Nature Genetics:破解癌症密码:基因暗物质中的"风险开关"正在被揭开

2025-02-19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揭开了震撼真相:这些"暗物质"中潜藏着数百个癌症风险的精密调控开关,它们如同基因组的隐形指挥家,以我们从未想象的方式操控着癌症的发生发展。

引言

你是否想过,藏在DNA暗处的神秘"开关",可能正悄悄拨动着你一生的患癌风险?在基因组的浩瀚星图中,仅有2%的DNA负责编码蛋白质,余下98%的非编码区域长期被视为"基因暗物质"。然而,2月17日斯坦福大学团队在《Nature Genetics》的最新突破“Functional analysis of cancer-associated germline risk variants”,揭开了震撼真相:这些"暗物质"中潜藏着数百个癌症风险的精密调控开关,它们如同基因组的隐形指挥家,以我们从未想象的方式操控着癌症的发生发展。

研究人员对13种高发癌症的4,041个遗传变异展开"基因测谎",在正常人体细胞中首次捕获380个功能性风险开关(daSNV)。这些开关不仅调控着DNA修复、细胞代谢等核心通路,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50%的靶基因竟同时驱动着已成型癌细胞的疯狂生长。一个结肠癌相关变异被精准"逮捕"——它通过增强Rho信号通路的"油门"基因RHPN2,使正常细胞的致癌潜能悄然升级。该研究如同在基因组中安装了高精度雷达,不仅绘制出癌症风险的调控图谱,更意外发现了预防与治疗的双重靶点:某些风险基因竟在癌细胞中扮演"生存必需品",这为从源头阻断癌症提供了全新思路。当科学照进基因暗物质,我们终于看清:对抗癌症的终极武器,或许就藏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密码之中。

图片

基因组的"暗物质":癌症风险的新战场

当研究人员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只有2%的DNA负责编码蛋白质。剩下的98%被戏称为"基因暗物质",其中蕴藏着数以万计的调控元件——这些DNA片段就像基因组的指挥家,决定着哪些基因在何时何地表达。

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非编码区发现了大量与癌症风险相关的单核苷酸变异(SNV)。但就像在茫茫大海中寻找珍珠,研究人员面临两大难题:

每个风险区域往往存在成百上千个连锁变异(linkage disequilibrium)

调控元件的作用具有细胞类型特异性

这项发表在《Nature Genetics》的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研究团队对13种常见癌症(占人类恶性肿瘤90%以上)的4,041个风险SNV进行了系统性功能分析,首次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绘制出癌症风险变异的"功能图谱"。

基因调控的"测谎仪":MPRA技术大显身手

为了从海量候选变异中筛选真正的功能位点,研究人员使用了大规模并行报告分析(Massively Parallel Reporter Assay, MPRA)。这项技术就像基因调控的"测谎仪",能够同时检测数千个DNA片段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能力。

实验设计亮点:

在13种癌症起源的正常细胞(如乳腺上皮细胞、结肠细胞、黑色素细胞)中进行测试;

每个SNV区域保留140bp天然基因组序列,模拟真实调控环境;

引入293T细胞作为对照,揭示癌细胞系与正常细胞的差异;

经过严格筛选,380个差异活性SNV(daSNV)脱颖而出。这些"风险开关"中有29.2%与GWAS发现的lead SNP直接相关,且具有以下特征:

在对应组织类型中富集于开放染色质区域(OR=1.96, P=0.036);

与等位特异性ATAC-seq信号显著相关(OR=12.36, P=0.0058);

在GTEx数据库中显示组织特异性eQTL效应;

生命密码中的"多米诺骨牌":癌症风险的级联效应

通过整合H3K27ac HiChIP染色质互作、eQTL数据和基因组邻近性分析,研究团队为每个daSNV找到了平均3.1个候选靶基因(ptGene),最终锁定1,169个关键基因。这些基因构成三大核心网络:

1. 线粒体翻译工厂(Mitochondrial Translation)

包含MRPL34、MRPL51等18个核编码线粒体基因;

在7种癌症中与患者生存率显著相关(PREcog分析Z>1.96);

动物实验显示抑制线粒体翻译可阻止肿瘤生长;

2. DNA损伤修复卫士

BRCA相关基因CDKN2A、FANCA的调控变异;

卵巢癌中ANKLE1(DNA修复基因)的增强子变异;

与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基因存在调控网络重叠;

3. Rho GTP酶信号枢纽

结肠癌风险位点rs10411210调控RHPN2表达;

该基因编码的Rhophilin蛋白可激活RhoA信号通路;

CRISPR编辑实验证实风险等位使RhoA活性提升42%;

"双面间谍"基因:从风险因素到治疗靶点

通过CRISPR筛选173个结肠癌相关ptGene,发现:

50.3%的基因(87个)影响肿瘤细胞生长;

CDC42敲除在不同细胞系呈现相反效应,揭示微环境依赖性;

RHPN2敲除显著抑制HCT116移植瘤生长(FDR<0.001);

这提示某些癌症风险基因具有"双面性":既在正常细胞中埋下风险种子,又在癌细胞中维持恶性特征。这种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预防和治疗的"双重靶点"。

从实验室到临床:一个风险变异的"现形记"

以结肠癌风险位点rs10411210为例,研究人员揭示了非编码变异致病的完整证据链:

基因组定位:位于RHPN2基因内含子区

染色质互作:HiChIP显示与RHPN2启动子形成特异性互作

功能验证:MPRA显示风险等位(C)活性提高53%(P=2.18×10^-4);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调控效应(P=1.05×10^-5)

基因编辑:将正常结肠细胞的T等位替换为C等位,RHPN2表达量提升60%(P=0.017)

信号传导:Rho刺激后,C等位细胞的RhoA活性增加39%(P=0.039)

这个"教科书级"案例证实,单个非编码变异足以通过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影响癌症风险。

癌症预防的新纪元:从基因地图到精准干预

该研究建立的"功能变异数据库"(https://arvid.stanford.edu)为癌症风险评估提供了全新工具。数据库包含:

380个daSNV的细胞类型特异性活性;

1,169个ptGene的调控网络注释;

CRISPR筛选验证的52个治疗靶点;

基于这些发现,未来可能发展出:

更完善的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Polygenic Risk Score);

针对Rho信号通路的新型抑制剂;

靶向调控元件的基因编辑疗法;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健康管家"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癌症风险不仅取决于基因编码区的"拼写错误",更受调控序列"音量旋钮"的精细调控。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基因暗物质",正在改写我们对疾病预防的认知。

我们现在掌握的,不仅是风险变异的名单,更是理解它们如何奏响生命乐章的科学乐谱。这是通向精准预防医学的关键一步。

当基因检测可以预判数十年后的癌症风险,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生命预告"?或许,真正的预防医学不在于预测命运,而在于理解每个基因变奏背后的生物学逻辑——这正是该研究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参考文献

Kellman, L.N., Neela, P.H., Srinivasan, S. 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ancer-associated germline risk variants. Nat Genet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4-02070-5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705, encodeId=c82b2252e05c7, content=感谢分享,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Q0j4TwGTfTJibu7hwJqpmHiaJgLLmJmcwp0WDTxWI3vqPBO1Mloq21VBOPqziapyibYatvd2QWHWicolL1vbVZHgpRQ/132, createdBy=d16a2107341, createdName=JZ Yang, createdTime=Wed Feb 19 21:48:06 CST 2025, time=2025-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浙江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665, encodeId=8e3922526658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f6e15036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症风险#</a> <a href='/topic/show?id=9562124402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基因暗物质#</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402, encryptionId=956212440216, topicName=基因暗物质), TopicDto(id=71503, encryptionId=faf6e15036c, topicName=癌症风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Feb 19 17:09:31 CST 2025, time=2025-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19 JZ Yang 来自浙江省

    感谢分享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705, encodeId=c82b2252e05c7, content=感谢分享,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thirdwx.qlogo.cn/mmopen/vi_32/Q0j4TwGTfTJibu7hwJqpmHiaJgLLmJmcwp0WDTxWI3vqPBO1Mloq21VBOPqziapyibYatvd2QWHWicolL1vbVZHgpRQ/132, createdBy=d16a2107341, createdName=JZ Yang, createdTime=Wed Feb 19 21:48:06 CST 2025, time=2025-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浙江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665, encodeId=8e3922526658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f6e15036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症风险#</a> <a href='/topic/show?id=9562124402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基因暗物质#</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402, encryptionId=956212440216, topicName=基因暗物质), TopicDto(id=71503, encryptionId=faf6e15036c, topicName=癌症风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Feb 19 17:09:31 CST 2025, time=2025-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Nat Commun:基于多组学整合分析鉴定七种癌症风险相关的组织特异性甲基化标志物

该研究团队确定了与癌症风险相关的组织特异性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

JAMA Oncol综述:男性患者的BRCA1/2胚系突变及相关癌症风险和管理

总结了BRCA1/2与癌症风险、靶向癌症治疗方案和癌症检测相关的研究数据,并强调了男性BRCA1/2胚系突变携带者的新型研究领域和临床治疗机会。

Nature:干细胞移植是否增加癌症风险?最早的干细胞移植案例提供了线索

近期一项针对最长期移植受者及其供体的独特研究表明,接受供体干细胞的患者并未表现出更高的致癌突变风险。

这种你可能常吃的肉居然是一级致癌物!

肉类在饮食文化中重要,但加工肉存在健康隐患。2015 年 IARC 将其列为 1 类致癌物,因加工产生有害物质可致基因突变,增加消化道癌风险,建议减少摄入,选择新鲜肉类、植物性食品等保证营养平衡。

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临床风险评分(MSKCC-CRS,Fong评分)

斯隆-凯特琳纪念癌症中心临床风险评分(MSKCC-CRS,Fong评分)

超50万人研究发现,常喝牛奶与肝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牛奶还能喝吗?

近年研究质疑牛奶健康效益,多项大型研究发现常饮牛奶与多种癌症风险有关,如中国研究显示其与肝癌、乳腺癌风险关联,北美研究指出与前列腺癌风险相关,虽非定论,但应理性看待,参考膳食指南。

大早上不宜喝咖啡?国人学者最新研究,最佳喝咖啡或茶的时间为8-12点,但8点前喝咖啡会增加糖尿病患的全因死亡风险

BMC Medicine:早上8点之前不宜喝咖啡,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全因、心血管、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5%、41%、47%和50%

IJC:基于UK Biobank大规模研究显示高水平的ω-3和ω-6,可能降低19种癌症风险

体内高水平的Omega-3和Omega-6脂肪酸,有助于预防多种癌症,高水平的Omega-6与降低14种癌症风险相关,高水平的Omega-3与降低5种癌症风险相关。

Nature:揭示卵巢老化的基因密码:稀有变异与癌症风险的双重关联

研究发现,与常见变异相比,某些稀有基因变异对绝经年龄的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研究确认了ZNF518A、SAMHD1等基因在卵巢老化及癌症易感性中的重要作用。

猪肉牛肉要少吃!Nature子刊:超20万人36年随访发现,红肉吃得多,糖尿病风险更高!罪魁祸首是它

Nature Metabolism:膳食中更高的血红素铁摄入量会导致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6%,尤其是红肉来源的血红素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