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iatr Int:类白血病反应和血液学恶性肿瘤在儿童病例中的频率和特点区分
2025-01-01 将军的九分裤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调查LR在儿童病例中的频率和特点,同时确定在临床病程早期能够区分LR和HM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中进行实践。
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M)引起的显著白细胞计数升高被称为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LR),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感染、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缺血/应激、炎症和药物治疗。目前关于儿童白血病样反应的病因和预后的信息仍然有限,并且对区分 LR 与血液学恶性肿瘤 (HM) 的因素知之甚少,因此,这项来自日本的研究的目的是调查LR在儿童病例中的频率和特点,同时确定在临床病程早期能够区分LR和HM的因素,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中进行实践。
图1:病例选择流程图
这是一项在日本东京一家三级儿童医院——国家儿童健康与发展中心进行的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02年6月至2022年12月间,白细胞计数至少一次在50,000/μL以上的儿科患者(<18岁)纳入这项研究。年龄在18岁或以上的患者,LR诊断时发生心肺骤停的患者,以及没有足够临床资料的患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根据从电子病历中提取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LR组和HM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因素。
图2:多变量分析以确定区分类白血病反应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因素
最终共纳入214例(LR组115例,HM组99例)患者,约一半的LR病例是由传染病引起的(n=58,50%),菌血症和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小于2岁(比值比[95%可信区间])(2.154[0.690-6.727])、存在已知基础疾病(10.006[3.119-32.102])、WBC计数<60,555/μL(20.676[6.357-67.251])、血小板计数11.8万/μL或以上(15.059[3.876-58.504])、乳酸脱氢酶(LDH)<781U/L(4.219[1.378-12.915])、C-反应蛋白(CRP)≥0.91mg/dL(10.568[2.736-40.825])为LR的预测因素。LR组的30天死亡率高于H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对6%,p=0.087)。
图3:KM曲线
这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是单中心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遍性。然而,该研究纳入了近20年的大量儿童患者数据,可以为近年来LR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提供重要信息。总的来说,LR约一半的病因为感染性疾病,且LR的预后较HM差。年龄、已知基础疾病的存在和实验室检测,包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LDH)和CRP,均可能有助于区分LR和HM。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血液学恶性肿瘤# #类白血病反应#
25
#期刊论坛#感谢老师的研究分享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