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同济大学罗剑等团队研究揭示粘附GPCR外源激活机制,为骨质疏松治疗提供新策略

12小时前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以粘附GPCR D1(ADGRD1/GPR133)为模型,揭示了一种寻找靶向粘附GPCR的外源性激动剂的策略,同时揭示了ADGRD1此前未知的功能。

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在许多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剂,粘附GPCRs的功能仍知之甚少。

2025年7月11日,同济大学罗剑、孙业青,华东师范大学阳怀宇、张乾森共同通讯在Science Advances 在线发表题为“Exogenous activation of the adhesion GPCR ADGRD1/GPR133 protects against bone loss by negatively regulating osteoclast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粘附GPCR D1(ADGRD1/GPR133)为模型,揭示了一种寻找靶向粘附GPCR的外源性激动剂的策略,同时揭示了ADGRD1此前未知的功能。

该研究鉴定出小分子GL64是ADGRD1的选择性激动剂。GL64通过模拟stachel序列激活ADGRD1。利用GL64作为化学工具,研究证明ADGRD1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生成来负向调控骨质流失。cAMP-PKA-NFATC1通路被鉴定为破骨细胞中ADGRD1的下游信号通路。此外,在卵巢切除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小鼠模型中,施用GL64可预防骨质流失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该研究结果为外源性激动剂激活粘附 GPCR 提供了机制见解,并强调了针对 ADGRD1 在破骨细胞相关疾病中的治疗潜力。

图片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s) 是真核生物中最大、最多样化的膜受体家族,涵盖五个主要家族的约 801 个成员。这七种跨膜受体是许多基本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的核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的所有药物中约 30% 以 GPCR 为靶点。这些药物大多靶向 A 类 GPCR,俗称视紫红质样受体。相比之下,对器官发育和疾病进展同样至关重要的粘附性 GPCRs 却在药物研发方面落后于其他 GPCR 家族。尽管一些研究提供了结构证据并阐明了涉及粘附性 GPCRs 束缚激动剂 (stachel) 的内源性激活机制,但由于缺乏具有较低半数有效浓度 (EC50) 值和更好成药性的合适外源性激动剂,进展有限。此外,对外源性激动剂激活机制的了解有限进一步阻碍了粘附性 GPCRs 的药物研发。

粘附GPCR的激活通常涉及胞外N末端GPCR自身蛋白水解诱导结构域的切割。该切割会暴露出一个被称为stachel的保守序列,该序列作为内源性激动剂与受体7-TM部分的凹槽结合。例如,ADGRD1、ADGRG3和ADGRG5等粘附GPCR可被其自身的stachel激活,该stachel与跨膜螺旋的对接口袋中的关键残基相互作用。然而,对粘附GPCR的外源性小分子激动剂的理解仍然有限。因此,阐明外源性小分子激动剂激活粘附GPCR的机制,对于加深大家对粘附GPCR功能的理解,以及开发针对粘附GPCR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疾病的靶向治疗至关重要。

ADGRD1/GPR133是粘附GPCR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功能。大量研究表明,ADGRD1高表达与肿瘤进展相关,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GRD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肥胖和免疫功能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有力证据表明,ADGRD1基因位点与骨质疏松症和身高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ADGRD1在骨疾病中的重要性。

该研究以ADGRD1为模型,以骨疾病为研究对象,探讨粘附GPCR与外源性激动剂的相互作用,以进一步探索ADGRD1的功能。研究者鉴定出一种名为 GL64 [3-(4-氯苯基)-2-(3-((2,4-二氯苄基)氧基)苯基)-2,3-二氢喹唑啉-4(1H)-酮] 的小分子,它是 ADGRD1 的选择性激动剂,并证明 GL64/ADGRD1 轴通过 cAMP-PKA-NFATC1 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生成,从而负向调控骨质流失。该研究不仅为外源性激动剂激活粘附 GPCR 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骨质疏松症的潜在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

图片

图1 GL64被鉴定为体外ADGRD1的选择性激动剂(图源自Science Advances)

参考消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s382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551, encodeId=639222e3551e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d3a101862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骨质疏松#</a> <a href='/topic/show?id=197a128608d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608, encryptionId=197a128608da, topicName=粘附G蛋白偶联受体), TopicDto(id=101862, encryptionId=fd3a1018623d, topicName=骨质疏松)],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16 09:10:40 CST 2025, time=12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dv Sci:西安交通大学杨铁林等团队研究表明RUNX2相分离介导骨质疏松易感性变异与XCR1之间的远程调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该研究首次将非编码SNP与相分离联系起来,为研究复杂疾病易感性的远端染色质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骨质疏松药物的开发和相应的转化研究找到了潜在靶点。

World J Diabetes:糖尿病肾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钙磷代谢、FGF23和Klotho的相关性

本文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KD)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钙磷代谢指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FGF23)和Klotho的相关性。

咖啡和茶消费与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UK Biobank数据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咖啡和茶消费对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适量饮用咖啡和茶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且联合饮用效果更佳。

Bone:咖啡和茶消费与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咖啡和茶消费对骨质疏松症风险的独立和联合影响。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适量饮用咖啡和茶可以显著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每日1-2杯咖啡或3-4杯茶的效果最佳。联合饮用咖啡和茶的效果更为显著。

《AFM》:用于骨质疏松骨缺损修复的负载天然化合物丝石竹皂苷元-活化AMPKα亚基-调控成骨破骨耦联的新型可注射生物水凝胶

骨质疏松症致骨愈合难,团队研发含丝石竹皂苷元的复合水凝胶。它能调节细胞分化、改善线粒体功能,体内实验表明可修复骨缺损,是治疗该病的潜在材料。

NEJM:5年用唑来膦酸一次,疗效维持10年!骨折风险降低44%,还能预防骨质流失

通过低频率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在研究开始时和第5年给药),在试验开始后10年可有效预防处于绝经后早期的女性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和骨质流失。

研究建议:茶和咖啡这样搭配喝,能有效降低这一疾病风险!

一项发表于《Bone》期刊上的研究颠覆了我们的传统认知:每天1-2杯咖啡叠加1-2杯茶,竟能降低32%的骨质疏松风险。

BMC Gastroenterol:老年营养风险指数与慢性肝病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相关研究

慢性肝病(CLD)患者经常患有营养不良和骨骼疾病,本研究利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对CLD患者的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与骨质疏松或骨折风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超声波驱动+3D打印支架:解锁骨质疏松骨再生的“神经密码”

近期,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大连理工大学的团队在《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研究,提出了一种“超声波驱动+3D打印支架”的全新疗法,让骨再生过程不再“孤立无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