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真报告 | 室管膜瘤患者检出ZFTA融合变异,辅助分子分型及预后评估

2025-05-23 苏州绘真医学 苏州绘真医学 发表于上海

室管膜瘤组织学分型与预后关联差,WHO 推荐分子检测辅助管理。1 例幕上室管膜瘤患者检出 C11orf95-RELA 融合(ZFTA 融合),提示预后较差,需结合分子特征评估。

室管膜瘤是一组具有室管膜分化特征的界限清楚的大脑或脊髓神经胶质瘤,发生于成人和儿童。室管膜瘤组织学分型及分级,与其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相关性较差。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推荐分子特征检测,辅助临床对室管膜瘤患者进行预后评估以及精准管理[1]

图片

图1 第5版WHO分类室管膜瘤分类分型、分子特征及其预后

近日,1例诊断为(左侧额叶)倾向室管膜瘤的患者,WHO 2级,病理医师建议进行ZFTA/YAP基因检测。左侧额叶,属于幕上区域。WHO分类推荐幕上室管膜瘤患者检测ZFTA融合变异和YAP1融合变异。因此,送检我司实体瘤1560基因融合变异RNA检测,检出C11orf95-RELA融合阳性(C11orf95基因,又名ZFTA),YAP1融合阴性,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图片

图2 患者的病理诊断及基因检测结果

一、幕上室管膜瘤ZFTA融合变异简介

12ZFTA基因,又名C11orf95,位于染色体11q13,长度约为9kb,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幕上室管膜瘤,是指发生在小脑幕以上的结构的室管膜瘤,主要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结构。ZFTA融合变异是幕上室管膜瘤最常见的分子特征。一项临床研究入组29例幕上室管膜瘤患者,基因检测提示,20例(68.97%)为ZFTA融合变异,1例(3.45%)为YAP1融合变异[2]

幕上室管膜瘤ZFTA融合变异,是染色体11q13发生破裂导致的,其主要的伴侣基因为RELA,其他还有YAP1、MAML2、NCOA1等。一项临床研究,分析了82例室管膜瘤患者的ZFTA-RELA融合变异发生率和断点位置,其中包括20例幕上室管膜瘤。RNA-seq和RT-PCR联合检测提示,16例ZFTA-RELA融合变异,均发生于幕上室管膜瘤患者,62例后颅窝室管膜瘤患者并未检出。进一步根据断点位置,将16例ZFTA-RELA变异分为下述7种类型[3]

图片

图3 ZFTA-RELA融合变异仅在幕上室管膜瘤患者检出

图片

图4 根据断点位置将ZFTA-RELA融合变异分为7种类型

由于其他伴侣基因形成的ZFTA融合幕上室管膜瘤,与ZFTA-RELA融合具有相同的甲基化频谱,因此,均分类为ZFTA融合幕上室管膜瘤。不过,该类患者非常罕见。一项临床研究采用NGS方法分析了12例非RELA伴侣的ZFTA融合变异的伴侣基因及断点位置,其中,4例伴侣基因为NCOA2,3例为MAML2,3例为NCOA1,1例为MN1,还有1例为ZFTA的5号外显子中间断裂与染色体11的非编码基因间区域连接[4]。既往有案例报道,1例幕上室管膜瘤患者检出ZFTA-YAP1融合变异,甲基化谱分析将其归类为ZFTA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5]

图片

图5 12例非RELA伴侣的ZFTA融合变异的伴侣基因及断点位置

图片

图6 RT-PCR和NGS检测提示ZFTA-YAP1融合变异断点位置

二、ZFTA融合变异检测临床意义

根据最新的WHO分类,在组织形态学排除室管膜下瘤的前提下,可将幕上室管膜瘤根据分子检测结果,分为ZFTA融合型、YAP1融合型以及其他类型。其中,ZFTA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的诊断必要标准为幕上定位和ZFTA基因融合,理想标准为符合甲基化类别ZFTA融合阳性型幕上室管膜瘤和p65(RELA基因编码蛋白)或L1CAM免疫组化化学阳性[6]

图片

图7 WHO分类关于ZFTA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诊断标准

临床研究发现,幕上室管膜下瘤、YAP1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和ZFTA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的5年PFS率分别为100%、66%和29%,5年OS率分别为100%、100%、75%[7]。由此可知,幕上室管膜下瘤(WHO 1级)预后最好,YAP1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WHO 2/3级)次之,ZFTA融合型幕上室管膜瘤(WHO 2/3级)最差。

图片

图8 幕上室管膜瘤不同类型患者的预后状况

为了更全面地检测ZFTA融合变异,优先推荐室管膜瘤患者考虑脑肿瘤DNA460+RNA1560基因检测项目,DNA+RNA双组学检测,尽可能实现更多常见和罕见伴侣基因融合变异检出。另外,我司脑肿瘤460基因变异检测、实体瘤1560基因融合变异RNA检测,关注ZFTA-RELA融合变异的室管膜瘤患者也可以送检这2个项目。

表1 绘真医学ZFTA融合变异检测系列项目

图片

参考文献:

[1]王行富,郑莉梅,张声. 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室管膜肿瘤解读[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3,52(03):223-227.DOI:10.3760/cma.j.cn112151-20220916-00781

[2]Fukuoka, Kohei et al. “Significance of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ependymomas: C11orf95-RELA fusion-negative supratentorial ependymomas are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tumors.” 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vol. 6,1 134. 4 Dec. 2018, doi:10.1186/s40478-018-0630-1

[3]Parker, Matthew et al. “C11orf95-RELA fusions drive oncogenic NF-κB signalling in ependymoma.” Nature vol. 506,7489 (2014): 451-5. doi:10.1038/nature13109

[4]Tauziède-Espariat, Arnault et al. “Supratentorial non-RELA, ZFTA-fused ependymomas: a comprehensive phenotype genotype correlation highlighting the number of zinc fingers in ZFTA-NCOA1/2 fusions.” Acta neuropathologica communications vol. 9,1 135. 13 Aug. 2021, doi:10.1186/s40478-021-01238-y

[5]Lim, Ka Young et al. “ZFTA-YAP1 fusion-positive ependymoma can occur in the spinal cord: Letter to the editor.” Brain pathology (Zurich, Switzerland) vol. 32,1 (2022): e13020. doi:10.1111/bpa.13020

[6]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Editorial Board.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urs [M]. 5th ed. Lyon: IARC Press, 2021.

[7]Pajtler, Kristian W et al.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Ependymal Tumors across All CNS Compartments, Histopathological Grades, and Age Groups.” Cancer cell vol. 27,5 (2015): 728-43. doi:10.1016/j.ccell.2015.04.00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461, encodeId=824f22664611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df1462398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室管膜瘤#</a> <a href='/topic/show?id=af37316260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分子检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1626, encryptionId=af373162602, topicName=分子检测), TopicDto(id=46239, encryptionId=7df14623982, topicName=室管膜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24 11:06:01 CST 2025, time=14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s,MPE)是室管膜瘤中一种少见亚型,其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室管膜细胞,好发于年轻人,好发部位为腰椎的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区

Cancer Cell :突破!李林/吴殿青/李昊合作发现治疗室管膜瘤的新策略

研究在室管膜瘤临床样品研究中首次发现CXorf67蛋白可以作为儿童颅内PFA型室管膜瘤使用PARP抑制剂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并发现PARP抑制剂联合放疗是治疗儿童颅内PFA型室管膜瘤的有效手段。

鞍区室管膜瘤一例

室管膜瘤是一种起源于脑室系统室管膜细胞或脑室旁白质室管膜细胞巢的神经上皮肿瘤。通常按解剖部位分为幕上和幕下室管膜瘤,分别占1/3和2/3。幕上室管膜瘤又分为脑室内和脑室外,其中脑室外室管膜瘤占45%~65%,鞍区室管膜瘤较为罕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于2018年2月至3月收治了1例经病理学确诊的鞍上室管膜瘤,现报道如下。

Acta Neuropathologica: 儿童幕上室管膜瘤:不仅仅是RELA或YAP

室管膜瘤是在儿童和年轻人中第二常见的恶性颅内肿瘤。在儿童时期,室管膜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所有部分,最常见的位置是后颅窝,其次是幕上和脊柱部位。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手臂麻木竟是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作祟,埋在脊髓内的不定时炸弹该如何治疗?

手术最主要的目的是脊髓功能保护与恢复,在保护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安全分离肿瘤-脊髓界面尽量全切肿瘤。术中操作轻柔,力求最小程度牵拉脊髓,始终注意保护正常的脊髓。

Nature/NCB:复旦大学多单位合作,鲁青团队揭示YAP融合诱导肿瘤的靶向治疗脆弱性,驱动室管膜瘤的发生的重要机制

突变和嵌合体分析表明,一个内在无序的区域促进YAP融合成核的、点状的、无膜的凝聚物的寡聚。YAP与转录激活因子GCN4的卷曲结构域融合诱导的寡聚和核凝聚也促进室管膜瘤的形成。

CELL:代谢驱动的表观组导致致命性婴儿室管膜瘤

后颅窝(PFA)室管膜瘤是婴幼儿后脑的致命恶性肿瘤。由于缺乏高度复发性的体细胞突变,PFA婴儿室管膜瘤被认为是表观遗传学驱动的肿瘤,但是现在该疾病缺乏模型系统。

Acta Neuropathologica: 幕下C11orf95融合胶质瘤与幕上RELA融合室管膜瘤共有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

室管膜瘤是一组异质性胶质瘤,它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表现出广泛的组织病理学特征。DNA甲基组分析和转录组分析已经确定了至少9个由解剖位置和分子改变分开的室管膜瘤分子群。

【绘真科普】多组学检测项目,如何辅助室管膜瘤患者分子分型?

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综合组织病理学、分子特征和解剖部位,共定义了10种不同ICD-O编码的室管膜瘤类型,用于辅助临床进行预后评估以及精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