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隐匿性乙肝:转换无抗HBV双药方案是“禁区”?

昨天 感染前沿 感染前沿 发表于上海

近期,发表于AIDS的一项研究,旨在评估pOBI状态是否与PWH转换至不含抗HBV药物的2DR方案后转氨酶升高风险增加相关,感染前沿特此报道。

在HIV感染者(PWH)中,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提示存在潜在隐匿性乙肝病毒(HBV)感染(pOBI)。随着长效双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2DR)的广泛应用,对于pOBI患者转换至不含抗HBV活性药物的2DR方案时,是否会因HBV再激活导致转氨酶升高风险的担忧日益增加。然而,现有指南对此类患者的管理建议尚不明确,且缺乏高质量证据。

近期,发表于AIDS的一项研究,旨在评估pOBI状态是否与PWH转换至不含抗HBV药物的2DR方案后转氨酶升高风险增加相关,感染前沿特此报道。

图片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至2023年间首次转换至2DR方案的HBsAg阴性PWH,要求基线HBsAg阴性且HBcAb/转氨酶数据完整。根据停用药物分为两个队列。

队列1(n=167):停用TDF/TAF但继续使用3TC/FTC(含拉米夫定方案)。

队列2(n=118): 转换至不含TDF/TAF和3TC/FTC的方案(无抗HBV药物方案)。

暴露变量:pOBI(HBcAb阳性)。

结果变量:≥1级肝功能测试增加(LFTI,ALT/AST≥1.25倍正常上限)。

协变量:性别、年龄、HIV感染途径、HCV抗体状态、BMI、基线CD4+计数等。

统计方法:采用Kaplan-Meier曲线、Cox回归模型、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及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缺失数据通过多重插补处理。

研究结果

转氨酶升高风险:

队列1 (含3TC): pOBI阳性组LFTI发生率为4.59/100人年,阴性组为7.47/100人年(发病率比[IRR] 0.61;95% CI 0.17–1.83;P=0.259)。Cox回归HR为0.56 (95% CI 0.2–1.5;P=0.266),无显著关联。

队列2 (无抗HBV药物): pOBI阳性组LFTI发生率为8.04/100人年,阴性组为8.68/100人年(IRR 0.93;95% CI 0.19–3.91;P=0.763)。Cox回归HR为1.18 (95% CI 0.4–3.6;P=0.769),无显著关联。

两个队列均未观察到≥3级LFTI。

转氨酶动态变化:混合效应模型显示,在队列1中pOBI状态与ALT水平无显著差异。在队列2中,pOBI状态甚至与较低的ALT水平相关。时间因素以及时间与pOBI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GEE模型也证实pOBI与发生LFTI的可能性无显著关联。

HBV再激活:所有发生LFTI的患者(10例)均无HBV再激活证据(HBV DNA检测阴性,无HBsAg血清转换)。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转换为双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HIV感染者中,HBcAb阳性所定义的pOBI状态,并未显著增加发生≥1级转氨酶升高的风险。研究中未观察到HBV再激活事件。

因此,pOBI状态本身不应被视为转换至不含抗HBV活性药物双药方案的障碍,尤其是在免疫功能良好且无其他明显风险因素的HIV感染者中。个体化风险评估仍有必要,但排除pOBI患者可能限制其获得创新治疗的机会。

思考

本研究为pOBI患者安全使用不含抗HBV药物的双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缓解了此前对该人群转换治疗安全性的担忧。

研究强调了区分pOBI与HBsAg阳性携带者或急性感染者的重要性,不同人群的再激活风险差异显著。

临床实践中,对于转换至无抗HBV活性药物的pOBI患者,常规监测转氨酶是可行且可靠的策略。仅在出现持续或无法解释的转氨酶升高时,才需考虑进行HBV DNA检测以排除再激活,避免过度检测带来的不必要担忧。

排除pOBI患者参与不含抗HBV药物新方案的临床试验可能产生偏倚并限制其治疗选择,本研究结果支持在相关临床试验中纳入pOBI患者。

文献索引:Mezzadri L, Soria AG, Ranzani A, et al. 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 positivity is not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transaminase elevation following switch to dual antiretroviral therapy. AIDS. 2025;39(10):1344-1352. doi:10.1097/QAD.000000000000422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582, encodeId=cd0622e35821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f29234192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乙肝#</a> <a href='/topic/show?id=edbd88e6e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HIV#</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876, encryptionId=edbd88e6e7, topicName=HIV), TopicDto(id=23419, encryptionId=cf292341925, topicName=乙肝)],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16 10:37:21 CST 2025, time=10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10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乙肝# #HIV#

    0

相关资讯

【期刊导读】荟萃分析:低病毒血症显著增加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癌风险

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吴斌教授团队发表了一篇荟萃分析,结果表明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存在LLV与肝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并且存在LLV有增加肝硬化失代偿和肝脏相关临床事件风险的趋势。

【名家访谈】张文宏教授:如何进行乙肝全流程管理以减少肝癌疾病负担

APASL 2025 上 “绿洲” 项目发布阶段性成果,优化治疗方案可促乙肝功能性治愈,降低肝癌发生率,还探讨了乙肝筛查、全流程管理及大会主题意义。

从抗结核肝损到乙肝治愈,中西医协同如何出现1+1>2的奇迹?

为深入解析相关学术前沿与临床实践难点,肝胆相照平台联合国际肝病特邀北京中医医院李丽教授就抗结核药物相关肝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中医药干预潜力及中西医结合在乙肝治愈中的价值展开深度访谈。

窦晓光教授:乙肝肝硬化“破局”之策-早筛、早诊、早治是关键

让我们一同走进窦晓光教授的专业解读,探寻乙肝肝硬化的“破局”之策,深入了解早筛、早诊、早治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现有CHB抗病毒治疗方案的优化策略。

APASL2025丨BRII-179经治且产生anti-HBs应答的患者后续再治疗更易实现HBsAg清除

APASL2025公布乙肝新药研究,Elebsiran联合BRII-179及PEGIFNα治疗,BRII-179经治患者比初治者HBsAg清除更快更高,经治有anti-HBs应答者效果更佳。

王宇明教授:打破慢性肝病三部曲魔咒,抗病毒治疗与肝癌预防、筛查策略全解析

肝癌与慢性肝病相关,CHB 抗病毒可降风险,HCV 应 “Treat All”。多因素致肝癌,我国筛查有挑战,新指标和影像学或提升诊断准确性。

APASL2025丨星光计划2.5年阶段数据:PEG IFNα-2b治疗IHCs,第48周HBsAg清除率达30%,累积超60%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IHC人群48周HBsAg清除率达30%,48周累积清除率超60%,多项指标可预测清除情况,表明IHC人群是追求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

【APASL2025速递】“未名”项目: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是低病毒血症患者的更优选择

APASL 2025 公布 “未名” 项目数据,对经治低病毒血症乙肝患者,NAs 联合 PegIFNα - 2b 在 HBV DNA 阴转等方面优于单药或联合治疗,LLV 影响临床治愈。

EASL2025丨BRII-179经治且存在anti-HBs应答者再治疗可提升HBsAg清除及anti-HBs水平

EASL2025 研究显示,BRII-179 经治且 anti-HBs 应答者接受 Elebsiran 联合 PEG IFNα 治疗 48 周 HBsAg 清除率更高,且清除速度更快、抗体水平更高。

乙肝遇上肝癌,抗病毒治疗长期与否?HBV DNA说了算?低病毒血症咋整?

我国肝癌发病率高、致死率高,从乙肝到肝癌常经 “肝炎-肝硬化-肝癌” 三部曲。乙肝基础上肝癌患者,HBsAg阳性者需长期抗病毒,且不依HBV DNA,而低病毒血症者需进一步处理以降低复发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