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Genet:性别如何影响肾脏健康?最新研究揭示小鼠肾脏基因表达时空差异与激素调控机制

2025-04-27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揭示了小鼠肾脏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的性别特异性基因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机制,阐明了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这些差异中的直接和间接调控作用。

肾脏在维持体内流体平衡、过滤血液、重吸收重要分子以及处理调节血压和骨矿化等激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许多肾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存在性别偏倚,这引发了人们对肾脏性别二态性的广泛兴趣。既往研究表明,肾脏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肾脏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以及肾脏癌的男性高风险有关,这些差异可能部分由女性激素的保护作用所解释。然而,尽管已经对肾脏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反应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但调控空间转录二态性的分子机制,尤其是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机制,仍不清楚。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ulti-omic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mouse kidneys highlights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in gene regul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小鼠肾脏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的性别特异性基因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机制,阐明了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这些差异中的直接和间接调控作用。研究通过整合多种组学技术,发现近曲小管(PT)是性别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区域,且这些差异在3周龄后开始显现。同时,还揭示了肾脏不同区域的性别特异性空间表达模式,以及衰老过程中性别相关的基因变化特征。

研究收集了68只小鼠的76个肾脏样本,涵盖从胚胎期16.5天(E16.5)、新生期(P0)、3周龄(青春期)、12周龄(成年早期)、52周龄(成年)到92周龄(老年)的六个时间点,通过整合单核RNA测序(snRNA-seq)、单核ATAC测序(snATAC-seq)、Visium空间转录组学(ST)、Xenium空间转录组学、多重成像和免疫荧光(IF)等六种技术平台的数据,构建了涵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小鼠肾脏分子图谱。

图 来自 Visium ST、snRNA-seq 和 snATAC–seq 的研究设计和整合细胞类型分布

1. 近曲小管性别差异显著:研究发现,近曲小管(PT)的性别偏倚差异表达基因(sex-biased DEGs)最多,且这些差异在3周龄后开始显现,并与激素调控相关。具体而言,PT细胞在发育和性别差异方面的表达模式最为独特,相邻的PT段(S1和S2)共享一组基因,同时也有各自的标记基因。

2. 激素调控机制:研究揭示了雄激素和雌激素直接和间接调控的潜在机制,包括通过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的直接结合以及通过其他转录因子的间接调控。

3. 空间转录组学特征:空间转录组学分析鉴定了皮质和外髓层外带的性别偏倚空间模式。例如,Pigr基因在男性肾脏的皮质和外髓层外带高表达,而Akr1c21基因在男性肾脏的外髓层外带特异性高表达。

4. 衰老相关基因变化:在老年小鼠中,亨利氏袢、近曲小管和集合管表现出更多与年龄相关的基因改变,且这些改变具有性别依赖性。PT细胞在衰老过程中表现出最多的基因表达变化,且这些变化在雄性中更为显著。

本研究通过整合多种组学技术,揭示了小鼠肾脏在生命周期中性别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发现,PT是性别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区域,且这些差异在3周龄后开始显现,并可能受到性激素的直接和间接调控。空间转录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肾脏不同区域的性别特异性表达模式,这些模式可能与肾脏疾病的性别差异有关。此外,衰老对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PT细胞中。这些发现为理解肾脏疾病的性别二态性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并可能指导未来针对性别特异性肾脏疾病的治疗策略。研究不仅强调了在肾脏研究中考虑性别作为一个生物学变量的重要性,还为探索肾脏疾病中的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分子靶点。

原始出处:

Multi-omic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mouse kidneys highlights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in gene regul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Nat Genet. 2025 Apr 21. doi: 10.1038/s41588-025-02161-x.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259083.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s41588-025-02161-x.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08578e32242f,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Nat Genet:性别如何影响肾脏健康?最新研究揭示小鼠肾脏基因表达时空差异与激素调控机制,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4906,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该研究揭示了小鼠肾脏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的性别特异性基因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机制,阐明了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这些差异中的直接和间接调控作用。,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40925/1727244385647_8538692.jpg, authorId=0, author=,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肾脏在维持体内流体平衡、过滤血液、重吸收重要分子以及处理调节血压和骨矿化等激素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许多肾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中存在性别偏倚,这引发了人们对肾脏性别二态性的广泛兴趣。既往研究表明,肾脏在基因表达上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肾脏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以及肾脏癌的男性高风险有关,这些差异可能部分由女性激素的保护作用所解释。然而,尽管已经对肾脏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反应中的性别差异进行了研究,但调控空间转录二态性的分子机制,尤其是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机制,仍不清楚。</p> <p>近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ldquo;Multi-omic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mouse kidneys highlights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in gene regul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rdquo;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小鼠肾脏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的性别特异性基因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机制,阐明了性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这些差异中的直接和间接调控作用。研究通过整合多种组学技术,发现近曲小管(PT)是性别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区域,且这些差异在3周龄后开始显现。同时,还揭示了肾脏不同区域的性别特异性空间表达模式,以及衰老过程中性别相关的基因变化特征。</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424/1745474750299_9488541.png" /></p> <p>研究收集了68只小鼠的76个肾脏样本,涵盖从胚胎期16.5天(E16.5)、新生期(P0)、3周龄(青春期)、12周龄(成年早期)、52周龄(成年)到92周龄(老年)的六个时间点,通过整合单核RNA测序(snRNA-seq)、单核ATAC测序(snATAC-seq)、Visium空间转录组学(ST)、Xenium空间转录组学、多重成像和<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earch?keyword=%E5%85%8D%E7%96%AB">免疫</a>荧光(IF)等六种技术平台的数据,构建了涵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小鼠肾脏分子图谱。</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424/1745474750330_9488541.pn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nbsp;来自 Visium ST、snRNA-seq 和 snATAC&ndash;seq 的<a href="https://www.medsci.cn/department/details?s_id=67">研究设计</a>和整合细胞类型分布</p> <p>1.&nbsp;近曲小管性别差异显著:研究发现,近曲小管(PT)的性别偏倚差异表达基因(sex-biased DEGs)最多,且这些差异在3周龄后开始显现,并与激素调控相关。具体而言,PT细胞在发育和性别差异方面的表达模式最为独特,相邻的PT段(S1和S2)共享一组基因,同时也有各自的标记基因。</p> <p>2.&nbsp;激素调控机制:研究揭示了雄激素和雌激素直接和间接调控的潜在机制,包括通过雄激素受体(AR)和雌激素受体(ER)的直接结合以及通过其他转录因子的间接调控。</p> <p>3.&nbsp;空间转录组学特征:空间转录组学分析鉴定了皮质和外髓层外带的性别偏倚空间模式。例如,Pigr基因在男性肾脏的皮质和外髓层外带高表达,而Akr1c21基因在男性肾脏的外髓层外带特异性高表达。</p> <p>4.&nbsp;衰老相关基因变化:在老年小鼠中,亨利氏袢、近曲小管和集合管表现出更多与年龄相关的基因改变,且这些改变具有性别依赖性。PT细胞在衰老过程中表现出最多的基因表达变化,且这些变化在雄性中更为显著。</p> <p>本研究通过整合多种组学技术,揭示了小鼠肾脏在生命周期中性别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发现,PT是性别差异表达基因最多的区域,且这些差异在3周龄后开始显现,并可能受到性激素的直接和间接调控。空间转录组学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肾脏不同区域的性别特异性表达模式,这些模式可能与肾脏疾病的性别差异有关。此外,衰老对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PT细胞中。这些发现为理解肾脏疾病的性别二态性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并可能指导未来针对性别特异性肾脏疾病的治疗策略。研究不仅强调了在肾脏研究中考虑性别作为一个生物学变量的重要性,还为探索肾脏疾病中的性别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的分子靶点。</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原始出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Multi-omic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mouse kidneys highlights sex-specific differences in gene regul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Nat Genet. 2025 Apr 21. doi: 10.1038/s41588-025-02161-x.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259083.</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8408, tagName=性别差异), TagDto(tagId=10590, tagName=性激素), TagDto(tagId=47990, tagName=多组学)],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14, categoryName=肾内科,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梅斯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422, appHits=1, showAppHits=0, pcHits=24, showPcHits=421, likes=0, shares=0, comments=0,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Sun Apr 27 17:51:00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4-27,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56078, editor=肾内科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4, createdBy=bb6e9488541, createdName=Neko, createdTime=Thu Apr 24 14:08:59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Sun Apr 27 17:52:32 CST 2025, ipAttribution=陕西省,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s41588-025-02161-x.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s41588-025-02161-x.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2519, encodeId=7c412262519f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d9b52640d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性别差异#</a> <a href='/topic/show?id=2439526834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性激素#</a> <a href='/topic/show?id=894e43383b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多组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3383, encryptionId=894e43383bc, topicName=多组学), TopicDto(id=52640, encryptionId=cd9b52640dd, topicName=性别差异), TopicDto(id=52683, encryptionId=24395268347, topicName=性激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Apr 27 17:52:32 CST 2025, time=2025-04-2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ATVB: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的性别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CKM3期患病率较低,但在多系统CKM功能障碍的范围内,女性的死亡风险较高。

Psychological Medicine: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劳动市场边缘化:瑞典全国性兄弟姐妹比较研究

与普通人群相比,BD患者的残疾养老金、长期病假和长期失业的风险显著增加。男性BD患者的相对风险较高,而女性的绝对风险较高。建议通过早期干预和合理的政策支持,减少BD患者的劳动市场边缘化现象。

Eur J Prev Cardiol:心梗治疗和结局的性别差异

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心肌梗死后治疗不足。她们的生存和预后获益可能会进一步改善。尽管二级预防的效果较好,但男性的不良结局需要进一步关注。

NAR:浙江大学朱峰等团队合作研究开发了OncoSexome:肿瘤疾病中基于性别的差异

SABV 政策凸显癌症精准治疗中性别差异重要性,研究开发 OncoSexome 多维知识库,涵盖肿瘤相关多方面性别差异,对比现有数据库优势明显,有望影响未来精准肿瘤学实践。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脑内“失望中心”的兴奋:系统性综述抑郁症中缰核功能障碍

缰核的过度兴奋是抑郁症的重要驱动因素,而临床研究支持缰核的连接、体积和分子变化均与抑郁症相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关注性别差异及分子层面的深度解析。

Eur Psychiatry:健康成人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和抑郁症状的关系

3%的健康献血者存在未诊断的ADHD症状,这些症状与较低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评分以及较高的抑郁症状评分相关。男性在注意力不集中症状上得分更高,而女性在多动-冲动症状上得分更高。

Schizophrenia:首发精神病患者 “急于下结论” 偏见,男女机制大不同

JTC女性更倾向于负性自我归因(p=0.002),而JTC男性表现出更高的认知僵化(p=0.025)。非JTC女性在即时记忆任务中优于男性(p<0.01),男性JTC与执行功能错误相关。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肌张力障碍:基于日本药物不良事件报告(JADER)数据库的分析

研究发现Lurasidone引发肌张力障碍的比例高于其他药物。女性患者的风险较高,且迟发型肌张力障碍的发生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还发现91.5天的时间阈值可以有效区分恢复和未恢复的病例。

Circ Res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李宏宝团队揭示盐敏感性高血压性别差异新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在血压调节中的性别差异性,这将为开发新的高血压治疗策略提供新的见解。

Molecular Psychiatry: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恐惧记忆机制,从性别差异到分子通路的全面解析

PTSD患者及其动物模型中存在显著的恐惧消退和消退回忆障碍,涉及HPA轴、PACAP-PAC1R系统、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和TrkB-BDNF信号通路等多种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