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喝酒止痛”到精准麻醉:人类为了“不疼”有多拼?

2025-06-20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人类为缓解疼痛探索麻醉方法,从原始社会用酒和天然药物,到 1846 年乙醚麻醉标志现代麻醉学诞生,再到如今多种麻醉药物、方式及精准麻醉,应用范围也拓展到疼痛治疗。

疼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警示信号,它提醒我们身体正遭受伤害。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当疼痛超出承受范围,尤其是面对疾病治疗和外科手术时,人类便踏上了寻求“不疼”的艰辛探索之路。从最初简陋的“喝酒止痛”,到如今先进的精准麻醉,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无数智慧与勇气。

蒙昧时期的原始尝试:以酒镇痛与天然药物的使用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疼痛的认知十分有限,面对伤痛只能凭借经验摸索缓解之法。当时,酒精成为了人们最早使用的“麻醉剂”。原始人发现,饮用发酵后的果酒或谷物酒后,受伤时的疼痛感似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虽然他们并不清楚其中的原理,但这种“喝酒止痛”的方式却逐渐流传开来。酒精能够抑制神经系统的活动,使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感知变得迟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除了酒,人类还开始尝试使用各种天然植物来减轻疼痛。古埃及人会用罂粟来缓解疼痛,他们将罂粟的汁液涂抹在伤口处,或者让患者服用,发现能有效减轻痛苦。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使用曼陀罗花、大麻等植物作为麻醉药物的记载。《列子・汤问》中甚至记载了名医扁鹊用“毒酒”进行麻醉,为两人进行换心手术的故事,虽然这可能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麻醉和止痛的大胆想象与尝试。这些天然药物的使用,是人类在对抗疼痛道路上的重要开端,尽管效果有限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为后来麻醉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世纪至近代:麻醉探索的艰难前行

中世纪的欧洲,医学发展受到宗教和封建观念的束缚,麻醉技术的进步十分缓慢。当时的外科手术往往伴随着患者撕心裂肺的惨叫,医生们只能依靠粗暴的捆绑来限制患者的挣扎。直到18世纪,随着科学的逐渐觉醒,人们开始更系统地研究麻醉方法。

1799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吸入笑气(一氧化二氮)能使人产生愉悦感,并暂时失去痛觉。但这一发现并未立即引起医学界的重视。1844年,美国牙科医生霍勒斯・威尔士首次将笑气用于牙科手术,让患者在无痛的情况下拔除了牙齿,然而,这次尝试因效果不稳定而未获广泛认可。

1846年,美国外科医生威廉・莫顿在麻省总医院成功使用乙醚进行全身麻醉,完成了一台颈部肿瘤切除手术。当患者在毫无痛苦的状态下完成手术并苏醒后,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世界,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正式诞生。乙醚麻醉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外科手术的发展,让原本因疼痛而无法进行的复杂手术成为可能,开启了医学史上的新篇章。

现代麻醉学的崛起:技术革新与精准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麻醉学迎来了飞速发展。从单一的乙醚麻醉,逐渐发展出多种麻醉药物和麻醉方式。氯仿、氟烷等新型麻醉剂相继问世,它们在麻醉效果、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局部麻醉技术也不断完善,通过在手术部位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在保持清醒的状态下,局部失去痛觉,这种方式适用于许多小型手术和门诊操作,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风险。

此外,麻醉设备也日新月异。麻醉机从最初简陋的装置,发展成为具备精确控制气体流量、监测生命体征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化设备。如今,麻醉医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监测仪器,实时掌握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脑电等各项指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速度,实现“精准麻醉”。例如,在心脏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精确控制麻醉深度,既要保证患者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又要维持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稳定,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除了手术麻醉,现代麻醉学的应用范围还不断拓展。疼痛治疗成为麻醉学科的重要分支,对于慢性疼痛、癌痛等患者,麻醉医生可以采用神经阻滞、鞘内药物输注等技术,为患者提供长期有效的疼痛缓解,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241, encodeId=2a0622e02415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f0f1030431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麻醉#</a> <a href='/topic/show?id=e09b120e58d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准麻醉#</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0758, encryptionId=e09b120e58dc, topicName=精准麻醉), TopicDto(id=103043, encryptionId=bf0f1030431a, topicName=麻醉)],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n 20 23:55:53 CST 2025, time=2025-06-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当麻醉遭遇交感风暴,如何沉着应对?

交感风暴是麻醉中交感神经异常亢进状态,危险大。介绍其识别方法、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操作要点,阐述处置依据与临床规范,针对特殊情景给出处置要点。

术中麻醉科医生为什么很重视体温保护?

麻醉科重视手术体温保护,因低体温可致凝血、感染、心血管等风险,引发麻醉并发症,影响术后康复。临床通过术前预防、术中干预和动态监测进行体温管理,是围术期管理核心指标。

酒量好≠抗麻体质

我国饮酒者多,麻醉前应问饮酒史。酒精代谢受多因素影响,过度饮酒有害。长期饮酒及急性中毒影响麻醉,长期酗酒增术后并发症,术前需如实告知和禁酒。

麻醉≠睡觉!你的大脑在手术中经历了什么?

麻醉并非 “让病人睡一觉” 这么简单。麻醉前大脑会因焦虑等进入备战状态,麻醉中意识逐渐消散但部分区域仍工作,苏醒时大脑经历复杂的系统自检,展现了麻醉时大脑的奇妙过程。

盘点麻醉中发生紧急气道事件的处理方式

本文结合临床常见场景,系统梳理不同危急状况的处置流程。

手术安心指南:麻醉前需要知道的10件事

麻醉安全直接关乎手术的成败与患者的生命健康,这10个麻醉细节,起着关键作用,每位即将手术的患者都应知晓。

麻醉术前用药的循证医学实践与个体化方案

本文系统梳理了术前用药的循证医学证据,包含6类核心药物、3种特殊人群管理方案及2个典型临床案例。本文仅作临床参考,临床使用还需对患者综合评估。

手术过程中为什么总被要求增加肌松?

临床麻醉中手术者要求增加肌松时,需考虑麻醉平面、肌松药代谢、CO₂泄露、患者内环境、体温、特殊病情及术前用药等因素,应综合判断避免过量。

腹腔镜术后肩膀疼,是麻醉的原因吗?

腹腔镜术后肩膀疼痛常见,麻醉药物影响、体位因素是相关原因,同时二氧化碳气体刺激、神经受压、炎症反应等也会引发。可通过物理疗法等缓解,持续不缓解应就医。

“睡一觉”就做手术?揭秘麻醉医生如何精准控制你的“无痛时间”

手术麻醉背后是麻醉医生的精密 “时间管理”,涉及药物选择与剂量控制、术中实时监测调整、苏醒阶段代谢管理,全程保障患者安全,展现医学对生命节律的精准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