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软”“越来越没劲”,不是缺钙!不是发育慢!1岁宝宝的倒退式发育,竟是致命罕见病!

8小时前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1 岁幼儿彤彤出现发育倒退等症状,被疑患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该病为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分 5 型,目前有 3 款药物获批,部分经医保降价。

刚满1岁的彤彤原本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宝宝,6个月时能翻身、扶坐,9个月时已经可以自己坐稳,逗她还能发出咯咯笑声。可就在家人以为她很快就能站起来、迈出人生第一步时,彤彤却开始“退步”了。她不再愿意动弹,坐不稳、手脚无力,连伸手抓玩具都变得吃力。

家人起初以为是缺钙,赶紧给她补营养、晒太阳、按时按摩,但一点用都没有。最让人揪心的是,彤彤的哭声也越来越小,像是没了力气,咳嗽一下都能憋得脸红。终于,妈妈带着彤彤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听完病史后,表情凝重地说了一句:“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发育迟缓,得考虑脊髓性肌萎缩症(SMA)。”

婴幼儿的头号杀手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由脊髓神经运动元退行性病变,进而导致骨骼肌、全身肌萎缩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由于发病期早、病情严重、致死率较高,且一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被称为“两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

SMA在全球各个国家和人种中的携带率和发病率差别不大,中国基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数据显示,SMA携带率约为1/56,发病率约为每9788名活产婴儿有1例患儿。

无力的原因

运动神经元是位于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由它们所延伸出来的神经纤维通向身体各处的肌肉,正常人体的脊髓前角神经会发出电冲动,支配肌肉活动。如果这部分细胞坏死,人体的肌肉将没有收缩能力,不能产生力量。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孩子由于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突变,使得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严重不足,导致这个地方的神经元细胞全都变性坏死,它所支配的肌肉就会表现出无力。

5个分型

SMA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近端为主的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体格检查可见肌肉震颤。根据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病情进展程度,SMA在临床上分为5型。其中Ⅰ型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类型,占比最多,该型患儿出生后2年内常因呼吸衰竭死亡。具体分型如下:

0型

妊娠晚期胎动减少,出生时常合并重度肌无力及肌张力过低、反射消失,可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起病年龄:出生前/出生时;生存期:常小于6个月。

Ⅰ型(婴儿型)

松软儿,严重的近端肌肉无力,极度肌张力减退,不能抬头,精神运动迟缓,舌肌束颤,吮吸无力,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呼吸衰竭;起病年龄:6个月内;生存期:常小于2岁。

Ⅱ型(婴儿慢性型)

严重程度介于Ⅰ型和Ⅲ型之间,婴儿期开始出现缓慢加重的全身近端肌无力和肌张力低下,运动发育落后,肌束颤,呼吸功能受累;起病年龄:6~18个月;生存期:多可达25岁。

Ⅲ型(青少年型)

以肢体近端为主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肌束颤为常见症状,后期将出现脊柱侧弯,呼吸功能不全等症状;起病年龄:18个月至青少年期;生存期:正常。

Ⅳ型(成人型)

症状最轻,表现为由下肢起始的四肢近端对称性肌无力。不影响呼吸系统。起病年龄:成人;生存期:正常。

诊断

寻找SMN1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是确诊的关键。临床上可根据血清激酶(CK)水平、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等作出诊断。基因诊断:寻找SMN1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是确诊的关键。

治疗

截至目前,已有3款药物获批上市,用于治疗SMA。

诺西那生钠治疗无年龄或疾病类型限制,广泛惠及SMA 1-4型患者从2017年起引领SMA治疗领域。

onasemnogene abeparvovec于2020年获批,采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是首个SMN基因替代疗法,专注于满足SMA 1型患者或SMN2拷贝数受限的特定治疗需求。该药通过单次、一次性静脉输注后持续表达SMN蛋白来阻止疾病进程,可解决SMA的根本病因,有望长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利司扑兰,于2021年加入SMA治疗行列,其应用范围迅速扩展至包括所有年龄段的SMA 1型、2型及3型患者,同时兼顾特定SMN2拷贝数条件下的治疗。

这些疗法在机制上各有千秋:诺西那生钠与利司普兰通过调控mRNA剪接,而onasemnogene abeparvovec采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疗法。但是这些疗法治疗费用高昂,幸运的是通过医保谈判,诺西那生钠的价格从每针70万元降至3万余元、利司扑兰的价格从每瓶6.38万元降至几千元,两款药品的价格均回归合理,为SMA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资料

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神经与肌肉疾病防控专项基金组织专家组. 脊髓性肌萎缩症新生儿筛查专家共识(2023版). 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27):2075-2081.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0310-00372

2. 黄文琛,瞿宇晋. 脊髓性肌萎缩症治疗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2024,51(02):119-123. DOI:10.3760/cma.j.issn.1673-4408.2024.02.012

3. 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北京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等. 脊髓性肌萎缩症多学科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19):1460-1467.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19.00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358, encodeId=2d3922e2358a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3b295190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遗传病#</a> <a href='/topic/show?id=60a184608a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脊髓性肌萎缩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4608, encryptionId=60a184608ae, topicName=脊髓性肌萎缩症), TopicDto(id=95190, encryptionId=a3b295190fa, topicName=遗传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07 11:07:49 CST 2025, time=12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12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听说痛风是一种遗传病,会伴随终身?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

NEJM:新型线粒体遗传病,他们只吃不胖,只因线粒体过度活跃

线粒体疾病通常会干扰线粒体的功能,然而,这些双胞胎却是线粒体异常活跃,尽管他们摄入了远超身体所需的热量,但体重却仍然很低。

Nat Med:罕见疾病的新突破:发现三种罕见病未知的遗传原因

单基因疾病临床表现的重要变化可以用多基因效应来解释。这些局限性指向未来研究的多个有希望的途径,以揭示罕见疾病的剩余未知遗传决定因素。

年仅23岁,却多颗牙齿松动、脱落,只能吃老人餐,原来是……

23 岁患者多颗牙齿松动多年,被诊断为掌跖角化 - 牙周破坏综合征。介绍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是罕见常染色体阴性遗传病,目前主要对症治疗。

特别关注|儿童遗传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本文从HP在儿童中的历史发展、流行病学、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与诊治等方面进行综述。

“刷脸识病”成现实?专家打造中国人“遗传病面部筛查系统”

刷脸就能识别遗传综合征?这不是“天方夜谭”中的故事。记者9日获悉,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与多所知名高校共同研发的中国人“遗传病面部筛查系统”纳入了百余种罕见疾病患儿的典型面容特征,可帮助医生尽快准确诊断遗传病综合征,减少漏诊、误诊。

遗传病面部识别系统(BioFace)在全球人工智能博览会上斩获优秀案例奖

苏州BioX生命智能产业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遗传病面部识别系统”项目被纳入“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库”。

Lancet :AAV、LNP递送单碱基编辑器修复肝脏遗传病,且不产生脱靶效应

长久以来,遗传性疾病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无论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红绿色盲,还是困扰欧洲皇室数个世纪的血友病,这些因遗传缺陷而导致的疾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喝酒脸红,是种大大增加癌症风险的遗传病,基因治疗会是救星吗?

对于亚洲人来说,能不能喝酒,喝酒后的伤害性,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喝酒后是否脸红来判断,因为,喝酒脸红的现象往往只出现在亚洲人中,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亚洲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