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皮下英夫利昔单抗(CT-P13 SC)作为炎性肠病的维持治疗

2025-05-11 xuyihan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CT-P13 SC作为一种新型的皮下注射制剂,在中至重度CD和UC患者中作为维持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两种主要类型,其特征是慢性肠道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传统的皮质类固醇和免疫调节剂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许多患者对其反应不佳或无法耐受副作用。因此,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成为IBD治疗的重要工具。然而,英夫利昔单抗通常以静脉注射(intravenous, IV)的方式给药,可能带来不便,并且某些患者可能因长期使用而出现疗效减弱的问题。CT-P13是一种已上市的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其皮下注射(subcutaneous, SC)制剂——CT-P13 SC被开发为一种维持治疗的新选择。相比IV制剂,SC制剂具有更好的患者依从性和独特的药物暴露特性,同时可能减少医疗资源的负担。这项研究由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Stephen B. Hanauer教授及其团队于2024年10月发表于《Gastroenterology》(IF:26.3)。这项研究评估了CT-P13 SC作为维持治疗在中至重度CD和U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项研究包括两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分别针对中至重度CD和UC患者展开。研究纳入了对皮质类固醇和免疫调节剂反应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诱导治疗阶段均接受开放标签的CT-P13 IV 5 mg/kg,分别在第0周、2周和6周给药。在第10周时,对临床有反应的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CT-P13 SC 120 mg组或安慰剂组,每2周一次,持续至第54周(维持治疗阶段)。CT-P13 SC采用预充式注射器给药。研究的主要终点包括第54周时的临床缓解率(定义为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50,范围0-600,分数越高表示疾病越严重;溃疡性结肠炎的Mayo评分≤2分且无单项评分>1,范围0-12)以及内镜反应率(CD患者)。次要终点包括多个关键指标,如生活质量改善和应答率。安全性分析涵盖了所有接受至少一剂CT-P13 SC或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统计分析采用双侧P值检验,结果以调整后的差异估计值和95%置信区间(CI)报告。

图1 研究流程图

 

共有396名CD患者和548名UC患者接受了诱导治疗并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在CD研究中,CT-P13 SC组在第54周时的临床缓解率为62.3%,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32.1%(P < .0001),内镜反应率分别为51.1%和17.9%。这表明CT-P13 SC在控制疾病活动性和促进肠道愈合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在UC研究中,CT-P13 SC组的临床缓解率为43.2%,同样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0.8%(P < .0001)。此外,次要终点分析显示,CT-P13 SC组在实现关键治疗目标(如症状缓解和生活改善)方面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进一步支持了其临床价值。安全性方面,CT-P13 SC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具体而言,感染的发生率、严重不良事件的比例以及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CT-P13 SC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图2 第 54 周达到共同主要终点和关键次要终点的患者比例

 

图3 CD(A)和UC(B)研究中截至第54周的血清英夫利西单抗浓度线性平均值

研究结果表明,CT-P13 SC作为一种新型的皮下注射制剂,在中至重度CD和UC患者中作为维持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其在临床缓解率和内镜反应率上的表现尤其突出,为那些对传统疗法反应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研究还证实了CT-P13 SC的安全性良好,没有出现新的安全问题。

原文出处:

Hanauer SB, Sands BE, Schreiber S, Danese S, Kłopocka M, Kierkuś J, Kulynych R, Gonciarz M, Sołtysiak A, Smoliński P, Srećković S, Valuyskikh E, Lahat A, Horyński M, Gasbarrini A, Osipenko M, Borzan V, Kowalski M, Saenko D, Sardinov R, Lee SJ, Kim S, Bae Y, Lee S, Lee S, Lee JH, Yang S, Lee J, Lee J, Kim JM, Park G, Sandborn WJ, Colombel JF. Subcutaneous Infliximab (CT-P13 SC) as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wo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s (LIBERTY). Gastroenterology. 2024 Oct;167(5):919-933. doi: 10.1053/j.gastro.2024.05.006. Epub 2024 May 23. PMID: 3878886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399, encodeId=ac7722643994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e6e6e0315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炎症性肠病#</a> <a href='/topic/show?id=8eeb8e122c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英夫利昔单抗#</a> <a href='/topic/show?id=1a6de1930e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皮下注射#</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7031, encryptionId=2e6e6e0315d, topicName=炎症性肠病), TopicDto(id=71930, encryptionId=1a6de1930e8, topicName=皮下注射), TopicDto(id=87122, encryptionId=8eeb8e122c6, topicName=英夫利昔单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10 21:37:14 CST 2025, time=2025-05-1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多组学视角揭示精神障碍相关基因通路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四个关键基因及其下游通路中,QDPR和HP与IBD风险增加相关,而DBI和MAX则对UC具有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未来肠-脑轴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瑞芳、聂广军Matter:新型纳米粒治疗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攀升,现有疗法不佳。中科院团队开发 W@ZnNPs 纳米粒子,能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微生态,经小鼠实验证实对 IBD 治疗效果良好。

Cell Discov:中国学者揭示NAT10通过RNA乙酰化修饰调控T细胞稳态及炎症性肠病的新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NAT10通过调控RNA乙酰化修饰(ac4C)影响T细胞稳态和凋亡的新机制,并指出NAT10在IBD发病中的潜在作用。

JCC:Ustekinumab在炎症性肠病中的长期安全性分析

Ustekinumab在IBD长期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可控的安全性特征,尤其在降低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风险方面优于许多传统疗法。

UEGJ:益生菌对IBD的疗效和安全性

益生菌可能有效诱导UC患者的临床缓解,并预防复发,特别是在轻中度UC患者中与5-ASA联合使用时效果更为显著。

神奇生姜汤剂揭秘:广中医携手深圳中医院揭示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惊人效果!

研究旨在探讨SJXXD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Int J Surg】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陈杰教授团队:生命八要素(LE8)评分较高可降低UC患者手术风险及全因死亡率

研究人员发现LE8可作为UC患者的预后工具,强调通过综合心血管健康管理改善IBD结局的重要性。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常规听力筛查?

与克罗恩病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失,尤其是在8000 Hz处。此外,DPOAE在诊断亚临床听力损失方面优于PTA。

Nat Commun:同济大学胡勇研究发现耐酸趋化DNA微马达在炎症性肠病中用于益生菌递送

针对传统益生菌微胶囊缺陷,同济大学团队制备 DNA 微胶囊作为益生菌转运微马达,其具耐酸性、酸适应性与趋化性,可在炎症结肠释放益生菌,助力 IBD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