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5-05-08 重症医学 重症医学 发表于陕西省

乳酸是危重症重要标志物,解读需结合临床。单纯以绝对值指导治疗存缺陷,动态监测、综合评估更关键,其正从预警向治疗靶点转变。

乳酸作为危重症监护中的经典生物标志物,其临床价值在近年来持续引发学术界的深度探讨。已故的Max Harry Weil教授开创性提出"乳酸需要语境化解读"的理念,在智能医疗时代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23年《重症医学年鉴》发表的多中心研究证实,单纯以乳酸绝对值指导治疗会使28%的患者受到不恰当干预,这与Weil教授早年倡导的整合临床评估理念不谋而合。

在临床教学示范案例中,某患者呈现4.5 mmol/L的乳酸水平(传统阈值对应50%死亡风险),智能监测系统触发红色警报。但经临床医生核查,患者正自主进食且末梢灌注正常,最终避免过度治疗。这一场景生动揭示了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在自动化监测普及的今天,如何保持临床思维的完整性。最新版脓毒症生存指南(SSC 2021)特别强调,乳酸升高必须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3秒)、意识状态改变等体征形成诊断组合。

从代谢本质剖析,乳酸是能量代谢网络的关键节点。肌肉收缩时乳酸生成率可达35 mmol/min/kg,而高强度脑力劳动同样会引发脑脊液乳酸浓度波动。2022年《细胞代谢》研究揭示,心肌细胞可通过乳酸穿梭机制获取60%能量,这颠覆了传统"乳酸即缺氧产物"的认知。实际上,β2受体激动剂使用、肝酶活性异常甚至维生素B1缺乏都可能引发高乳酸血症,这要求临床医生具备多维鉴别能力。

关于乳酸预后的研究持续更新。CLASSIC试验(2023)纳入2000例休克患者,发现动态乳酸清除率较基线值具有更高预测价值:6小时内下降≥20%组28天生存率达72%,而清除不足组仅41%。值得注意的是,创伤性休克与分布性休克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乳酸正常化时间中位数为4小时,后者则长达18小时。这提示需要建立更精细化的休克分型管理策略。

技术革新正在重塑乳酸监测模式。微创乳酸传感器已实现每5分钟动态监测,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识别出"隐匿性灌注不足"(occult hypoperfusion)模式。但2023年欧盟医疗器械警示系统披露,某型号连续监测设备因未能整合CRT数据,导致7例假阳性事件。这再次验证Andromeda Shock研究的核心结论:当外周灌注指数(PPI)>1.4时,即使乳酸6-8 mmol/L,也应优先遵循临床评估。

在治疗层面,精准医学理念正在渗透。基于乳酸代谢组学的休克分型试验(LACTATE Trial 2022)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型患者对硫胺素治疗反应率高达65%,而微循环障碍型对血管活性药物更敏感。这标志着乳酸正从单纯的预警指标向治疗靶点演变。

面对智能监测系统的普及,临床医生需要建立"双轨思维":既要善用技术手段捕捉代谢危机,又要保持对患者整体状态的敏锐感知。正如《柳叶刀》重症医学专刊(2023)所述:"在算法与听诊器之间,永远存在着需要人类智慧填补的认知鸿沟。"这种平衡艺术,正是现代重症医学的精髓所在。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179, encodeId=161d22641e98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fbd36e59c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危重症#</a> <a href='/topic/show?id=9d1523811e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乳酸#</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811, encryptionId=9d1523811e6, topicName=乳酸), TopicDto(id=36759, encryptionId=2fbd36e59c8, topicName=危重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May 09 10:49:53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昨天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氧气:起源、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本章我们将详细阐述氧气的生理和病理生理背景,并随后讨论临床证据现状。

熟记临床抢救策略,轻松应对流感危重症!

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尽早给予相应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危重症中复苏液成分与急性肾损伤

临床医生仍然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情况来决定使用哪种液体。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版)

有限的病例数,在重症阶段,积极收住ICU给予干预,可能免于发展为危重型,已发展为危重型者,可能预后不良。

危重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的实践经验

许多抗菌药物可对危重患者造成伤害,本文旨在对危重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时考虑因素和面临的障碍进行讨论。

【麻海新知】危重症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认知功能障碍成全球医疗问题,危重症幸存者认知障碍发病率高。英国研究系统回顾 1974 - 2023 年相关文献,发现虽机制不明,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有联系,需大规模纵向研究深入探究。

APACHE IV:预测危重症患者预后更为有效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评分是最广泛应用于危重症评估的工具。它存在很多版本,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APACHEⅡ。事实上,目前最新更新的是APACHE Ⅳ。国内已有研究表明,对于于成人危重症患者预后评估,APACHE Ⅳ具有更优秀的性能。国内一项研究表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其入

3指标预示新冠肺炎向危重症转化

国内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的危重症病例死亡率接近一半。在新冠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如何预测患者临床恶化的风险并及时作出决策?这是摆在一线医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与死神掰手腕——西安交大一附院救治全省最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纪实

钟南山: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治疗起来,比SARS的救治难度更大。

重症医学科中大出血的现代处理方法

这篇综述描述了现代对各种类型凝血病性出血的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严重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大出血方案和输血后的治疗;最后强调了目前最新的领域,以便更好地了解管理重症监护病房出血的最佳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