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南方医科大学聂静等揭示细胞型朊蛋白促进肾脏纤维化新机制

2025-04-23 iNature iNature

该研究表明细胞朊病毒蛋白的凝聚体通过TBK1-IRF3信号轴促进肾纤维化。

细胞朊病毒蛋白(PrPC)以其在朊病毒疾病如Creutzfeldt-Jakob病中的病理同种型而闻名,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但也在肾功能障碍个体的血液和尿液中检测到。然而,PrPC在肾脏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尚未被研究。

2025年4月16日,南方医科大学聂静、天津医科大学陈宇鹏共同通讯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线发表题为“Condensation of cellular prion protein promotes renal fibrosis through the TBK1-IRF3 signaling ax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细胞朊病毒蛋白的凝聚体通过TBK1-IRF3信号轴促进肾纤维化。

在这里,研究人员发现PrPC在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的肾纤维化病变中上调,主要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PTECs)中。此外,在CKD患者中,PrPC的肾脏表达与肾衰竭的严重程度和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呈正相关。在小鼠中,肾小管特异性缺失PrPC减轻了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或单侧缺血再灌注损伤(UIRI)诱导的肾纤维化。从机制上来说,PrPC被转化生长因子-β1-mothers的抑制因子上调。PrPC激活的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通过其液-液相分离能力发出信号,促进PTECs和成纤维细胞的促纤维化反应。在肾纤维化发生前(在UUO和UIRI模型中)或发生后(在腺嘌呤和马兜铃酸诱导的CKD模型中),用FDA批准的TBK1抑制剂amlexanox治疗小鼠,减轻了肾纤维化和肾功能的恶化。总的来说,该发现揭示了一种涉及肾纤维化潜在的PrPC相分离的机制,并支持对PrPC -TBK1-IRF3轴作为CKD潜在治疗靶点的进一步研究。

图片

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性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肾脏纤维化是CKD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其主要特征包括细胞外基质异常沉积,肾小管萎缩,间质慢性炎症等。尽管对肾脏纤维化的发病及机制已有广泛研究,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及药物。

蛋白的错误折叠与异常聚集与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朊蛋白存在正常折叠(PrPC)与错误折叠(PrPsc)两种形式,其中前者主要参与调节在神经系统发育、记忆形成等生物过程,后者主要在疯牛病等朊病毒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也有研究发现PrPC在肾脏疾病人群中的尿液及血液中表达上调,但是PrPC在肾脏疾病如何发挥作用,其聚集形式是否与疾病相关尚不清楚。

图片

PrPC凝聚体是激活TBK1-IRF3信号通路所必需的(图源自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了CKD患者和肾纤维化小鼠模型中PrPC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了PrPC对这些模型中肾纤维化的作用。研究发现肾脏PrPC蛋白水平在CKD患者及小鼠模型中均显著升高,该蛋白可通过相分离机制激活TBK1-IRF3信号轴,促进肾脏纤维进展。TBK1抑制剂Amlexanox能够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可作为肾脏纤维化的潜在治疗药物。这些发现扩展了对肾纤维化机制的认识,并提供了PrPC-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轴是CKD潜在治疗靶点的证据。

参考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j909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1688, encodeId=2cbe22616889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aaa82e27a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肾脏纤维化#</a> <a href='/topic/show?id=4db81262e95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细胞朊病毒蛋白#</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279, encryptionId=4db81262e954, topicName=细胞朊病毒蛋白), TopicDto(id=82727, encryptionId=5aaa82e27a4, topicName=肾脏纤维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Apr 23 11:32:55 CST 2025, time=2025-04-2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论文解读 | Yuanyuan Zhang/Qingfeng Li教授团队总结外泌体介导的肾脏保护:阻止纤维化进程

该文章综述了外泌体在肾脏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特别是其在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中的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并讨论了提高外泌体治疗效果的未来策略。

刘友华:怎么阻止肾脏纤维化的步伐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增多,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已占成年人口10%~13%。毋庸置疑,慢性肾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且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因此,如何延缓慢性肾病进展,降低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是当前国际医学界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迫切难题。

黄芫花提取物DA激活GSK-3β/β-catenin通路,改善肾脏纤维化进程!

文章探究了其对肾脏纤维化治疗的潜在靶点。

陈香美院士/蔡广研/欧阳清/李莉莉合作《CMI》:利用体内自组装多肽调控促纤维化巨噬细胞抑制肾脏纤维化进展

研究确定促纤维化巨噬细胞亚群,构建自组装多肽,通过重塑免疫微环境抑制肾脏纤维化,为慢性肾脏病治疗提供潜在方法。

Arch of Toxicol:清华陈立功组报道临床重要药物引起肾毒性的作用机制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来抑制骨吸收,是临床上治疗恶性高钙血症、绝经后骨质疏松、控制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重要药物,具有显着的疗效。唑来膦酸临床上常见的毒副作用为肾脏损害,尤其是肾小管损害。目前,关于唑来膦酸引起肾毒性的报道大多是其引起肾毒性的临床案例,而对其导致肾毒性的分子机制报道较少。

Kidney Int:肾脏纤维化发生机制研究获进展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利民课题组发现肾脏纤维化发生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肾脏国际》杂志。

Br J Pharmacol 南方科技大学王莹团队合作揭示核定位cAMP信号微域调控肾脏纤维化新机制

本研究揭示糖尿病肾病中核定位 β1-AR/cAMP 信号微域激活 YAP 促肾系膜细胞纤维化,建立新方法可视化 cAMP 调控,抑制磷酸二酯酶 4 可减轻肾脏纤维化,提供精准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