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米勒管激素(AMH)与生殖系统生长发育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从卵巢储备功能评估、辅助生殖促排卵治疗药物使用到卵巢颗粒细胞肿瘤标志物等,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系统梳理了AMH的生理特性与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AMH概述
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因其能引起米勒管退化,又称米勒管抑制素(Müllerian-inhibiting substance,MIS)。AMH蛋白于1953年由Alfred Jost教授首先发现,其编码基因则于1986年首次被克隆。
在男性中,AMH主要由睾丸的支持细胞分泌,诱导米勒管的退化。在女性中,AMH主要由卵巢的颗粒细胞分泌,调控卵泡生成。在月经周期期间,AMH水平无显著变化。在妊娠期间,AMH水平逐渐下降。血清AMH水平可作为卵巢储备功能的标志物,反映卵巢内窦卵泡数量;同时,其也是控制性促排卵时卵巢反应性的标志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其他组织亦可表达AMH受体,例如下丘脑和垂体,提示AMH可能在其他方面发挥作用。
二、AMH在生殖内分泌疾病中应用
1、AMH与卵巢储备功能评估
相较于传统指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AMH的分泌更少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调控,且在月经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可在任意时间检测。因此,AMH是目前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最佳指标。
- |
AMH |
FSH |
LH |
E2 |
分泌来源 |
窦前卵泡和小窦卵泡颗粒细胞 |
垂体 |
垂体 |
成熟卵泡 |
卵巢储备 |
直接指标 |
间接指标 |
间接指标 |
间接指标 |
周期内和周期间浓度变化 |
变化不明显 |
变化明显 |
变化明显 |
变化明显 |
激素避孕药影响 |
不受影响 |
受影响 |
受影响 |
受影响 |
检测时间 |
正常月经周期任意时间 |
月经3—5天 |
月经3—5天 |
月经3—5天 |
(AMH与其他激素指标对比)
2010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ESHRE)提出将提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AMH截断值水平定义在0.5~1.1µg/L;也有研究认为ESHRE这一截断值水平对≥40岁女性的预测更为准确,对于更年轻的女性,建议将这一截断值水平定义在1.68µg/L。
2、AMH与绝经年龄的预测
卵巢储备功能与生育年限受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多因素影响,即使同一年龄段女性生育年限的长短、生育潜能的高低具有异质性。
3项年龄跨度大、随访时间长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AMH是与绝经年龄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AMH对绝经年龄的预测界值与研究纳入的样本量、人群年龄、所使用的预测模型和观察年限等因素相关。40~50岁仍有规律月经周期的女性,当AMH水平大于0.39µg/L时,6年内绝经风险为1/10。当AMH<0.2µg/L时,45~48岁和35~39岁2个年龄段女性平均绝经年限分别为5.99和9.94年;AMH>1.5µg/L时,2个年龄段女性对应的绝经年限则分别为6.23年、13.01年。尽管没有固定的参考阈值,同一年龄段的女性中AMH较低者提早绝经的风险(≤45岁)更大。
当进行绝经年龄的预测时,建议结合女方年龄、卵巢储备功能、母亲绝经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纳入AMH值和AMH值下降速率作为预测的参考指标能显著增加预测的准确性。
3、AMH与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
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imary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妇女40岁之前卵巢功能丧失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约为1%~4%。我国育龄女性POI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8岁
2015年,ESHRE发布的《POI管理指南》修订了诊断标准,将FSH的诊断阈值从40IU/L降低至25IU/L,以提高早期POI的检出率,使患者能更早获得干预。然而,隐匿期POI(即生化异常先于临床表现的阶段)的诊断仍存在挑战。
研究表明,隐匿期POI患者虽FSH水平正常且月经规律,但其生育能力已开始下降。在此阶段,AMH的变化较FSH更早出现。因此,AMH可作为POI早期筛查的敏感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优的预测价值。
根据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绝经指南的推荐:年龄<40岁的女性,若AMH<1.2ng/ml,提示可能存在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年龄≥45岁的女性,若AMH<0.5ng/ml,则预示绝经风险显著增加。
4、AMH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PCOS为世界性的复杂难题,育龄妇女PCOS发病率为6%~20%,40%左右的PCOS妇女患有不孕症。目前有超过80%的PCOS患者未被诊断或未被及时诊断。
AMH在PCOS临床中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疾病诊断,在疾病分型、疾病预后判断、疾病治疗等方面均具有潜在重要作用。其中,AMH在诊断多囊卵巢(PCOM)中的价值是最被认可的,二者一致性较高。由于青春期PCOM的普遍性,通过检测AMH来反应PCOM的意义不大。
5、AMH与颗粒细胞瘤鉴别诊断、随访
血清AMH目前认为是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的肿瘤标志物之一。GCT患者血清AMH水平显著高于卵巢上皮性癌、子宫内膜癌患者,与抑制素B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卵巢GCT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与患者体内血清AMH水平正相关,AMH越高,卵巢肿瘤体积越大,高、中分化组AMH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组。大部分GCT患者的AMH水平与肿瘤体积成正相关,肿瘤切除后AMH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发现AMH水平再次升高,与肿瘤复发有关,并早于临床症状出现,提示术后患者血清AMH水平有助于评估肿瘤切除术的完成度并能预测复发。
无论患者是否已绝经,血清AMH在初发及复发者接受治疗前有相同程度的显著升高,而血清抑制素B水平于复发者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初发者,且有69%患者在临床复发前就有AMH水平的升高。联合应用AMH和抑制素B能提高复发病例的发现率。
6、放化疗/妇科手术前后应用
由于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卵巢相关外科手术有可能使卵巢储备功能受损,因此AMH可作为治疗前后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治疗前对卵巢储备功能的预测可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在治疗后可通过AMH水平判断卵巢储备功能的恢复情况。
7、AMH在指导促排卵中的应用
①AMH预测卵巢反应性
目前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均表明,AMH与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性相关。2016年波塞冬标准则是基于ESHRE对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AMH截断值水平的定义,将AMH<1.2µg/L作为卵巢反应不良的预测指标之一。AMH对于预测卵巢高反应也有重要价值。另外,还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AMH与窦卵泡数(AFC)在预测卵巢反应的准确性相当。
②AMH与促排卵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目前有较多临床研究报道了根据AMH值进行促排卵方案的选择及其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但AMH水平高低对应的适宜促排卵方案尚无统一共识。
AMH是制定促排卵方案和决定Gn促排卵剂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应综合女方年龄、AFC、早卵泡期抑制素B水平的动态变化、BMI、基础疾病(如子宫腺肌病等)、前次促排卵方案及使用的促排卵药物种类、进入周期前的预处理等因素综合判定。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AMH# #抗米勒管激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