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清华大学刘鹏等开发了一种类器官共培养模型,用于探究肺癌的系统性抗肿瘤免疫

2025-06-17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建立了肺癌类器官(LCOs)和配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凝胶-液体界面(GLI)共培养模型,其特征在于免疫细胞和肿瘤类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以优化体内全身抗肿瘤免疫的模拟。

解读肿瘤微观和全身免疫宏观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诊断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2025年6月12日,清华大学刘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晓芳、北京大学杨帆共同通讯在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题为“An organoid co-culture model for probing systemic anti-tumor immunity in lung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建立了肺癌类器官(LCOs)和配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的凝胶-液体界面(GLI)共培养模型,其特征在于免疫细胞和肿瘤类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以优化体内全身抗肿瘤免疫的模拟。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肺癌患者队列,证明了αPD1治疗下GLI模型的反应精确地反映了相应患者的免疫治疗结果。此外,通过功能性多组学分析,解剖了GLI模型中由PBMC衍生的T细胞介导的各种肿瘤免疫过程,以及具有效应记忆样表型的循环肿瘤反应性T细胞(GNLY+ CD44+ CD9+)的特征,作为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指标。该发现表明,GLI共培养模型可用于开发精确免疫治疗的诊断策略,以及理解潜在的机制。

图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的面貌,并被FDA批准用于各种癌症类型,特别是改善晚期肺癌的临床结果。但是,只有有限比例的患者受益于基于ICI的免疫疗法。多种肿瘤生物标志物已被用于预测ICI反应,如PD-L1表达、肿瘤微环境的T细胞浸润(TME)和肿瘤突变负荷(TMB)。遗憾的是,这些生物标志物中没有一个是普遍有效的,主要是由于肿瘤和宿主机体宏观环境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抗肿瘤免疫是跨组织协调的,如果没有与外周免疫细胞的持续交流,局部抗肿瘤免疫反应就不能持续。实际上,最近的观察表明,治疗后的T细胞明显富集了新的克隆型,这可能是从肿瘤外部位(即外周血和引流淋巴结)招募的。此外,血液中循环新抗原特异性CD8+ T细胞的鉴定证实了循环T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监测和治疗。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跟踪工具,肿瘤循环系统中的细胞如何动态响应ICI并与局部TME相互作用仍然难以捉摸。

虽然机会窗口实验提供了一些对T细胞命运的见解,但它们在时间范围上是有限的,强调了对模型的迫切需要,以全面阐明抗肿瘤免疫的动态。最近的进展包括一种方法,该方法证明了在标准化和时间校准的体内小鼠模型中追踪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群。然而,缺乏患者特异性多样性损害了这种方法的临床相关性。相反,模拟全身性免疫反应的容易获得的离体模型为在ICI治疗过程中剖析抗肿瘤免疫的动力学提供了准确的替代策略。

图片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ell Stem Cell)

肿瘤器官样模型的出现弥补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证明了在化学和靶向治疗下预测患者特异性结果的能力。近年来,肿瘤器官样模型的应用也扩展到了抗肿瘤免疫领域。患者衍生的类器官(PDOs),如空气-液体界面模型,包括肿瘤上皮和浸润免疫细胞的基质,促进了免疫治疗的评估。最近,由PDO和外源性免疫细胞组成的重建模型被报道,证明了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扩增和嵌合抗原受体工程自然杀伤(CAR-NK)细胞介导的针对肿瘤类器官的细胞毒性。然而,这些模型是否能够模拟局部肿瘤和全身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用于剖析ICI诱导的动态免疫反应仍不清楚。

该研究建立了一种肺癌类器官(LCO)与配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凝胶-液体界面(GLI)共培养模型,该模型增强了免疫细胞与肿瘤类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优化地模拟了体内系统性抗肿瘤免疫反应。通过构建一组肺癌患者队列,研究团队证明了在抗PD-1(αPD1)治疗下GLI模型的响应能够精确反映相应患者的免疫治疗结果。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功能多组学分析,在GLI模型中剖析了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T细胞介导的各种肿瘤免疫过程,并对具有效应记忆样表型(GNLY+ CD44+ CD9+)的循环肿瘤反应性T细胞进行了表征,将其作为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指标。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GLI 共培养模型可用于开发精准免疫疗法的诊断策略,并有助于理解其潜在机制。

参考信息: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5)00191-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669, encodeId=be6a22696691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84b822044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肺癌#</a> <a href='/topic/show?id=aa15e61233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类器官#</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6123, encryptionId=aa15e612333, topicName=类器官), TopicDto(id=82204, encryptionId=384b8220449, topicName=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16 22:57:25 CST 2025, time=2025-06-1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16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European Radiology:6 周 CT 复查可避免超半数肺实变患者进行 PET-CT 检查

在针对性肺部健康检查(TLHC)项目中,通过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检测到的肺部结节,是依据英国胸科学会(BTS)的结节管理指南所制定的方案来处理的。

何建行教授:历时30年,从高危到普筛:肺部筛查历史、思路、战略及项目研究设计

何建行团队历经 30 年研究,提出肺癌普筛新模式,基于低剂量 CT 筛查,覆盖非高危人群,结合 AI 技术,可降低 63% 死亡率,为肺癌防治提供新路径。

超95%肺癌患者存活超过5年!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带来长期生存获益 | 2025 ASCO速递

CheckMate 816 研究 5 年分析显示,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可切除 NSCLC 新辅助治疗,较单纯化疗显著延长 OS,死亡风险降 28%,达 pCR 者 5 年生存率 95.3%。

问诊分析:两肺多发磨玻璃有十处,很大的医院认为达到手术标准,先右后左都要切,是这样吗?

49 岁女性两肺多发磨玻璃结节,主病灶纯磨玻璃为主、实性少,随访无显著进展。结合指南,考虑早期肺癌但风险低,建议半年随访,避免过早手术。

病例分享:肺外周结节楔形切除后常规病理报低分化或含高危亚型,到底要不要升级切肺叶?

本文通过病例,探讨肺外周实性结节肺癌手术方式。分析指南及共识,叶建明主张早期肺癌尽量楔形切除;术后病理高危时升级手术利弊难权衡,提出基因检测、PET 检查、积极随访及中医治疗等预防复发措施。

Adv Sci:上海交通大学罗晓莹/刘蕊研究发现EGFR-TKI诱导的DPP4驱动肺癌持久细胞的代谢重编程

该研究建立了两种增殖能力不同的 DTP 肺癌细胞系,并确定二肽基肽酶 4 (DPP4) 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衡道丨干货】2025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 ——肺癌的诊断

《2025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肺癌》已更新。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与小细胞肺癌的诊断章节,分别详细介绍了其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分子病理等内容。

支修益教授:打破肿瘤早筛误区,开启健康“破局之路”

肺癌的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是提升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重中之重,而公众对肺癌筛查认知水平的提升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力的提升更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