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偏爱“大叔”还是“小鲜肉”?多项研究:无论男女,普遍对较年轻的约会对象更有兴趣;且寿命更长,免疫功能更强大

8小时前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还是不能“以貌以年龄取人”

在婚恋江湖里,有一句祖传择偶铁律广为流传:男人永远爱年轻,女人只钟情年长。不论是电视剧里的霸总配萝莉,还是相亲角上男大女小的标配组合,似乎都在印证这个定律的正确性。久而久之,它甚至成了择偶市场的潜规则:仿佛女性的魅力随着年纪下滑,而男性的吸引力随着年龄增长。

可真的是这样吗?一项发表在PNAS的大型现实约会研究[1]却狠狠打脸在面对面互动中,无论男女,其实都更容易对比自己年轻的对象产生兴趣!而且人们口头设定的择偶年龄上限,比如我最多接受45在实际吸引力评估中几乎不起作用

图片

 

“年轻”谁都爱,年龄无上限

 

图片

结果颇为出人意料:无论整体样本还是按性别分组,人们在平均水平上都更偏爱比自己年轻的对象——这种青春优先效应虽不算强烈,却足够稳定,且男女之间几乎看不到差异即便将样本进一步缩至“40岁以下女性与异性配对的记录,偏好仍然指向比自己更年轻的男性,并未呈现传统印象中的向成熟男性倾斜

图片

也就是说男性偏好年轻伴侣的说法并非全然有错,但女性也表现出几乎同样的倾向。所谓成熟大叔收割少女心姐姐收割小鲜肉,在这场真实约会互动里并没有性别专利

此时,可能有人会说我对伴侣有年龄上限的要求,最多只能接受45岁,超过年龄上限一切免谈!然而,实际情况是,参与者设定的最大可接受伴侣年龄几乎左右不了吸引力评分即便某些约会对象的年龄超出了参与者原先设定的年龄上限,这些人的吸引力评分也并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这也意味着,人们在脑海中设想的择偶标准,并不一定能准确预测他们在真实互动中的反应理想型或许只是框架,而真正心动的瞬间,还是由当下的直觉驱动。

图片

至于为何现实生活中依旧常见男大女小,研究者提出三条互不排斥的线索:其一,初次心动并不保证关系落地,年长女性与年轻男性的组合或许更易在后续阶段被现实阻力(事业、收入、社会角色期待等)劝退;其二,经济独立令女性更敢放大真实偏好,但长期伴侣选择仍需权衡多维成本;其三,青春期发育早晚差与部分中年女性淡出相亲市场,使得男普遍年长在可选池里成为默认基调

综合来看,这项大样本盲约研究为男性偏好年轻、女性偏好年长这一传统观念投射出新的光影:在首次见面的情境里,男女对伴侣年龄的取向几乎同频,均向年轻一侧倾斜。由此也提醒我们——当下心动长期相守之间,还横亘着社会结构与个人资源织就的层层滤网,真正塑形伴侣年龄差的,或许远不止最初那一瞥的好感

 

高颜值的人,寿命或更长

 

除了年轻更受青睐外,好看同样是约会中的“硬通货”。一项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Reports的研究[2]445位在线约会者的5340次配对决策做联合分析后发现:外貌吸引力每提高一个标准差,成功牵手的概率随即提升约20%。换句话说,无论男女,在初见的刹那,颜值的投票权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高得多

而这种对外貌的偏好,并不只影响谁能牵手成功,还可能延伸到更远的生命轨迹。一项发表在Social Science &Medicine研究[3]表明,颜值高低与死亡风险和寿命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图片

换到40岁和65岁来看,最低吸引力组同样在每个年龄节点都面临更高死亡风险

为何看起来不那么好看会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挂钩?研究者给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其一,面部吸引力可能映射了早年健康资本——童年营养、青春期发育节奏、慢性疾病负担都会写在脸上;其二,颜值在社会分层里起着微妙作用,从教育机会到职业升迁,再到医疗资源的获取,外貌更占优势者往往更容易赢得信任与支持,这些长期的结构性红利最终可能转化为健康与寿命的差距

总的来说,外貌吸引力不仅影响第一次心动,还可能在无形中重塑整个人生轨迹。它当然决定不了命运,但在社会资源与健康风险的漫长博弈里,颜值的确扮演了一个被低估的角色。

 

颜值高的人,免疫功能更强大

不仅如此,一项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的研究[4]指出,颜值高低还与免疫系统功能有关。颜值高的人,免疫功能或许更强大

图片

结果显示,颜值高的人在抗菌第一响应上格外亮眼:白细胞吞噬大肠杆菌颗粒的效率更高,而这类吞噬效率是衡量免疫系统应对细菌入侵时反应速度的重要指标。但他们中性粒细胞数量却更低,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依赖以量取胜的免疫策略,而是展现出更高效的防御能力——即以更少的免疫细胞完成更强的吞噬功能

与此同时,高颜值个体还表现出更高的嗜碱粒细胞水平,这支隐形部队在抵御寄生虫与调控过敏中扮演重要角色。

体液免疫亦同步发力:高颜值者血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更强,且女性表现尤为显著

图片

然而,并非所有免疫功能指标都与颜值正相关研究并未观察到颜值与免疫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因子产生能力或当前体内炎症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更耐人寻味的是性别分化在男性被打分时,自然杀伤(NK)细胞杀瘤活性越高,越能赢得女性青睐;可当照片主人是女性时,NK细胞活性越高,吸引力反而越低

图片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外貌吸引力可能被当作免疫系统效率的某种线索——尤其是在抗菌与天然免疫反应层面。但这种关系可能因性别、生殖角色等多重因素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诚然,在婚恋和社交的舞台上,颜值和年龄常被当作第一眼印象的重头戏。但那些被忽略的灵魂深度、性格魅力,才真正决定着关系的走向和人生的厚度。还是不能“以年龄和外貌取人”。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参与婚介服务的人群可能更愿意冒险尝试与传统观念不符的约会,并且未直接观察到实际情侣关系的形成过程等;研究[3]尚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研究[4]未明确具体是哪些面部特征与免疫功能相关,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究其中的机制和关键特征。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392, encodeId=658a22e2392d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5534414ee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天然免疫#</a> <a href='/topic/show?id=4b8896242d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金黄色葡萄球菌#</a> <a href='/topic/show?id=72a9862585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然杀伤细胞#</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4147, encryptionId=c5534414ee6, topicName=天然免疫), TopicDto(id=86258, encryptionId=72a98625851, topicName=自然杀伤细胞), TopicDto(id=96242, encryptionId=4b8896242d4, topicName=金黄色葡萄球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07 14:38:06 CST 2025, time=8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张文宏:面对新冠肺炎天然免疫是存在的,这与病人状态有关

北京时间5月6日晚8时30分,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与上海市外办联合组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视频连线会,请来中国-WHO联合专家考察组成员、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上海

Science:不依赖天然免疫,细胞也能抗病毒?曹雪涛团队发文首证细胞还存在别的“攻防系统”

8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宿主细胞抵御病毒感染存在别的“攻防系统”。

Nat Rev Immunol:曹雪涛院士发表Nature综述:抗感染固有免疫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

曹雪涛院士全面阐述了近年来关于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在感染诱导的天然免疫和炎症反应中的调控作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Immunity | OAS-RNase L通路新进展:2-5A作为免疫传递分子促进邻近细胞的抗病毒能力

2-5A是否能够在细胞间传递以扩展天然免疫信号尚不清楚。该研究揭示了OAS-RNase L通路中2-5A的细胞间传递机制,并证实其在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Nature:第一个证据!共生HPV病毒或可预防皮肤癌

CD45+白细胞(灰色)和CD3+T细胞(黄色)攻击感染了共生乳头瘤病毒的癌细胞(红色)。图片来源:Jonathan L. Messerschmidt北京时间10月31日,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病毒虽作为潜在的癌症制造者而人人避恐不及,但至少有一类生活在我们皮肤上的病毒,即所谓的“低风险”病毒——人类乳头状瘤(HPV),似乎在保护我们免受皮肤癌的侵害。已知免疫系统受到疾病或药物

Sci Adv:华东师大杜冰团队发现抗病毒天然免疫新机制

该研究从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角度阐明了一条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固有免疫系统的新途径,为深入理解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之间的复杂调控网络提供了线索,也为将Kisspeptin/GPR54发展成为病毒性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ELife:microRNA-122在肝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近日,国际著名生物学综合期刊eLife上发表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屈良鹄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MicroRNA-122 supports robust innate immunity in hepatocytes by targeting the RTKs/STAT3 signaling pathway”。该论文首次报道了肝脏特异性的小分子非编码核糖核酸microRNA-122在肝细胞抗病毒天

Immunity: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的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

近日,国际免疫学著名学术期刊《Immunity》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研究组在天然免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Manganese Increas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GAS-STING Pathway for Double-stranded DNA and Is Required for the Host Defense against DNA Viruse

Nat Microbiol:中国学者发现人类新型抗艾滋病毒蛋白PSGL-1,助力新型抗艾滋病药物研究

PSGL-1具有多重抗病毒功能,包括抑制病毒DNA复制和抑制新生病毒颗粒的新一轮感染。艾滋病毒通过其附属蛋白Vpu对PSGL-1进行结合并促进PSGL-1的降解,从而逃逸PSGL-1的抗病毒功能。研究Vpu和PSGL-1的结合抑制剂为新型抗艾滋病药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Cell Res:武汉大学钟波组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18年11月8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研究院钟波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Research (IF:15.3) 上在线发表题为“Induction of OTUD4 by viral infection promotes antiviral responses through deubiquitinating and stabilizing MAVS”(病毒感染诱导的O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