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肿万德森教授 | 结直肠癌筛查普及与MDT模式的中国实践

2025-07-24 肿瘤医学论坛 肿瘤医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通过专家视角,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的现状与挑战,为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带来宝贵的启示与希望。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肿瘤防治事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医疗卫生事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第二十三届广东省大肠癌学术会议于6月30日-7月5日在广州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规范、精准、新质”为主题,聚焦结直肠癌领域的最新基础与临床研究,汇聚国内外权威专家,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为结直肠癌防治事业注入新动能。

在本届学术盛会期间,肿瘤医学论坛媒体特别专访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作为我国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资深专家和MDT模式的重要推动者,万教授围绕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现状与致病因素、社区筛查普及面临的挑战、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等关键议题,分享了深刻的临床洞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专家视角,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的现状与挑战,为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带来宝贵的启示与希望。

《肿瘤医学论坛》: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您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哪些?目前有什么比较好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这一比例?

万德森教授:

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确实是一个重大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肿瘤的发生并非外来因素侵入人体,而是源于自身细胞的转变。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这与细菌感染或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的腹泻、肠炎等疾病完全不同。结直肠癌的细胞来源于肠道上皮细胞自身的异常增殖,因此从根本上预防结直肠癌,应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特别是基因突变的原因。由于肿瘤发生在自身细胞的转化过程中,传统的预防方法面临很大挑战,关键在于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基因会发生改变,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突变而有些人不会。从患者的角度研究如何真正解决预防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

不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分析为何某些人群发病率高而另一些人群发病率低。就像肺癌的研究显示,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人群高20倍,因此认为吸烟可能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这实际上是流行病学上的致病因素,而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对于结直肠癌,同样的道理适用。以肉类为主、不吃蔬菜水果的人群,其发病率比多吃蔬菜水果的人群要高。有研究表明,每天摄入400克蔬菜的人,其发病率比不摄入400克蔬菜的人要低。但这些也只是致病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目前减少肠癌发生率的措施包括: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因为长期久坐不动的人发生肠癌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明显要高;还有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如患有肠炎、家族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肠癌发病率较高,这些都是高发人群。

此外,最近还发现肥胖的人肠癌发病率也较高,这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相关。总的来说,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因此,我们提倡平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进行适当运动,减少肥胖,并积极治疗炎症性疾病等。

《肿瘤医学论坛》:当前我国大肠癌社区筛查普及率相对较低,您认为主要障碍是什么?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建议从多少岁开始筛查?

万德森教授:

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筛查,因为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这个年龄段发病,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现在也发现年轻人的肠癌发病率在增加,因此有人提出筛查年龄是否应该提前到40岁,这引起了广泛争论。然而,筛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如果提前十年筛查,投入的资金就会大幅增加。对于一般人群,全面提前筛查是不现实的,每提前10年,费用就会大幅提高,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难以承受。但对于一些重点人群,如有明显家族史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应该提早进行筛查。特别是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应该从20岁开始筛查,家中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应该从3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既方便又经济,没有痛苦也没有并发症,这样大家才会乐意接受。目前肠癌筛查最基本的方法是粪便检查。虽然排便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用于筛查时并不简单。不是任何时候的粪便都可以用于检查,筛查需要在特定时间收集粪便进行检查。目前筛查一般要求送检两次粪便,每次间隔一周,而且粪便必须在4-5小时内送达检验机构,这让很多人觉得麻烦。

在检测技术方面,现有的粪便检查方法也存在问题。目前一般使用化学方法,通过粪便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阳性,但存在假阳性问题。改进的免疫法相对较好,但仍然需要送检两次而不是一次。更先进的粪便DNA检测方法费用很高,但对个人来说仍然是负担。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并不等于确诊肠癌,还需要进行肠镜检查。一般肠镜检查费用300多元,如果加上无痛肠镜(含麻醉),可能需要1000多元,这对个人和政府都是不小的负担。因此,筛查方法必须是方便的、安全的、经济的,否则就难以大规模推广。

全世界目前的筛查策略都是从粪便检查开始,但最终还是要做肠镜确诊。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做肠镜?主要是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全民肠镜筛查,而且肠镜检查还有肠穿孔等并发症风险,患者还需要进行清洁灌肠等预处理。

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更方便简单的一体化筛查方法,比如像原发性肝癌那样通过抽血就能筛查,但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类似的初步筛查方法。因此,目前仍然需要从粪便检查开始。尽管目前的筛查方法存在诸多不便,但相对来说仍是安全经济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

《肿瘤医学论坛》:中肿结直肠科的专业实力辐射华南,影响全国。在MDT团队的构建和日常管理中,您认为哪些因素是确保其高效运转的关键?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以帮助其它医疗机构推广MDT模式?

万德森教授:

MDT就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意思。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从欧洲开始,具体来说是从英国开始的。我们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多学科概念,主要是基于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手术治疗肠癌存在不足,因为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复发转移,而且有些肠癌患者根本无法进行手术。一个典型的案例是1963年我们接诊的一位孕妇患者,她在怀孕期间被诊断为肠癌但希望保留孩子,产后治疗时肿瘤已经扩散形成"冰冻骨盆",无法手术切除。我们使用5-氟尿嘧啶化疗7个疗程后,肿瘤缩小至可手术程度,但患者拒绝手术,最终仅靠化疗治疗,随访15年后仍健在。这一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单纯化疗等其它方法也是有治愈希望的,不一定非要手术才能治好。

基于这样的认识,1998年我们开始在讨论患者治疗问题时邀请放疗科、内科和放射治疗科的医生共同参与,这就开启了这种模式。当时我们还不叫多学科,就是邀请多个科室的医生来讨论问题,后来才称为多学科。确保MDT高效运转的关键因素首先是"三定"原则,即定时、定员、定场所,而不是临时性的会诊。团队成员应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放射治疗、影像科等核心学科专家,根据需要还可包括介入治疗、超声波、放射粒子治疗、肝外科、肺外科等相关科室专家。

多学科治疗,首先促进了学科发展,单一学科很难独立发展下去。其次,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肝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MDT实施前的介乎为0%提升至40%以上,接近50%。另外,我们MDT发展的特点是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医院。我们接待了很多医院来参观、学习和交流。但仅仅一两个医院实施MDT是不够的,要全面推广MDT,才能整体提高人群中的五年生存率。因此我们成立了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联盟成立时有200多家医院参与,有组织架构,每年都有活动,还有专门的负责人,已经坚持多年。现在全国很多医院都积极参与,我们每年举办MDT大赛,今年就有200多个团队报名参加。通过这样的活动,整个全国的诊治水平都能够提高。诊治水平提高了,患者就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当然,培养年轻医生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MDT直接造福患者,提高治疗质量,对医生来说也是一种培训,特别是对年轻医生的提高很有帮助。因为MDT有指导作用,现在有很多规范,这些规范指南和共识要落实的话,需要通过MDT团队大家形成一致认识,才能真正规范。比如现在卫生部有诊疗规范,通过MDT讨论后,以规范为指导,就能够落实下去。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715, encodeId=2ff322e47152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93ae86920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直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38f411433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MDT模式#</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433, encryptionId=38f4114330a, topicName=MDT模式), TopicDto(id=78692, encryptionId=493ae869206, topicName=结直肠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24 22:19:55 CST 2025, time=2025-07-2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24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NEJM:15年研究揭示运动锻炼有助于结直肠癌康复

三期临床试验“CHALLENGE”,共有889名接受过手术治疗的大肠癌病人参加。这些病人被随机分成两个小组,其中一个小组接受三年的结构性锻炼项目,其中包含定期的行为辅导和监督锻炼;对照组仅进行健康教育

三十年磨一剑:潘志忠教授深度解析中肿结直肠癌MDT模式的发展历程

通过潘教授的深度分享,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从借鉴国外经验到形成中国特色、从基础建设到引领全国的完整发展轨迹,为业界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启示。

别再拖了!JAMA子刊证实:40-49岁开始粪便免疫化学检测早筛,可将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降低39%和21%

FIT筛查作为一种成本效益兼备的选择,为年轻成人提供广泛而便捷的筛查手段,符合扩大筛查覆盖人群的需求。

STTT: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团队发现Cetuximab β联合FOLFIRI治疗RAS/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

本研究旨在评估新型抗EGFR单抗——cetuximab β(CMAB009)联合FOLFIRI方案与FOLFIRI单药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

结直肠癌“免疫外挂”已上线!王峰教授揭秘免疫联合治疗的前沿探索

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进展研讨会(BOC/BOA)上,【医悦汇】有幸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享结直肠癌免疫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及多项前沿研究成果。

不仅是胃癌元凶,幽门螺杆菌还和结直肠癌有关?《柳叶刀》子刊:风险激增59%,治疗可预防病变

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腺瘤风险显著相关,抗感染治疗可降低风险,为结直肠癌预防提供新方向。

STTT:我国学者揭示ACE通过双重机制激活铁死亡,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候选药物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ACE通过双重靶点PCBP1/2与GPX4诱导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机制。此“多靶协同”疗法有效克服单靶点诱导剂易产生的耐药与内稳态补偿缺陷,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铁死亡诱导策略。

Nat Commun:中山大学吴小剑等团队研究揭示PIANOS可精准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风险分组

该研究介绍了一个独立于平台且免归一化的单样本分类器 (PIANOS),旨在通过准确地将 CRC 患者划分到不同的风险组来优化治疗决策。

震撼医学界!南京中医药发布:半边莲抑制结直肠肿瘤作用显著,且与PD1联合效果更佳!

山梗菜碱(Lobeline,洛贝林)是半边莲中的一种活性成分。近期一项研究展示了洛贝林(Lobeline)治疗结直肠癌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为 CRC 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苏州科技大学陈博/苏大附二院甘蕾、陈志刚/西交利物浦大学薛璇团队:仿生3D水凝胶支架的制备过程及用于体外失巢凋亡抵抗机制研究

研究团队开发仿生复合水凝胶支架 GHP4a,模拟结直肠癌微环境,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形成球体并产生失巢凋亡抵抗,揭示 FAK/PI3K/Akt 通路的核心作用,为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