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肿万德森教授 | 结直肠癌筛查普及与MDT模式的中国实践
2025-07-24 肿瘤医学论坛 肿瘤医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通过专家视角,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的现状与挑战,为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带来宝贵的启示与希望。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肿瘤防治事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医疗卫生事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第二十三届广东省大肠癌学术会议于6月30日-7月5日在广州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规范、精准、新质”为主题,聚焦结直肠癌领域的最新基础与临床研究,汇聚国内外权威专家,致力于推动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为结直肠癌防治事业注入新动能。
在本届学术盛会期间,肿瘤医学论坛媒体特别专访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作为我国结直肠癌诊疗领域的资深专家和MDT模式的重要推动者,万教授围绕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现状与致病因素、社区筛查普及面临的挑战、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的构建与管理等关键议题,分享了深刻的临床洞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专家视角,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的现状与挑战,为业界同仁和广大患者带来宝贵的启示与希望。
《肿瘤医学论坛》: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您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有哪些?目前有什么比较好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这一比例?
万德森教授:
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确实是一个重大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肿瘤的发生并非外来因素侵入人体,而是源于自身细胞的转变。癌细胞是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这与细菌感染或食用不洁食物导致的腹泻、肠炎等疾病完全不同。结直肠癌的细胞来源于肠道上皮细胞自身的异常增殖,因此从根本上预防结直肠癌,应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特别是基因突变的原因。由于肿瘤发生在自身细胞的转化过程中,传统的预防方法面临很大挑战,关键在于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基因会发生改变,为什么有些人会发生突变而有些人不会。从患者的角度研究如何真正解决预防问题,仍然是一个重大难题。
不过,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分析为何某些人群发病率高而另一些人群发病率低。就像肺癌的研究显示,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人群高20倍,因此认为吸烟可能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但这实际上是流行病学上的致病因素,而不是真正的根本原因。对于结直肠癌,同样的道理适用。以肉类为主、不吃蔬菜水果的人群,其发病率比多吃蔬菜水果的人群要高。有研究表明,每天摄入400克蔬菜的人,其发病率比不摄入400克蔬菜的人要低。但这些也只是致病因素,而不是根本原因。
基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目前减少肠癌发生率的措施包括: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因为长期久坐不动的人发生肠癌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明显要高;还有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如患有肠炎、家族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肠癌发病率较高,这些都是高发人群。
此外,最近还发现肥胖的人肠癌发病率也较高,这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相关。总的来说,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因此,我们提倡平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进行适当运动,减少肥胖,并积极治疗炎症性疾病等。
《肿瘤医学论坛》:当前我国大肠癌社区筛查普及率相对较低,您认为主要障碍是什么?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建议从多少岁开始筛查?
万德森教授:
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筛查,因为大多数结直肠癌患者在这个年龄段发病,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现在也发现年轻人的肠癌发病率在增加,因此有人提出筛查年龄是否应该提前到40岁,这引起了广泛争论。然而,筛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如果提前十年筛查,投入的资金就会大幅增加。对于一般人群,全面提前筛查是不现实的,每提前10年,费用就会大幅提高,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难以承受。但对于一些重点人群,如有明显家族史的、患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应该提早进行筛查。特别是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应该从20岁开始筛查,家中有肿瘤病史的患者应该从30岁开始筛查。
筛查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最理想的方法应该既方便又经济,没有痛苦也没有并发症,这样大家才会乐意接受。目前肠癌筛查最基本的方法是粪便检查。虽然排便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用于筛查时并不简单。不是任何时候的粪便都可以用于检查,筛查需要在特定时间收集粪便进行检查。目前筛查一般要求送检两次粪便,每次间隔一周,而且粪便必须在4-5小时内送达检验机构,这让很多人觉得麻烦。
在检测技术方面,现有的粪便检查方法也存在问题。目前一般使用化学方法,通过粪便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阳性,但存在假阳性问题。改进的免疫法相对较好,但仍然需要送检两次而不是一次。更先进的粪便DNA检测方法费用很高,但对个人来说仍然是负担。
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并不等于确诊肠癌,还需要进行肠镜检查。一般肠镜检查费用300多元,如果加上无痛肠镜(含麻醉),可能需要1000多元,这对个人和政府都是不小的负担。因此,筛查方法必须是方便的、安全的、经济的,否则就难以大规模推广。
全世界目前的筛查策略都是从粪便检查开始,但最终还是要做肠镜确诊。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做肠镜?主要是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全民肠镜筛查,而且肠镜检查还有肠穿孔等并发症风险,患者还需要进行清洁灌肠等预处理。
我们一直希望能找到更方便简单的一体化筛查方法,比如像原发性肝癌那样通过抽血就能筛查,但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类似的初步筛查方法。因此,目前仍然需要从粪便检查开始。尽管目前的筛查方法存在诸多不便,但相对来说仍是安全经济的选择,关键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
《肿瘤医学论坛》:中肿结直肠科的专业实力辐射华南,影响全国。在MDT团队的构建和日常管理中,您认为哪些因素是确保其高效运转的关键?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以帮助其它医疗机构推广MDT模式?
万德森教授:
MDT就是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意思。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从欧洲开始,具体来说是从英国开始的。我们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时还没有明确的多学科概念,主要是基于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手术治疗肠癌存在不足,因为患者术后仍可能出现复发转移,而且有些肠癌患者根本无法进行手术。一个典型的案例是1963年我们接诊的一位孕妇患者,她在怀孕期间被诊断为肠癌但希望保留孩子,产后治疗时肿瘤已经扩散形成"冰冻骨盆",无法手术切除。我们使用5-氟尿嘧啶化疗7个疗程后,肿瘤缩小至可手术程度,但患者拒绝手术,最终仅靠化疗治疗,随访15年后仍健在。这一案例让我们认识到,单纯化疗等其它方法也是有治愈希望的,不一定非要手术才能治好。
基于这样的认识,1998年我们开始在讨论患者治疗问题时邀请放疗科、内科和放射治疗科的医生共同参与,这就开启了这种模式。当时我们还不叫多学科,就是邀请多个科室的医生来讨论问题,后来才称为多学科。确保MDT高效运转的关键因素首先是"三定"原则,即定时、定员、定场所,而不是临时性的会诊。团队成员应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放射治疗、影像科等核心学科专家,根据需要还可包括介入治疗、超声波、放射粒子治疗、肝外科、肺外科等相关科室专家。
多学科治疗,首先促进了学科发展,单一学科很难独立发展下去。其次,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例如肝转移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MDT实施前的介乎为0%提升至40%以上,接近50%。另外,我们MDT发展的特点是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医院。我们接待了很多医院来参观、学习和交流。但仅仅一两个医院实施MDT是不够的,要全面推广MDT,才能整体提高人群中的五年生存率。因此我们成立了中华结直肠癌MDT联盟。联盟成立时有200多家医院参与,有组织架构,每年都有活动,还有专门的负责人,已经坚持多年。现在全国很多医院都积极参与,我们每年举办MDT大赛,今年就有200多个团队报名参加。通过这样的活动,整个全国的诊治水平都能够提高。诊治水平提高了,患者就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当然,培养年轻医生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MDT直接造福患者,提高治疗质量,对医生来说也是一种培训,特别是对年轻医生的提高很有帮助。因为MDT有指导作用,现在有很多规范,这些规范指南和共识要落实的话,需要通过MDT团队大家形成一致认识,才能真正规范。比如现在卫生部有诊疗规范,通过MDT讨论后,以规范为指导,就能够落实下去。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结直肠癌# #MDT模式#
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