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吃肉,真的比吃素好!
2025-05-07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陕西省
发表于《情感障碍杂志》的研究分析 1.4 万巴西成年人数据发现,素食者抑郁发作风险比肉食者高 137%,可能与营养失衡、饮食结构异化、社会文化压力有关,因果关系待进一步验证 。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素食常被贴上“健康、养生”的标签。
少油少盐、营养均衡,似乎天然与身心健康绑定。
然而,一项发表于《情感障碍杂志》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
该研究通过分析1.4万名巴西成年人的数据发现,素食者的抑郁症患病率竟是肉食者的两倍以上。
研究团队利用“巴西成人健康纵向研究”的数据,对比了82名素食者与肉食群体的健康状况。
结果显示,素食者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收入更优,生活方式也更“健康”——吸烟饮酒比例低、运动量更大、肥胖率仅为肉食者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健康画像下,他们的抑郁发作风险却显著升高。
即便调整了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干扰因素,素食者的抑郁风险也仍比肉食者高137%。
这种矛盾背后,隐藏着两个关键线索。
一是营养失衡:素食者的蛋白质、Omega-3脂肪酸、维生素B12、铁和锌的摄入量明显不足。
例如,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它不仅是神经系统的“润滑油”,更是合成血清素(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的关键原料。
二是饮食结构异化:尽管素食者减少了红肉摄入,但超加工食品(如素肉替代品、精制面点)的消费量却更高。
这类食品往往高糖高盐,可能通过扰乱肠道菌群间接影响情绪。
除了生理因素,社会文化压力同样不可忽视。
在巴西这样以烤肉文化闻名的国家,素食者常面临社交孤立——“聚餐时只能吃沙拉”的尴尬,可能转化为心理负担。
更有趣的是,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反向因果假说:抑郁情绪本身可能促使人们选择素食。
当人们试图通过改变饮食缓解心理痛苦时,却可能因营养缺失而陷入更深的情绪泥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不过,这项研究并未否定素食的益处——它对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预防作用已获广泛认可。
但数据提醒我们:饮食选择需要个性化考量。
对于易感抑郁的人群,盲目追求素食可能导致“拆东墙补西墙”的风险。
此外,研究也留下了未解之谜:究竟是素食导致了抑郁,还是抑郁催生了素食?这还需要更长期的追踪验证。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2.09.059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素食# #营养失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