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2025-2050年全球心血管风险因素趋势预测
13小时前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全球范围内虽然年龄调整的心血管风险相关负担呈下降趋势,显示了现有预防与治疗策略的有效性,但绝对负担因人口结构变化而成倍增加,
研究亮点:
- 高收缩压(SBP)将持续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CVD)负担的首要可调控风险因素,2050年相关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预计达3.25亿例。
- 虽然年龄标准化的DALYs率总体下降,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增长,心血管风险因素引起的总体粗DALYs将显著上升,其中高BMI和高SBP增长最快。
- 低中等社会人口学指数(SDI)地区、南亚、北非及中东等区域受心血管风险因素影响最为严重,且男性在各年龄段的风险负担普遍高于女性。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致死首位的疾病类别,2022年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5%。其中,多种可调控的代谢和行为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血脂异常和吸烟)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尽管过去已有研究对各风险因素的历史数据及疾病属性进行了分析,针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数据仍相对缺乏。个体风险因素传统上多被孤立研究,忽视了其协同作用,这种协同多发的风险因素被称为“全球联合流行病(Global Syndemic)”。
近期,发表于JACC杂志的一项研究,系统预测了2025年至2050年全球五大可调控心血管风险因素——高收缩压(SBP)、高空腹血糖(FPG)、高体重指数(BMI)、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烟草使用——在不同地区、年龄、性别及社会经济状态下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年数据,结合统计建模对未来25年内心血管风险因素引发的DALYs和死亡率进行了详尽预测,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卫生系统规划者提供科学依据,以优化心血管风险预防和管理策略。
研究利用GBD 2021数据库,涵盖204个国家和地区及811个亚国家级别分区,基于1990年至2021年的DALYs和死亡率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2025年至2050年的粗率与年龄标准化率进行了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范围涵盖七大GBD超级地区,分别按照性别、5个年龄组及SDI进行了分层,并对模型进行了内部验证和敏感性分析,确保预测结果的稳健性和合理性。
全球整体与风险因素排名
2050年,高SBP预计导致约3.25亿DALYs,遥遥领先于其他风险因素;高LDL胆固醇(1.22亿DALYs)、高BMI(0.93亿DALYs)、高FPG(0.91亿DALYs)和烟草使用(0.91亿DALYs)紧随其后。但在年龄标准化DALY率方面,下降趋势明显,高SBP仍位居首位(1694/10万人),高LDL(658/10万人)、高BMI(495/10万人)、烟草(494/10万人)和高FPG(467/10万人)依次递减。
时间趋势
虽然年龄标准化DALY率均呈下降态势,但粗DALYs呈显著上升趋势。高SBP粗DALYs预计增长44.1%(9900万增加),高BMI增长88.0%(4400万增加),高FPG增长89.7%,这主要归因于全球人口增长与老龄化。
图:2050年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负担
性别差异
男性在所有风险因素相关DALYs中占更大比例,且年龄提前积累风险因素,40岁后即显著升高。女性的风险负担在绝经后逐渐增加,但整体年龄标准化DALYs下降幅度更大。
图: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排名
年龄结构
2050年,心血管风险因素的DALY负担表现为双峰分布,分别聚集于60-64岁和75-79岁。高LDL、烟草、BMI在56-59岁峰值,高SBP和高FPG主要集中于75-79岁年龄组。
地区及SDI分布
高SDI地区预期将拥有最低年龄标准化DALY率,低中低SDI地区则负担最重,尤其是北非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地区。高SBP在低中低SDI区域 DALY率最高,且只有这些地区部分风险因素(高BMI、高FPG)年龄标准化DALYs呈上升趋势。
图:全球心血管风险因素的趋势
未来挑战与机遇
高BMI和高FPG的缓慢改善趋势反映了城市化、饮食与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尤其在人口增长快的低中SDI区域更为严峻。此外,虽然高血压和高胆固醇控制因政策和药物干预得到显著改善,但高BMI和糖尿病的控制仍面临挑战。
图: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全球与区域趋势
讨论
本研究揭示,全球范围内虽然年龄调整的心血管风险相关负担呈下降趋势,显示了现有预防与治疗策略的有效性,但绝对负担因人口结构变化而成倍增加,内涵复杂。高SBP依然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风险源,体现了高血压管理的必要性和潜力,尤其是在资源有限地区。高BMI日益成为青年染疫的主要风险,预示未来心血管疾病流行的新挑战。不同性别和地区的趋势亦反映出心血管疾病防治不均等的现状,男性中更早积累风险,女性受荷尔蒙保护效应削弱后风险上升,低中SDI地区的风险负担突出,迫切需要多层次干预。研究强调未来需要结合政策、社会经济和医疗资源差异化制定目标,以达成联合流行病管理的策略转变。
原始出处:
Chong B, Jayabaskaran J, Jauhari SM, et al. The Global Syndemic of Modifiable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Projected From 2025 to 2050. J Am Coll Cardiol. 2025;86(3):165–177.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5.04.061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心血管风险因素#
1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