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髓麻醉暗藏杀机,一旦发生如何确保患者安全?
2025-06-30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上海
全脊髓麻醉是硬膜外麻醉凶险并发症,需立即行气道管理、循环支持等紧急处理,同时做好监测与后续管理,其发生与解剖异常、特殊生理及病理状态等高危因素相关。
全脊髓麻醉是硬膜外麻醉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需立即采取以下综合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一、紧急处理核心措施
-
气道管理
-
立即平卧并面罩高流量吸氧,出现呼吸抑制或意识丧失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
通过气囊感知自主呼吸状态,必要时持续辅助通气。
-
循环支持
-
快速静脉输液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维持血压。
-
出现心搏骤停时立即心肺复苏,并准备除颤仪。
-
清除局麻药
-
采用脑脊液灌洗术(如缓冲生理盐水灌洗)稀释或清除蛛网膜下腔局麻药。
二、监测与后续管理
-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警惕延迟性循环抑制。
-
神经功能评估:通过电生理监测(如诱发电位)判断脊髓功能恢复情况。
-
体温保护:低体温患者需使用保温毯等复温措施,避免寒战加重代谢紊乱。
三、预防关键点
-
规范操作:超声引导下穿刺,避免暴力进针;注药前回抽确认无脑脊液。
-
试验剂量:硬膜外给药前先注入试验剂量,观察5-10分钟排除异常反应。
-
高危人群警惕:产科、老年、脊柱畸形患者更易发生,需个体化评估。
以下人群具有更高的全脊髓麻醉发生风险,需特别警惕:
四、解剖结构异常者
-
脊柱畸形患者: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等导致穿刺定位困难,易误穿蛛网膜。
-
过度肥胖或消瘦者:肥胖者骨性标志不清,消瘦者硬膜外腔过浅,均增加误穿风险。
五、特殊生理状态人群
-
妊娠产妇:妊娠期硬膜外静脉丛充血使蛛网膜下腔容积减小,局麻药扩散加速。
-
老年患者:硬膜外腔脂肪减少、韧带钙化,穿刺易突破硬脊膜。
-
婴幼儿:脊髓终止平面低(L3)、硬膜外腔狭窄,易发生高位阻滞。
六、病理状态高危者
-
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循环代偿能力差,血压骤降风险显著增加。
-
腹内压增高者:如腹腔巨大肿瘤、肠梗阻等,易致脑脊液压力变化影响药液扩散。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可能加重神经阻滞后果。
预后与团队协作
多数患者经及时处理可在30分钟至数小时内恢复意识。
需多学科协作(麻醉科、外科、护理团队)启动应急预案,明确分工。
注:全脊髓麻醉虽凶险,但早期识别和规范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硬膜外麻醉# #全脊髓麻醉#
1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