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L2025丨新定义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人群仍有较大疾病进展风险,建议抗病毒治疗

10小时前 雨露肝霖 雨露肝霖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结果表明符合2022年版中国指南新定义的IHC人群中仍有42.2%存在显著肝纤维化,且F ≥ 2的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递增。

编者按 

2025年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大会于2025年5月7日至10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肝霖君与您分享相关重要内容。

2022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后,既往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IHC)人群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HBV DNA阳性,且< 2000 IU/mL的患者,被调整为“不确定期”,由于这部分患者疾病进展风险相对较高,因而可能需要抗病毒治疗。一部分是HBV DNA阴性(< 20 IU/mL)的患者,被称为新的“IHC”人群,目前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需求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近期,EASL2025大会摘要中公布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教授团队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符合2022年版中国指南新定义的IHC人群中仍有42.2%存在显著肝纤维化,且≥ 2的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递增。选择适合的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机会,降低远期不良结局风险

图片

研究背景

本研究通过分析既往IHC患者的肝脏病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并依据肝组织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探讨新定义IHC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需求。

研究方法

这项多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8家医院接受肝穿刺病理检查的231例既往IHC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生化指标、HBV DNA及HBsAg水平、肝脏超声、肝脏弹性检测(FibroScan)等数据。按HBV DNA阴性/阳性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肝脏炎症活动度(G)与肝纤维化分期(F)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肝组织炎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建立的多因素预测模型。

研究结果

231例既往IHC患者中位年龄43岁,95.2%(220/231)患者≥ 30岁,男性占64.9%(150/231)。中位HBV DNA水平为94 IU/mL,35.9%(83例)患者为HBV DNA阴性(< 20 IU/mL)。

图片

总体患者中G ≥ 2的占16.5%(38例),F ≥ 2的占29%(67例),存在显著肝脏损伤(EHI,即G ≥ 2和/或F ≥ 2)的占35.9%(83例)。

HBV DNA阴性的IHC患者中≥ 242.2%,显著高于HBV DNA阳性组(21.6%;χ² = 10.9,< 0.001),并且EHI3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显著(44.9% vs. 31%,χ² = 4.22,= 0.04)。

图片

图片

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HBV DNA及肝脏硬度值(LSM)是30岁以上既往IHC患者肝脏F值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

研究结论

尽管HBV DNA阴性,仍有42.2%患者存在显著肝纤维化,且F ≥ 2的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递增。建议30岁以上HBV DNA阴性的男性IHC患者需综合评估肝脏硬度值、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选择适宜抗病毒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机会,降低远期不良结局风险。

肝霖君有话说

虽然目前指南未推荐新定义的IHC抗病毒治疗,但本研究结果发现,尽管HBV DNA阴性,仍有42.2%患者存在显著肝纤维化,且F ≥ 2的患者比例随年龄增长递增。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患者也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降低疾病进展的风险。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符合新定义的IHC是临床治愈的优势人群,基线HBV DNA阴性的IHC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48周的HBsAg清除率超50%,提示IHC无论HBV DNA是否阳性,均应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方式,越早治愈,获益越大。

参考文献:

Ren S, Zhang XY, Zheng SJ, et al. Analysis of liver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an inactive HBsAg carrier status. EASL2025, Abstract (SAT-24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188, encodeId=63a622661883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ed881343f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纤维化#</a> <a href='/topic/show?id=ab90126835d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EASL2025#</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835, encryptionId=ab90126835d7, topicName=EASL2025), TopicDto(id=81343, encryptionId=3ed881343fa, topicName=肝纤维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22 13:19:14 CST 2025, time=10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10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肝纤维化的“侦察兵”:HBV标记物如何提前预警?(上)

HBV 感染是我国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主要病因之一,乙肝五项等指标临床应用广。HBsAg 可评估感染免疫力、预测肝癌、反映肝纤维化状态,抗 - HBc 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相关,对筛选抗病毒对象有意义。

酒精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激活肝星状细胞和单核细胞,加速MASLD相关肝纤维化

该研究解析酒精如何通过激活NETs和NLRP3炎症小体,加速MASH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

Phytomedicine:二桃汤通过抑制STING介导的巨噬细胞和NLRP3炎性体的激活来减轻肝纤维化

本研究探讨二桃汤(ETD)对肝纤维化(LF)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肝星状细胞激活和MASH纤维化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TM7SF3-hnRNPU-TEAD1信号通路通过调控TEAD1剪接在HSC激活和MASH相关纤维化中的作用,并展示了使用特定反义寡核苷酸(ASO)干预的潜在应用。

特别关注|中药逆转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药逆转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期刊导读】MASLD加速慢乙肝纤维化进程并削弱抗病毒治疗的纤维化改善效果

该研究揭示了MASLD可独立影响慢乙肝患者的肝脏硬度(LSM)动态变化,并显著削弱抗病毒治疗的纤维化改善效果。

【期刊导读】长期核苷类药物治疗后存在低病毒血症会增加肝纤维化进展风险

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周晶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进一步证实长期核苷类药物(NAs)治疗后存在LLV会增加肝纤维化进展风险,提示应及时调整抗病毒治疗策略,改善远期结局。

Hepatology:浙江大学曹红翠团队发现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肝内B细胞的致病功能减轻小鼠肝纤维化

该研究假设MSCs有可能抑制肝内B细胞的促纤维化活性,从而抑制LF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