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布南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中国专家建议

昨天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上海

本文在系统梳理最新证据,尤其是中国人群数据的基础上,整合临床专家用药经验对第一版布南色林临床应用中日专家建议进行了更新,形成最新的中国专家建议。

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布南色林是多巴胺D2、D3和5HT2A受体拮抗剂。临床证据显示,布南色林对精神分裂症症状的改善非劣效于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其他抗精神病药,且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认知损害和社会功能,安全性较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选择之一。

2017年,布南色林在中国获批上市。经过近些年的使用,布南色林在中国已积累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了给精神科医生提供更适合中国人群的布南色林合理用药参考,本文在系统梳理最新证据,尤其是中国人群数据的基础上,整合临床专家用药经验对第一版布南色林临床应用中日专家建议进行了更新,形成最新的中国专家建议。

本专家建议由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牵头,组建跨区域专家团队(来自 6 省 / 直辖市的 10 名权威专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问卷调研形成最终推荐意见。具体流程如下:

图片

注:共识率达到或超过80%即认为达成共识

不同疾病时期的用药策略 

1. 急性期:

首发患者的剂量滴定,共识率 80%:推荐 4-8mg/d 起始,1-2 周滴定至 12-20mg/d(最高 24mg/d)。来自中国 RCT研究显示,布南色林在改善认知功能上优于利培酮,且安全性相当。

急性复发患者的滴定,共识率为70%:专家支持>8mg/d 起始,1 周内滴定至 16-24mg/d,反映临床对快速控制症状的需求,但因缺乏中国数据,共识率未达 80%,提示需谨慎个体化调整。

2. 维持期:

维持期的剂量范围,共识率80%:推荐 8-20mg/d(最大 24mg/d),证据等级 2 级。真实世界研究显示,中高剂量组(15.1±1.92mg/d)疗效优于低剂量组,且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98.4%),支持维持期灵活调量。

特殊人群用药推荐情况

1. 青少年患者:共识率90%

尽管国内未获批青少年适应症,但90% 专家支持知情同意下使用,推荐 4mg/d 起始,维持 8-16mg/d(最大 20-24mg/d)。

关键证据包括: 1)日本 RCT研究:16mg/d 组 PANSS 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安慰剂,安全性与成人相似。 2)中国真实世界研究:78 例<18 岁患者使用布南色林,BPRS 总分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 33.3%(主要为轻中度 EPS)。

2. 老年患者:共识率90%

推荐 2-8mg/d 起始,2 周内滴定至 8-16mg/d(最高 24mg/d)。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敏感性高等特点决定需 “小剂量起始、缓慢加量”。

3. 女性患者:共识率90%

90% 专家认为非围产期/围绝经期女性无需调整剂量,但需监测代谢与泌乳素。布南色林高血脑屏障透过率(脑/血浆浓度比 3.88)使其对垂体影响较小,中国研究显示,女性患者泌乳素升高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体重增加风险低。

如何进行换药

 

 1. 换药策略:共识率90%

90% 专家认可以下三种换药方案,具体如下:

A. 剂量渐减 / 渐增法:原药渐减同时布南色林渐增,适用于高效价药物过渡,如由利培酮等SDA和氟哌啶醇换用。

B. 追加后剂量渐减法:先加用布南色林,再渐减原药,减少多受体阻断药物的撤药反应,如从奥氮平、喹硫平换用。

C. 快速中断渐增法:适用于部分耐受性好的患者,但需警惕激越反弹,如从阿立哌唑换用。

图片

其他药换用布南色林的方案

2. 联合用药:共识率60%

急性期伴兴奋激越时,60% 专家倾向 8mg/d 以上起始布南色林 + 苯二氮䓬类短期联用,但因长期使用苯二氮䓬类增加死亡率,共识率未达 80%,强调 “短期使用、密切监测”。

患者管理

 1. 用药频次:灵活调整的实用性,共识 100%

专家支持每日 2 次给药为优选,若患者依从性差,可尝试每日单次服用(≤16mg)。系统综述显示,减少用药频次可提高依从性(OR=1.89),且布南色林长效代谢特性支持单次给药。

 2. 不良反应处理:

 EPS的处理,共识率90%:轻度者优先减药,中重度可联用苯二氮䓬类或 β 受体阻滞剂,避免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

高泌乳素血症的处理,共识率80%:无症状者观察,有症状者减药或换药,因布南色林泌乳素升高风险低于利培酮。

3.改善认知及社会功能,共识率90%:

专家认可布南色林长期使用可改善认知与社会功能,证据来自多项RCT研究:治疗26-52 周后,PSP 评分显著升高,约 40% 难治性患者恢复社会角色。证据汇总见下图:

图片

《2024 中国专家建议》通过多轮专家共识与循证整合,构建了布南色林在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框架。高共识率条目(如青少年用药、维持期剂量)可作为临床常规遵循,而分歧领域(如急性复发患者滴定策略)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谨慎决策。

参考文献:

1.司天梅,陆峥,杨甫德,等. 布南色林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建议(2024) [J/OL].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5, (06): 561-57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965, encodeId=1c872266965a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9bfe6494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神分裂症#</a> <a href='/topic/show?id=cf9a484005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布南色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8400, encryptionId=cf9a4840054, topicName=布南色林), TopicDto(id=76494, encryptionId=c9bfe649471, topicName=精神分裂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y 27 22:57:26 CST 2025, time=2025-05-2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从眼动到基因表达:我国学者揭示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和临床高风险个体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FSZ患者表现出广泛的眼动异常和右侧中扣带回、颞极ReHo升高,CHR个体则表现为左侧颞中回和颞上回ReHo升高。机器学习分类准确率高达94%,基因分析揭示突触相关通路异常。

单用VS联用:一文汇总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治疗现状

全球超 2400 万人患精神分裂症,约 30% 患者单药治疗不佳。临床抗精神病药联用普遍,虽可提升疗效、降低复发风险,但不良反应风险也增加,使用时需精准评估风险获益比。

Schizophrenia: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剂(DAOI)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苯甲酸钠的效果优于luvadaxistat,且女性患者认知改善更明显。然而,研究样本量小、异质性高,需进一步验证。

首发精分后药物减量的复发风险:与D2 受体亲和力有关,与速度无关

近期一项发表于World Psychiatry的研究深入探究了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后,抗精神病药物减量过程中复发风险与药物减量速度、D2受体亲和力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患病率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孤独感患病率为59.1%,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社会隔离患病率达63.0%。亚洲地区孤独感患病率显著高于北美,且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低下是其重要关联因素。

World Psychiatry:特定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基于两国队列的荟萃分析

中等剂量阿立哌唑(9至<16.5毫克/天)联合高剂量氯氮平(≥330毫克/天)可显著降低精神病性发作住院风险32%(aHR=0.68,p<0.0001),而高剂量联合治疗增加风险。复合住院风险分析中,

方案与建议|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中国专家共识(2025)

共识制定过程中同时结合了循证证据,有助于规范和指导中国成年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疗。

不同剂量精神类药物对精分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显示,控制 ITB 后,高剂量抗精神病药增加死亡率,高剂量抗抑郁药降低死亡率,苯二氮卓类药物增加死亡率,研究强调控制 ITB 的重要性。

常见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及治疗对策

中国超 640 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抗精分药易致体重增加,增加代谢疾病风险且影响治疗依从性。其机制与神经递质受体作用相关,治疗策略包括换药、联用二甲双胍或 GLP-1 激动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