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规范防治需从您我做起!
23小时前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偏头痛是高致残神经系统疾病,我国诊断率低。2025 年患者版指南涵盖诊治与管理,助患者自查,强调规范治疗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论坛导读:偏头痛是一种常见且致残的疾病,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偏头痛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致残原因。近年来随着偏头痛机制的深入研究,其分类、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有所更新。比如在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不断规范的前提下,月经性偏头痛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非月经期偏头痛相比,月经性偏头痛具有更高的致残性,部分病人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开启个体化预防治疗。
偏头痛是一种普遍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神经系统疾病,在我国成年人中的年患病率高达9.3%。偏头痛的特征是反复发作的中度至重度头痛,通常持续4-72小时,可能伴有或不伴有先兆症状(感觉障碍),头痛通常呈搏动性,并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偏头痛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分别为 21% 和 11%。由于该病仍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只有一小部分符合条件的人接受了预防性药物治疗。偏头痛成为位列第二的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但国内仍存在诊断正确率低、治疗不规范等问题。我国既往数据显示偏头痛患者的就诊率仅为52.9%,正确诊断率仅为13.8%,体现了目前公众对偏头痛的认识存在较大不足。
正确诊断是偏头痛有效治疗的前提。就目前而言,提升偏头痛的正确诊断率、做好鉴别诊断,是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的。偏头痛的诊断涉及多个科室,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疼痛科、精神科、中医科等,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使诊断更具有挑战性。
2025年为了更好地指导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科学管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制了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指南综合了临床专家、患者以及公众的意见,依据最新的科学证据和实践经验,围绕30 个核心问题展开,内容覆盖偏头痛的基本认知、诊断、急性发作处理、预防性治疗方案以及生活方式管理建议。此外,指南还特别关注了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月经性偏头痛和卵圆孔未闭等特殊情况。本指南旨在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初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偏头痛?
以下 3 个问题可以帮助患者初步筛查是否为偏头痛:
①近 3 个月内,是否至少有 1 天因为头痛影响到工作、学习或日常活动(如无法完成家务、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请假、避免或减少社交活动等)?
②头痛发作时,是否感到恶心或者胃部不适?
③头痛发作时,是否对光线特别敏感(畏光)?
-
如果有 2 个或以上问题的回答为“是”,意味着患者可能患有偏头痛,风险可能高达 93%(敏感度0.81,特异度0.75),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取进一步确诊;
-
如果只有 1 个或没有问题回答为“是”,患偏头痛的可能性较低,但如有持续症状,仍建议咨询医师以获得专业判断。
偏头痛有哪些类型?
根据发作前是否有先兆表现,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
先兆是一种发作性神经系统症状,发作后可完全缓解。在国内约14%的偏头痛患者会经历先兆,其中超过90%的先兆表现为视觉改变,例如视野中出现暗点、闪光、水波纹或锯齿状光斑。少数人还可能出现一侧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肢体无力,甚至言语困难。这些先兆通常持续5~60分钟,随后出现头痛。同一患者,偏头痛发作可有时表现为无先兆偏头痛,有时表现为有先兆偏头痛。
偏头痛是遗传的吗?
遗传因素确实是导致偏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除罕见的偏瘫型偏头痛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已找到确切的致病基因)之外,绝大多数偏头痛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虽然单个基因变异对偏头痛的影响较小,但当多个基因变异叠加时,患偏头痛的风险会增加。偏头痛的发病不仅取决于遗传,还受到环境、压力、睡眠、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偏头痛与“普通头痛”有什么区别?
几乎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头痛,如劳累或熬夜后的头部不适。这类头痛中最常见的是紧张型头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通头痛”。然而,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发性头痛,原因不同,表现不同,对生活的影响也不同。相较之下,偏头痛对人的影响通常更为显著。
诱发偏头痛发作的因素有哪些?
偏头痛的诱因非常多,且因人而异。同样的因素对不同人可能产生不同影响,有些人对多个诱因同时敏感。常见的诱因包括睡眠异常(如睡眠不足或过多)、劳累、月经周期变化、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此外,环境因素对偏头痛的影响也很显著,如天气变化(包括高温、寒冷、潮湿、气压变化)、噪音、强光、闪光、刺激性气味以及高海拔环境。某些药物也可能引发偏头痛样头痛(如硝酸甘油、西洛他唑等血管活性药物)。
在饮食方面,一些特定食物和成分可能引发偏头痛。例如,柑橘类水果、味精、高脂肪食物、冰淇淋、酒精(特别是红酒),咖啡因戒断也可诱发偏头痛。同时,含有酪胺(成熟奶酪、腌制品、熏制品、发酵食品)、亚硝酸盐和亚硫酸盐(腌制品、熏制品、泡菜、发色剂和防腐剂)、苯乙胺(奶酪、巧克力)和组胺(酸奶、泡菜)食品也可能成为诱因。此外,长时间禁食或漏餐也可能诱发偏头痛。
偏头痛可以治愈吗?
目前,偏头痛尚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积极干预可显著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头痛严重程度,从而使偏头痛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管理得当,偏头痛的症状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缓解。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偏头痛的患病率在青春期开始显著上升,并在生育年龄的女性中达到最高水平。通常,40岁左右是偏头痛的活跃高峰期,而在50岁以后,多数患者的症状会逐渐好转,老年人群中患偏头痛的情况较为少见。
偏头痛长期频繁发作,会增加哪些疾病风险?
如果偏头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反复发作可能导致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心理和躯体症状,不仅影响情绪,也会进一步加重头痛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频繁的发作还可能导致头痛慢性化,即头痛的天数越来越多、恢复期越来越长,甚至变成几乎每日头痛。研究表明,每年有2.5%~3%的偏头痛患者从发作性偏头痛转变为慢性偏头痛,使治疗变得更加复杂
虽然偏头痛在过去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反复发作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更易罹患一些严重的健康问题。例如,与普通人群相比,偏头痛患者在头颅磁共振检查中更容易发现无症状的脑白质病变。有先兆偏头痛患者则面临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倍。因此,对于有先兆偏头痛的患者,建议严格戒烟,并避免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复方激素类避孕药,以免进一步增加脑卒中风险。
偏头痛如何规范治疗?
2024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制订,在2011年、 2016年第一、二版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基础上,通过更新与评估偏头痛高质量文献并综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针对偏头痛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类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 疗进行详细阐述,以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效率及临床管理质量。
就药物疗效评价标准而言,鉴于相关药物循证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在2022版指南基础上将治疗后无头疼复发或未进一步服用镇痛药物时间进一步延伸至48h,具体评价标准如下:① 2h内无疼痛;② 2h内最困扰患者的伴随症状(MBS,即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消失;③ 2h后疼痛缓解,即由中重度疼痛转为轻度或无痛;④3次发作中的2次有效;⑤治疗2h内头痛消失,且24h或48h内无头痛复发或未进一步服用镇痛药物。此外,还建议需在用药后2h进行疗效评价,不建议2h内重复给药。
在用药时机上,指南推荐对于发作性偏头痛,无论选择何种急性期治疗,都应在头痛出现后尽早使用,以提高急性期药物的疗效,并迅速缓解失能。鉴于21.5%的偏头痛患者存在前驱症状,而前驱期应用吉泮类或曲普坦类等急性期药物可以减少偏头痛出现的概率,显著降低治疗后24h内的失能率。并且不建议在先兆期服用曲普坦类药物,而NSAIDs 和吉泮类药物则可在先兆期即开始服用。
频繁偏头痛如何致残?偶发性头痛多为短暂、轻度的功能性问题,很少导致失能且很少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而偏头痛是涉及神经血管机制的慢性疾病,症状更复杂且可能致残。对于患者个人而言,偏头痛发作除了疼痛之外,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自理能力甚至导致功能性残疾。研究显示每月更频繁的偏头痛发作,将带来更差的生活质量和更严重的致残性,患者的残疾比例随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慢性偏头痛患者中度以上残疾的比例达79.9%。
此外,偏头痛还可能合并精神、心理、呼吸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导致患者负担更为沉重。由此可见,偏头痛并非“忍忍就能过去”,也不能随意用药,它给患者带来的身心痛苦和负担不容忽视,临床中许多患者也表达过相应的看法。因此,我们需要提高对偏头痛的认识,正视并重视其危害并积极进行规范科学的诊疗。
原文索引: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 中国偏头痛急性期治疗指南(第一版)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4, 30 (10): 721-734.
-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疼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患者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5,(5):321~331.
-
Qaseem A, Cooney TG, Etxeandia-Ikobaltzeta I, et al. Prevention of episodic migraine headache using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in outpatient settings: a clinical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4, 2025. doi:10.7326/ANNALS-24-0105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偏头痛#
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