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薛巍/朱静宜ACS Materials Letters:三重钙离子超载策略联合光热用于肿瘤归巢治疗

2025-06-14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上海

暨南大学团队开发 CMD 纳米颗粒,以癌细胞膜包裹负载姜黄素的无定形碳酸钙,借光热效应、姜黄素调控及酸响应释钙三重机制致 Ca²⁺超载,实现高效肿瘤靶向杀伤。

钙离子(Ca2+)作为第二信使,在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细胞内Ca2+过载会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细胞死亡,这让Ca2+过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近年来,光控增强Ca2+过载策略取得显著进展,然而,这些策略主要依赖于纳米颗粒增强的通透性和滞留(EPR)效应,以在肿瘤组织内实现被动靶向。这种被动靶向机制往往导致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的积累不理想,无法充分发挥其治疗潜力。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方法,既能促进纳米颗粒(NPs)高效递送至肿瘤组织,又能引发细胞内Ca2+水平显著且持续的升高。

图片

论文发表截图

近日,暨南大学薛巍教授和朱静宜副教授团队在《ACS Materials Letters》上发表题为“Photothermal Amplification of Calcium Ion Overload for Tumor Homing Therapy”的论文。该研究用嵌有DiR的癌细胞膜包裹负载有姜黄素(Cur)的无定形碳酸钙纳米颗粒CMD。CMD纳米颗粒在实现同源靶向的同时,还可通过三种机制协同增强Ca2+过载:一是通过DiR实现光热效应的同时打开TRPV1通道,促进Ca2+内流;二是姜黄素(Cur)的特异性Ca2+调控双机制;三是无定形碳酸钙的酸响应解离释放Ca2+,三者协同作用,显著提升肿瘤细胞内Ca2+浓度,诱导细胞凋亡,实现高效肿瘤归巢治疗。

图片

摘要图:CMD纳米颗粒在肿瘤部位对肿瘤细胞杀伤示意图。

主要内容:

研究人员使用4T1癌细胞对负载有姜黄素(Cur)的无定形碳酸钙纳米颗粒(CaCur)进行表面修饰得到CMD纳米药物递送系统。TEM(图A)的图像显示,CaCur纳米颗粒直径约100 nm,且呈现单分散状态,DLS粒径约为122 nm(图C)。XRD、TGA、FTIR、XPS和UV-Vis(图E-I)表明了CaCur的成功制备。TEM、Zeta电位、SDS-PAGE、HRTEM和元素映射分析(图B、D、J&K)表明癌细胞膜成功包覆且膜蛋白完整保留。

图片

图一:CaCur及CMD表征。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的结果(图二A、B&D)表明CMD在暗条件下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对4T1细胞表现出显著的毒性,且这种毒性具有pH依赖性,在酸性环境下毒性增强。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CMD纳米颗粒在808 nm激光照射下可显著升高细胞内Ca2+浓度,这可能是由于光热效应导致TRPV1通道开放,促进Ca2+内流(图二C&E)。此外,JC-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CMD纳米颗粒在激光照射下可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进而诱导细胞凋亡。CLSM(图二G)和流式细胞仪(图二H)检测结果显示,4T1细胞膜的修饰赋予了CMD强大的同源靶向能力。

图片

图二:CMD体外钙离子超载作用及同源靶向检测。

在体内,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对尾静脉注射游离DiR和CMD的小鼠进行了检查,结果显示CMD在小鼠肿瘤部位的聚集显著高于游离DiR,证实了其高效的肿瘤靶向性(图三A-F)。进一步的体内抗肿瘤实验表明,CMD在不对机体各正常组织和器官造成明显伤害的前提下,通过钙离子超载策略实现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并且在光热治疗进一步实现Ca2+超载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下,CMD展现出了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并实现了肿瘤的明显消除(图四B-E)。且组织学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凋亡显著,其他主要器官未见明显损伤,表明CMD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体内具有高效抗肿瘤作用及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图四F-H)。

图片

图三:CMD体内同源靶向实验。

图片

图四:CMD体内抗肿瘤效果,免疫荧光检测、血液生化分析及组织切片。

本文要点:

1.本研究通过三重Ca2+超载策略实现肿瘤细胞内Ca2+显著和持续的超载。荧光染料DiR在808 nm的激光照射下可以激活TRPV1通道,促进细胞外Ca2+内流;Cur是一种天然多酚化合物,可以通过促进内质网中Ca2+释放到细胞质中,并抑制细胞质中的Ca2+通过质膜上的Ca2+通道将Ca2+外排到细胞外空间,从而实现Ca2+超载;碳酸钙能够响应肿瘤微酸性微环境实现降解,并释放出大量的外源性Ca2+引起细胞内Ca2+超载。

2.本研究通过共同超声将癌细胞膜包被在载有Cur的无定形碳酸钙上,实现了纳米颗粒的仿生伪装。纳米颗粒借助癌细胞膜固有的同源靶向能力和逃避免疫清除能力,可以通过主动靶向和逃避免疫细胞清除来增加肿瘤部位的递送效率,显著提升了其在肿瘤组织中的靶向性和滞留时间,提高了纳米颗粒的肿瘤治疗效果。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materialslett.5c0046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446, encodeId=490f2269446b6, content=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7820, encryptionId=c4fb12e820f2, topicName=Ca²⁺超载), TopicDto(id=82984, encryptionId=c5558298426, topicName=肿瘤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15 11:58:39 CST 2025, time=15小时前, status=0,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Cell:万物可控:机器学习如何解锁蛋白质“开关”,开启活体按需功能调控新时代?

《Cell》研究开发 CAGE-Proxvivo 策略,借助机器学习设计非天然氨基酸 “笼子” 与化学 “钥匙”,实现活体小鼠内蛋白质功能精准可逆调控,为肿瘤治疗、免疫调节等领域提供新工具。

20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给药顺序,快收藏!

本文系统梳理了20种临床常用联合化疗方案,解析其作用原理与注意要点,以供交流!

OS、PFS、ORR、DFS等肿瘤十大临床终点指标和决策价值排序一表总结!

本文结合NMPA/FDA审评标准,系统梳理十大关键终点指标的临床价值与决策逻辑。

肿瘤治疗的“王炸组合”来袭!结直肠癌、肺癌、血液肿瘤全面突破!这些进展值得重点关注

2024 年肿瘤研究多领域突破,实体瘤免疫、靶向、细胞疗法进展多,血液肿瘤新药研发等成果丰,跨领域研究呈新趋势。

双抗ADC药物:抗癌治疗的下一次革命?

抗体偶联药物(ADC)有挑战,双抗 ADC 结合双抗与 ADC 优势,可精准靶向、克服耐药等。当前 4 款国产药领先,也面临拓宽靶点等挑战。

为何美国放疗普及率是中国的三倍?

中美肿瘤治疗中放疗选择差异大,美国约 70% 患者选放疗,中国仅 20%-30%。因公众认知不足、医疗资源不均,需提升认知、优化资源配置等促放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