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肿物麻醉诱导后突发上腔静脉综合征,看看术中是如何处理的

2025-02-28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发表于陕西省

麻醉诱导风险高,介绍一例前纵隔肿物手术麻醉,术中突发上腔静脉综合征。麻醉医生通过观察发现异常,经系列处理,打开胸腔后缓解,还介绍了相关风险及建议,强调制定个体化方案重要性。

麻醉诱导,犹如飞机起飞阶段那般危险。因此,在麻醉诱导阶段往往是麻醉团队最紧张的时刻。这个时段,麻醉团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然而,即便准备再充分的麻醉,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准备充分就可以避免出大问题。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一例前纵隔肿物手术的麻醉。麻醉过程中,突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来看看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前纵隔位于心包前方与胸骨体之间,非常狭窄。前纵隔肿物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气道梗阻及心血管系统压迫。

如果前纵隔肿物压迫上腔静脉,就会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征,是一组由于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的血流部分或完全受阻相互影响所致的症候群,常常为肿瘤导致。

一旦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会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肿胀。检查可见面颈、上肢和胸部淤血,水肿,进而发展为缺氧和颅内压增高,需要紧急处理。

那么,如果发生在术中,我们如何发现?

术前访视非常重要!

术前访视中发现,患者术前仅发作过一次憋喘。虽然当时伴呼吸困难、心悸、头晕、大汗、黑矇,但在之后未诉任何不适。加上患者可以平躺睡眠、左右主支气管也无压迫,因此决定快速诱导。

在诱导过程中,细心的麻醉医生还是发现了问题:目测左侧上肢颜色较右侧深。

患者的所有信息,都在麻醉医生的脑子里。结合这个病例本身有前纵隔肿物的特点,麻醉医生立刻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上腔静脉综合征。如果不及时处理,则有可能出现颅内水肿、低血压致重要脏器低灌注等问题。

怀疑归怀疑,但毕竟这是相对低概率可能。正常情况下,看到患者青紫,首先肯定是检查呼吸。尤其是,此时血氧探头恰好就在左手指上。数值显示,血氧很快下降到80多,再到50多。

快速反应,也是麻醉医生必备的能力。看到左右手不一样颜色,立即将血氧探头换到右手指上,血氧99%。再看呼末,都正常,这就放心了。因此,可以排除是呼吸的问题了。

尽管排除了呼吸问题,但已经高度怀疑上腔静脉综合征,嘱外科医生、护理团队加快手术准备。一旦麻醉插管完成,就要立即开胸。这样的肿物,可能随时影响到循环或者压迫呼吸道。

怕什么来什么:刚要进行气管插管,有人发现患者双上肢以及头面部颜色都变深了,右手指的血氧也掉下来了。

此时,当值麻醉医生心里也紧张,但仍假装镇定的说:别紧张,可能是上腔静脉综合征,抓紧插管,先保住呼吸通路!

然而,当把气管导管插进去的时候,他心里一惊:手控呼吸的阻力非常大!气道压达到40多!

一边连接呼吸回路,一边喊道:快调床,头高一点。

就这样,患者几乎处于一个随时滑落的头高脚低的姿势准备手术了。

刚想让人把血氧探头换到脚趾上,发现有人又推过来一台监护仪,血氧99。

胸外科准备切皮,麻醉医生将手术台调回来一些,角度仍然比较大。

打开胸腔后,麻醉医生把床再次调回来一些。一旦胸腔打开,这种有压迫可能得肿物就不再有威胁了。必要时候,外科是可以直接将肿物提起来的。

之后并无特殊。为预防脑水肿,术中给了甲强龙。

【知识点】前纵隔肿物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时,气道及心血管系统会面临风险。

一方面,肌肉特别是骨骼肌张力的消失、导致气管更容易受到来自前纵隔肿物的外力压迫;

另一方面,仰卧位时,膈肌向头部移动,导致胸廓前后径缩短。

再者,胸腔内负压有助于减轻前纵隔肿物对气道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压迫,但正压通气时,胸腔内负压消失。

综合以上原因,前纵隔肿物的患者仰卧位接受全身麻醉时,有可能产生严重的气道梗阻及心血管系统压迫。

因此,多数研究者建议前纵隔肿物患者接受全身麻醉时,应避免使用肌松剂,最好在局麻下进行。如果一定要接受全身麻醉,应该在劈开胸骨后再使用肌松剂和正压通气。

当然,以上建议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医院、医生或者患者,应当根据每一个病例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尤其这种术前看似不危险的,实际更危险!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974, encodeId=699722539e42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cc51030937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麻醉诱导#</a> <a href='/topic/show?id=769720059c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上腔静脉综合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0059, encryptionId=769720059c5, topicName=上腔静脉综合征), TopicDto(id=103093, encryptionId=bcc51030937a, topicName=麻醉诱导)],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Feb 28 10:55:58 CST 2025, time=2025-02-2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麻醉机呼吸活瓣失灵误当支气管哮喘处理一例

患者 男性,56岁ASAⅡ级,气道分级Ⅲ级,体重 90公斤,身高172厘米,BMI30.4,有慢性气管炎病史,诊断半月板损伤,拟在膝关节镜下行半月板成形术。

麻醉诱导后外周血管变红变粗,短暂反应性静脉炎你遇到过吗?

在临床工作中或许你会遇见过外周静脉给药后,沿着静脉走形的皮肤发红或凸起的条索样红疹,或许是你遇到了『短暂反应性静脉炎』。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是指在麻醉诱导前或后采集患者的自体血保存备用,同时输入等容量胶体液或等渗晶体液补充血容量,使血液适度稀释,然后在需要时或手术主要出血步骤完成后将自体血回输至患者体内的过程。

【宝贵经验】麻醉诱导期间突发高血压危象的应对

全麻中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经降压处理后手术继续。分析认为可能与腹腔肿物及罗库溴铵诱导组胺释放有关,提示关注此类情况及其他可能致组胺释放的药物。

这个麻醉诱导漏洞百出,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麻醉前准备

麻醉机使用登记常被忽视,本文通过案例强调检查设备重要性,分析因麻醉机故障导致的问题及教训,呼吁规范操作流程。

如何让儿科麻醉诱导更平稳?

从一张红遍网络的关于麻醉医生的图片讲起(图片来自于温州晚报)一张据说拍自乐清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的照片,曾经在微信朋友圈被网友刷屏了。照片中,一名身穿绿色隔离服的麻醉师,抱着即将动手术的小宝宝哄他入睡。整个画面,充满着暖暖的爱意。最感人的是,照片下面还有一段文字:“每次做小儿的麻醉,都特别心疼,因为自己深有感触,所以能不让孩子哭泣,我都愿意多试一下,今天这小孩,也是特别怕生,跟他玩了一会后,同意让我抱

心脏手术,麻醉医生需要做哪些工作?

介绍心脏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工作,包括术前评估、诱导插管、术中维持及术后管理,强调其在围术期的重要作用及快速康复中的价值。

Anesthesia & Analgesia:在麻醉诱导和视频喉镜检查时环状软骨和气管旁压力 对封堵食管上端的有效性:一项随机交叉研究

在视频喉镜检查中,由于无法通过食管听诊器而导致的上食管阻塞,环状压力比气管旁压力更有效,尽管在麻醉麻痹状态下,在超声上环状软骨压力和气管旁压力都会减小食管直径。

麻醉诱导给药不能流水线,必须得知道给药的目的以及正确的用法

作者在分院手术室发现新来年轻医生未经总院培训直接上岗,存在麻醉态度问题,作者通过一台甲状腺麻醉诱导示范并讲解,指出麻醉三要素有密切联系,强调麻醉要有理论支撑和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