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Adv:四川大学米鹏研究发现基于STING激活与免疫逃逸抑制的肿瘤靶向纳米载体增强冷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昨天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旨在通过激活强效免疫应答实现低免疫原性肿瘤的协同免疫治疗。

低免疫原性与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关键瓶颈。

2025年6月27日,四川大学米鹏独立通讯在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Tumor-targeting nanocarriers amplified immunotherapy of cold tumors by STING activation and inhibiting immune eva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合成包含光敏剂、阳离子衍生物和巯基衍生物的多功能聚合物,构建了半乳糖修饰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激动剂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小干扰RNA(siPDL1)共载纳米载体(cGAMP-siPDL1@GalNPs),旨在通过激活强效免疫应答实现低免疫原性肿瘤的协同免疫治疗。

该纳米载体通过靶向半乳糖受体实现药物高效递送,并触发光/氧化还原/pH三重响应型药物释放。实验证实,cGAMP-siPDL1@GalNPs能通过激活STING通路和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强抗肿瘤免疫,同时通过敲低肿瘤PD-L1表达抑制免疫逃逸,从而协同调控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在激光照射下,该纳米载体可有效清除原发性黑色素瘤和原位三阴性乳腺肿瘤,并诱导ICD效应,对远端肿瘤和自发性肺转移产生协同抑制作用,显著提高生存率。本研究为开发激活抗肿瘤免疫并调控免疫侵袭的纳米载体提供了新策略。

图片

免疫治疗作为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后的重要肿瘤治疗策略已崭露头角。然而,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及低免疫原性肿瘤微环境(TME),仅有极少数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敏感。因此,增强强效抗肿瘤免疫应答对于免疫治疗的成功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低免疫原性肿瘤。近期研究发现,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起关键作用。STING是一种内质网(ER)蛋白,在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均有表达,可被STING激动剂激活。当STING从内质网转运至高尔基体后,会激活TANK结合激酶1(TBK1)和IκB激酶,进而分别激活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核因子κB。这些转录因子随后入核诱导I型干扰素(IFN-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的表达,这些因子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间接增强抗肿瘤免疫。

值得注意的是,多类细胞中STING的激活均可提升癌症免疫治疗效果。抗原呈递细胞(APCs)(如树突状细胞(DCs))中的STING激活可触发DC熟化,促进APCs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交互作用,并增强抗肿瘤T细胞应答。STING激动剂还能将M2型巨噬细胞重编程为M1型抗肿瘤巨噬细胞。此外,选择性激活肿瘤细胞中的STING可产生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从而招募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启动CTLs,并使原本"冷"(低免疫原性)的肿瘤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敏感化。STING在肿瘤内皮细胞中的激活还能破坏异常血管结构以增加药物在肿瘤中的蓄积。目前已有多种化合物作为STING激活剂被研究,包括内源性高亲和力配体2',3'-环鸟苷酸-腺苷酸(cGAMP)。但这些化合物普遍存在易降解、细胞摄取率低、胞内转运效率差及肿瘤蓄积不足等问题,导致抗肿瘤免疫效果不佳并可能引发副作用。因此,开发递送STING激动剂的纳米载体对于选择性激活STING通路、增强天然免疫应答及减少副作用至关重要。

图片

模式流程图(图片源自Science Advances)

STING激动剂在刺激CD8+ T细胞等抗肿瘤免疫因子的同时,也会上调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这必然削弱活化CD8+ T细胞的效应并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因此,将STING激动剂与PD-L1阻断联用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必然选择。尽管抗PD-L1抗体(aPD-L1)是癌症免疫治疗的常规用药,但其存在扩散性差、肿瘤渗透率低及可能引发致命性心肌炎、结肠炎、白癜风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问题。此外,aPD-L1仅能阻断细胞膜上的PD-L1,而肿瘤细胞可持续表达该蛋白进行代偿。因此,通过RNA干扰(RNAi)敲低PD-L1是更具潜力的替代策略。aPD-L1仅对少数"热"肿瘤敏感,对冷肿瘤无效,需联合STING激动剂等方案激活抗肿瘤免疫应答。然而,RNAi与STING激活的联合疗法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加之小干扰RNA(siRNAs)易被核糖核酸酶降解、难以进入肿瘤细胞并在肿瘤部位蓄积,因此开发基于可靠基因载体的siRNA递送策略对联合免疫治疗至关重要。

聚合物纳米载体通常由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而成,在递送siRNAs和抗癌药物等生物活性化合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纳米硒(Nanoxel)和杰尼索尔-PM(Genexol-PM)等聚合物纳米载体的成功临床转化,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含阳离子片段的聚合物纳米载体,可通过与带负电的核酸相互作用,经内体逃逸机制将其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基因表达调控或蛋白敲除。但多数离子复合物在生理条件下不稳定,需进一步优化。目前已有多种改进策略,包括:在纳米载体表面修饰配体实现主动靶向;设计刺激响应型载体实现可控释放;以及激光辐照介导内体逃逸。但如何实现基因与药物的稳定包载、高效递送至靶细胞并产生预期免疫效应,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本研究通过合成含光敏剂、阳离子链和巯基侧链的多功能三嵌段共聚物,构建了半乳糖修饰的cGAMP/siPDL1共载纳米粒(cGAMP-siPDL1@GalNPs)。该体系通过STING的特异性激活、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效应及PD-L1表达沉默的协同作用,可同时增强免疫应答并抑制免疫逃逸,从而显著提升对低免疫原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该纳米载体以二硫键交联为核心,通过半乳糖受体实现肿瘤靶向,并借助pH响应型阳离子聚合物和光敏剂的光化学内化(PCI)效应实现高效的胞质递送。氧化还原响应释放的cGAMP可激活STING通路产生分泌干扰素-γ(IFN-γ)的CD8+ T细胞(IFN-γ+CD8+ T细胞)等多种免疫效应因子;siPDL1能敲低肿瘤细胞PD-L1表达;而光敏剂可通过肿瘤光动力治疗(PDT)诱导ICD。这些协同作用可有效清除原发灶、远端及转移性肿瘤,并抑制免疫逃逸。本研究开发的多功能纳米载体能高效递送免疫治疗药物,通过协同激活抗肿瘤免疫和阻断逃逸机制,为低免疫原性肿瘤提供了新型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r1728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853, encodeId=70aa22e1853bb, content=低免疫原性与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关键瓶颈。,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bb76152142, createdName=baiwenxiu_6586, createdTime=Thu Jul 03 09:47:14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814, encodeId=993522e18142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bcb29183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逃逸#</a> <a href='/topic/show?id=5157128289f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TING激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289, encryptionId=5157128289f7, topicName=STING激活), TopicDto(id=29183, encryptionId=bbcb291830a, topicName=免疫逃逸)],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03 00:44:51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昨天 baiwenxiu_6586 来自山西省

    低免疫原性与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关键瓶颈。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853, encodeId=70aa22e1853bb, content=低免疫原性与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面临的关键瓶颈。,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bb76152142, createdName=baiwenxiu_6586, createdTime=Thu Jul 03 09:47:14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814, encodeId=993522e18142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bcb291830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逃逸#</a> <a href='/topic/show?id=5157128289f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STING激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289, encryptionId=5157128289f7, topicName=STING激活), TopicDto(id=29183, encryptionId=bbcb291830a, topicName=免疫逃逸)],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03 00:44:51 CST 2025, time=昨天,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昨天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CMI:王传清团队揭示国内百日咳暴发下年龄变迁、免疫逃逸和高耐药的关键原因

系统研究了2020年前后百日咳鲍特菌的分子演化、耐药和免疫变迁特征,揭示了MT28-ptxP3-MRBP的出现和传播是国内百日咳暴发下年龄变迁、免疫逃逸和高耐药的关键原因。

Journal of Immunology:哈兽研基础免疫创新团队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新机制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部分非洲猪瘟毒株因为其编码CD2v蛋白的EP402R基因发生了缺失或突变,导致ASFV的致病力降低。然而,EP402R基因影响ASFV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癌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双刃剑之谜

癌症与自身免疫共享免疫调节网络,肿瘤细胞会免疫逃逸,自身免疫反应起源多因素。其在实体瘤中有双重作用,癌症免疫疗法存在疗效与风险,未来需技术突破实现精准平衡。

Cell:能量代谢与免疫逃逸的双重挑战:YTHDF2如何塑造肿瘤生存策略?

文章介绍 B 细胞恶性肿瘤治疗现状与问题,阐述 YTHDF2 在其中的双重作用机制(促进 ATP 合成和免疫逃逸),展示相关证据,介绍 YTHDF2 抑制剂 CCI - 38,展望 RNA 修饰研究对

Cell Discovery:CD36+癌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为肝细胞癌提供免疫抑制微环境

CD36抑制剂通过恢复HCC中的抗肿瘤T细胞反应与抗PD-1免疫疗法协同作用。总之,该研究强调了阐明特定CAF亚群功能在理解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CD:复旦大学史颖弘/樊嘉/刘卫仁等合作发现肝细胞癌免疫逃逸的新机理

该研究的发现为了解HCC的免疫耐受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见解,并对肝癌ICB治疗的患者分层具有潜在的转化价值。

J Hepatol: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团队发现肝细胞癌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该研究通过泛肿瘤空间分辨单细胞分析揭示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之间的串扰。

钇-90凭何脱颖而出?

介绍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肝癌的本地化进程,探讨其在肝癌治疗中与肿瘤异质性和免疫逃逸机制的关系,包括肿瘤微环境、免疫逃避影响等。

读书报告 | 癌细胞损害单核细胞介导的T细胞刺激从而实现免疫逃逸

作者提出了通过联合应用COX抑制剂和IFN-I激动剂,抑制PGE2合成及促进IFN-I通路激活,可显著促进CD8阳性T细胞的浸润及杀伤作用,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过继T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

读书报告 | 鞘糖脂合成介导 KRAS 驱动癌症的免疫逃逸

脂质构成了一组复杂多样的生物分子,对膜稳态、信号传导和能量产生至关重要。快速增殖的癌细胞需要持续的脂质供应来支持细胞生长和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