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 & Function:玉米须可能治疗胰腺癌,能让肿瘤缩小40%

2025-06-24 梅斯小智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每到秋季,金黄的玉米成熟,收获的喜悦充满农村的每个角落。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玉米收获后,玉米须常常被人们视为废物,要么扔掉,要么焚烧。这种曾经被忽视的部分,却隐藏着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肥胖、抗糖

每到秋季,金黄的玉米成熟,收获的喜悦充满农村的每个角落。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玉米收获后,玉米须常常被人们视为废物,要么扔掉,要么焚烧。这种曾经被忽视的部分,却隐藏着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肥胖、抗糖尿病、抗肿瘤以及神经保护等多重功效。近年来,科学界开始逐步揭开玉米须的秘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团队发表在《Food & Function》期刊的最新研究,更是将玉米须的潜力推向了科学的前沿。

图片

一、玉米须的“宝藏”成分:多糖、纤维与黄酮类化合物

玉米须在中医中被称为玉麦须龙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药材。其性味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具有利水消肿、平肝利胆等功效,常用于调理水肿、黄疸高血压等症。《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治鼻血、红崩。《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

玉米须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包括多糖、粗纤维、黄酮类化合物等。其中,粗多糖被认为是其药理活性的重要成分。多糖和粗纤维不仅对调节血糖、促进肠道健康具有益处,还被研究证实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潜能。而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广泛被关注于抗癌和抗炎等方面。

二、从“废物”到“明星”——玉米须的抗癌新篇章

这次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研究聚焦于玉米须中的粗多糖,尤其是一种名为S1的提取物。令人兴奋的是,S1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都展现出抗胰腺癌的强大能力,这为传统的“废物”利用开启了新的方向。

图片

三、实验揭秘:S1对胰腺癌细胞的强力抑制作用

  1. 体外实验:抑制癌细胞增殖与迁移

研究团队首先在实验室中利用PANC-1、SW1990和BxPC-3等胰腺癌细胞系,观察S1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S1显著降低了这些癌细胞的活性,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它们的繁殖。同时,S1还有效减少了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显示其抗增殖性质。

令人欣喜的是,S1对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和人肝细胞几乎没有毒性——这对于肿瘤治疗中的副作用控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优势。更进一步,S1还能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效阻断肝转移的可能途径。

图片

  1. 细胞机制:诱导凋亡与阻断细胞周期

在细胞层面,S1展现了诱导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的双重机制。具体表现为: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凋亡比例在1.0 mg/mL浓度下高达76.7%。同时,S1促使胰腺癌细胞停滞在S期,阻止其进行DNA复制和分裂。

这些作用通过调控关键的分子通路实现。例如,S1激活了经典的凋亡途径,增强了caspase-3和Bax的表达,同时抑制了抗凋亡因子Bcl-2。此外,还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如上调p21,抑制PKK的磷酸化)让癌细胞陷入困境。

图片

三、机制解析:阻断EGFR/PI3K/AKT/CREB信号通路

为何S1如此有效?答案指向其干预的核心信号通路——EGFR/PI3K/AKT/CREB。

图片

  •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多种肿瘤中异常激活,推动癌细胞增长和存活。S1通过减弱EGFR的磷酸化状态,阻断了上游信号的传导。

  • PI3K/AKT:这一信号轴广泛参与细胞生长、存活、代谢调控。抑制其活性,意味着癌细胞免疫“养分”,变得脆弱。

  • CREB(cAMP响应元件结合蛋白):作为下游转录因子,调控多种癌症相关的基因表达。S1干扰CREB的表达,进一步降低癌细胞的存活率。

这样的多靶点、多层次的干预策略,使得S1在抗癌治疗中的潜力不可忽视。

四、在动物模型中的成功验证

除了实验室细胞研究,研究团队还在动物模型中验证了S1的抗癌效果。通过在小鼠体内植入BxPC-3胰腺癌细胞形成的肿瘤,研究者用口服S1,发现其对肿瘤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具体数据为:不同剂量的S1其肿瘤抑制率分别达32.61%、43.36%和40.45%,与传统化疗药吉西他滨的效果相当(抑制率41.15%)。更令人欣喜的是,S1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引起体重下降或其他明显毒性反应,说明其安全性较高。

五、抗转移:在“转战”中的S1

胰腺癌的难治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极强的转移能力。S1的研究也表明,它能显著抑制癌细胞向其他组织迁移。这一功能尤为关键,因为转移是造成胰腺癌疗效差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

通过抑制β-catenin的活性,阻断Snail的表达,S1有效减少了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这样的多重机制,有望显著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六、食品到药物:玉米须的未来展望

玉米须作为一种普通的植物副产物,其潜在药用价值首次被系统证实。未来,利用合理的提取工艺,开发出标准化、多功能的玉米须衍生物,将有望成为抗癌药物的补充或替代方案。

当然,研究仍在进行中。从临床前到临床试验,玉米须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剂量优化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值得注意的是,玉米须中的活性化合物或许还能协同其他抗癌药物,发挥“1+1>2”的效果。

七、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对天然药物的持续挖掘,来自田野的宝藏——玉米须正向我们展示它潜在的价值。从被忽视的“废物”,变为抗癌“明星”,其背后是科学对自然资源深度探索的成果。未来,期待有更多的研究突破,让玉米须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更大作为,为患者带来福音。

好奇宝宝:如何提取玉米须中多糖S1?

原料提取:将3公斤玉米须(玉米花柱)用9升沸水进行三次提取,每次提取2小时,并间歇搅拌(每次30分钟)。 2.溶液浓缩与过滤:将所有提取液加热浓缩至约3升,然后用白纱布进行过滤。 3.透析:过滤后的溶液用自来水进行透析,持续2天。 4.离心:透析后,进行离心处理。 5.乙醇沉淀:将上清液与三倍体积的95%乙醇在4°C下混合,沉淀12小时,随后再次进行离心。 6.溶解与冻干:将得到的沉淀物溶解在去离子水中,然后进行冻干,最终获得粗多糖S1。

【梅斯编辑点评】
玉米须的研究无疑是天然资源在肿瘤治疗中的一次突破,不仅为胰腺癌提供了潜在的新药源,也为其他癌症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如何确保其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未来是否可以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将玉米须中的多糖与其他抗癌药物合用,提升疗效?这些问题留待科学界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Corn silk crude polysaccharide exerts anti pancreatic cancer activity by blocking the EGFR/PI3K/AKT/CREB signaling pathway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684, encodeId=b09622e068459, content=玉米须在中医中被称为玉麦须或龙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药材。,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bb76152142, createdName=baiwenxiu_6586, createdTime=Tue Jun 24 16:42:44 CST 2025, time=2025-06-24,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674, encodeId=221322e0674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4b5839e6a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胰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039a1280549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玉米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054, encryptionId=039a12805491, topicName=玉米须), TopicDto(id=83976, encryptionId=04b5839e6a9, topicName=胰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n 24 13:54:54 CST 2025, time=2025-06-24,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2025-06-24 baiwenxiu_6586 来自山西省

    玉米须在中医中被称为玉麦须或龙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药材。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684, encodeId=b09622e068459, content=玉米须在中医中被称为玉麦须或龙须,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药材。,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bb76152142, createdName=baiwenxiu_6586, createdTime=Tue Jun 24 16:42:44 CST 2025, time=2025-06-24,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674, encodeId=221322e06744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4b5839e6a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胰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039a1280549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玉米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054, encryptionId=039a12805491, topicName=玉米须), TopicDto(id=83976, encryptionId=04b5839e6a9, topicName=胰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n 24 13:54:54 CST 2025, time=2025-06-24,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2025-06-24 梅斯管理员 来自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中山大学院士+杰青团队,最新Nature Cell Biology,心理压力影响胰腺癌进展!

中山大学团队发现,心理压力激活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降低肿瘤细胞 ALKBH5 表达,使 EVs 中 m6A 修饰 RNA 增多并增强神经支配,推动胰腺导管腺癌进展,fisetin 可抑制该过程。

“癌王”治疗更优选择!JCO:三联方案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1/3

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存争议,JCO 研究显示,FOLFIRINOX 方案较吉西他滨显著延长中位 PFS,ORR 更高,安全性可控,为体能状态好的患者提供新选择。

Nature:发现胰腺癌新靶点——脂质激酶PIKfyve「eG学术观察」

本研究证实PIKfyve是破坏PDAC溶酶体功能的治疗靶点,并详细阐明了其作用机制,同时发现联合抑制PIKfyve与KRAS-MAPK通路可显著消除PDAC肿瘤负荷。

Nature:靶向PIKfyve联合KRAS抑制剂,为胰腺癌点亮希望之光

两款PIKfyve抑制剂——apilimod和ESK981,已在一期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潜力,这为靶向该酶,开启PDAC治疗新篇章提供了科学基础。

CCR:分析胰腺癌中KRAS G12突变时还需区分特定亚型,预后、分子和临床特征差异显著

鉴于KRAS突变在胰腺癌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与KRAS密码子12突变相关的PDAC的分子谱。

仰大勇教授课题组AM:DNA纳米框架共递送基因编辑系统和光动力试剂实现胰腺癌精准治疗

复旦大学仰大勇教授和天津大学姚池教授团队开发智能 DNA 纳米框架,实现 CRISPR-Cas9 与光动力治疗试剂共递送,削弱癌细胞抗氧化能力、改善乏氧,提升胰腺癌光动力治疗效果。

Adv Sci:上海中医药大学赵庆杰等研究团队发现具有胰腺癌治疗前景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

该研究通过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了一种新型含氰基青蒿素二聚体衍生物ZQJ29。

European Radiology:通过多模态深度学习进行胰腺癌的端到端预后评估

人工智能(AI)目前广泛应用于医学图像分析和癌症研究,在预测喉癌、乳腺癌、肾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患者预后方面显示出良好效果。

Cancer Res:中山大学程帝等团队研究发现胰腺癌中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构建高乳酸微环境驱动神经浸润

该研究成功分离出PNI相关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pCAF),发现相较于非PNI相关CAFs,pCAF具有显著增强的促神经浸润能力。

胰腺癌转移新机制,登上Nature!

Nature 研究发现,PCSK9 驱动 PDAC 转移器官选择。低 PCSK9 细胞依赖肝内 LDL 胆固醇激活 mTORC1,高 PCSK9 细胞通过远端胆固醇合成抗铁死亡,调控转移至肝或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