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萍医师:蜻蜓点水,溃于蚁穴,沙门氏菌感染背后有何连锁反应?

2024-12-31 感染前沿 感染前沿 发表于陕西省

在“龙城感染云查房”第十二期中,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张燕萍医师分享“蜻蜓点水,溃于蚁穴”沙门氏菌感染案例。感染前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感染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因,能够导致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在众多病原体中,细菌感染尤为常见且复杂,针对不同细菌感染的精准抗感染治疗是获得良好救治效果的关键。

在“龙城感染云查房”第十二期中,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张燕萍医师分享“蜻蜓点水,溃于蚁穴”沙门氏菌感染案例感染前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病史资料

患者为65岁男性,因“发热1周”于2019年1月28日入院。

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寒战、发热,最高体温达40℃,并伴有头痛、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外院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WBC)2.7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为0。外院先后给予帕拉米韦、磺苄西林、莫西沙星、依替米星、比阿培南等药物静滴抗感染,以及甲强龙、地塞米松、吲哚美辛等药物退热,但体温峰值有所下降但未完全恢复。

血培养提示沙门氏菌感染,遂转入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患者既往有帕金森病史2年,给予美多芭(bid)和盐酸普拉克索片(bid)联合治疗。

入院查体

入院时,患者体温37.6℃,脉搏78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18/69mmHg。精神状态一般,神志清醒。心肺查体无特殊异常。

腹部柔软,右下腹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位于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次/分。四肢活动度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初步评估

血常规检查显示淋巴细胞百分比17.6%,单核细胞百分比12.0%,淋巴细胞1.07×109/L,血红蛋白128.0g/L。C反应蛋白(CRP)29.6mg/L,血沉(ESR)21mm/H,铁蛋白531.30ng/mL。谷丙转氨酶(ALT)69.0U/L。

彩超检查显示肝体积尚可,包膜尚光滑,形态尚规则,质地尚软,实质回声稍粗,稍不均匀。门静脉及肝内分支形态正常,其内未见异常回声。胆切除术后,胆囊窝区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脾脏体积增大,最大径105.4mm,宽度46.0mm,形态饱满,脾内回声尚均匀。胰腺、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肥达反应(Widal test)用于检测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抗体,结果显示患者存在沙门氏菌感染。

初步诊断

结合血培养结果(外院)、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

1. 沙门氏菌败血症

2. 感染中毒性肝病

3. 帕金森病

沙门氏菌概述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耐高温、抗逆性强的特点,能在食品加工环境中长久存活,是全球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欧盟公认的第二大人畜共患致病菌。全世界范围内因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常年高居首位,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

沙门菌属是肠杆菌科中最复杂的菌属,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仅少数对人致病。根据沙门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临床表现

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胃肠炎型、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如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膜炎、脓胸、脑膜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肾盂肾炎、肋软骨脓肿、肋骨骨髓炎、腮腺炎、脾脓肿、乳腺脓肿、皮肤溃疡等)。

治疗药物选择

根据CHINET的数据,83株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不同,而外院血培养结果显示患者对左氧氟沙星中介敏感,对头孢曲松敏感。

结合患者的帕金森病基础,选择头孢曲松2g q12h治疗14天,同时保护脏器、防治消化道穿孔等。

疗效评估

经过治疗,患者体温降至37℃以下,血培养、粪便培养阴性,外周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肝功能较入院时好转。

隐藏的“蚁穴”

然而,病程中患者出现了“背痛”症状,这一细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患者在出院第4天(2019年2月11日)再次出现畏寒、发热(39.4℃),背痛加剧。进一步完善血培养显示都柏林沙门氏菌双侧双瓶报阳,厌氧1.05d需氧2.89d。

脊柱核磁检查显示胸7椎体楔形改变,胸7、8椎间隙狭窄,呈等T1长T2信号影,压脂信号稍增高,增强强化不明显,相应右侧椎旁软组织稍增厚。腹部CT检查也发现了沙门氏菌感染的并发症。

脊柱感染的治疗

针对患者的脊柱感染,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采用头孢曲松2.0g q12h联合左氧氟沙星0.5g qd静脉治疗2周后,改为头孢曲松2.0g q12h和左氧氟沙星0.5g qd口服治疗,4周后停用头孢曲松,继续左氧氟沙星0.5g qd口服治疗。

诊治体会

▶ 重视患者“主诉”:患者的背痛症状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但由于未能及时重视,导致病情反复。

▶ 熟悉病原体感染常见侵袭部位:沙门氏菌除了引起败血症和胃肠道感染外,还可能引起骨关节感染等,需要注意筛查。

▶ 脊柱感染治疗宜“分阶段”“综合”评估后选择治疗方案:针对脊柱感染等复杂情况,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制定分阶段的治疗方案。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5992, encodeId=47f32245992e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e7464490b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沙门氏菌#</a> <a href='/topic/show?id=0db51229636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沙门氏菌感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4490, encryptionId=1e7464490b7, topicName=沙门氏菌), TopicDto(id=122963, encryptionId=0db51229636d, topicName=沙门氏菌感染)],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Dec 31 23:08:45 CST 2024, time=2024-12-31,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Elife: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研究

11月10日,国际知名期刊eLife杂志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蒙国宇团队的最新生物被膜研究论文“Structural basis of host recogni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by Salmonella Saf pili”。论文报道了沙门氏菌非典型菌毛Saf介导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

CELL HOST MICROBE:肠道微生物副产物可以预防沙门氏菌

最近,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具有不同定殖抗性水平的高复杂性共生群落来鉴定微生物群介导的针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的定殖抗性机制。

夏季让一笼小确幸“全军覆没”的沙门氏菌,如何避免感染

7月28日,上海市食药监局公布了网红餐饮店“一笼小确幸”食物中毒事件,经调查发现,罪魁祸首即为“沙门氏菌”。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细菌,又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平时生活中或外出就餐时,人们应该如何避免感染这类细菌?记者7月28日采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所细菌检测实验室主任陈敏。陈敏告诉记者,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感染沙门氏菌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泻、呕吐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在夏

Immunity:肠道上皮细胞NLRC4蛋白的激活能够对抗沙门氏菌感染

只要有NLRC4蛋白和作为补充的Caspase-8蛋白就依然能够产生炎症并且杀死沙门氏菌的感染。由于所有的NLRC4蛋白的表达都仅在肠道上皮细胞中,而不在人们普遍认为起主要杀菌功能的巨噬细胞里,这项研究证明了仅仅依靠肠道上皮细胞里的NLRC4蛋白和Caspase-8蛋白信号通路的激活,就能有效的抑制肠道沙门氏菌的感染。

Blood:在肝脏和脾脏中,沙门氏菌诱导的血栓形成不同步发生,且不能有效捕获细菌

中心点:沙门氏菌感染后,脾脏和肝脏中的血栓形成具有不同的动力学。肝脾血栓不是局限细菌的主要部位。摘要:血栓是一种常见的、可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感染并发症,与多器官损伤相关。Nonantzin Beristain-Covarrubias等研究人员既往发现了一种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炎症驱动血栓形成的新机制。肝内血栓形成发生在感染消退后的7天内,为单核细胞依赖性的。意料之外的是,虽然脾脏与肝脏有类似的

Sci Signal:基因表达的先后次序决定沙门氏菌表面脂多糖的修饰特征

对革兰氏阴性菌表面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修饰可以被用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或产生对抗生素的抗性。

警惕:奶制品和鸡肉中的细菌位居有毒食品“榜首”

美国政府发表的最新报告指出,生牛奶和家禽中存在的细菌,超过沙门氏菌成为食物中毒的罪魁祸首。

Oncotarget:研究人员开发出修饰菌株,提高沙门氏菌介导的肿瘤治疗安全性

癌症对于患者来说往往非常沉重,并且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治疗方法和手段。微生物的应用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治疗策略,研究人员也一直在研究应用中如何增加针对性和改善致病性。

PLoS Biol:沙门氏菌可“劫持”免疫细胞

沙门氏菌可劫持免疫细胞,并利用它们在体内传播。针对小鼠细胞进行的实验表明,这种细菌通过扰乱肠道内的电信号达到这一目的。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

Cell Host & Microbe:肠道共生菌群副产物可帮助抵御沙门氏菌

一提到细菌,人们就会想起沙门氏菌、结核杆菌等很多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但细菌也不全都是有害的,人体肠道内就有很多益生菌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我们,它们可以帮助消化食物、分泌一些我们不能合成的营养素,增强我们的免疫力等。近日,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还发现,肠道菌群分泌的副产物可以帮助抵御致病的沙门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