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 免疫治疗进展模式分类

2025-06-12 iCombo iCombo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PD模式的生存预测模型。该风险分层系统与免疫治疗实体瘤患者的PPOS显著相关,可优化预后评估及临床决策,为接受免疫治疗的PD患者管理提供重要工具。

导读

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广泛应用,观察到多种新型治疗反应和疾病进展(PD)模式,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的局限性逐渐显现。深入理解PD的异质性模式对于预后判断、治疗管理和新治疗策略开发至关重要。本研究整合了5项III期临床试验(IMmotion151、IMvigor211、OAK、Impower133及IMspire150)数据,覆盖肾细胞癌(RCC)、尿路上皮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患者,探索阿替利珠单抗治疗所致的PD模式与进展后生存期(PPOS)的关联。

5项试验共纳入1377例患者。在RCC队列中,设定了7种PD模式,分别为:①仅靶病灶进展,②仅非靶病灶进展,③靶病灶+非靶病灶同时进展,④仅新病灶出现,⑤新病灶+靶病灶进展,⑥新病灶+非靶病灶进展,⑦新病灶+靶病灶+非靶病灶共同进展。

研究结果显示,这7种PD模式对预后影响显著:6个月PPOS概率从"新病灶+靶病灶+非靶病灶共同进展"组(模式⑥)的26%,到"单纯靶或非靶病灶进展"组(模式①②)的90%。基于此建立的改良PD分类将PD分为三级风险:低危(仅现有病灶进展)、中危(新发病灶不伴现有病灶进展)、高危(现有病灶进展伴新发病灶)。该评分系统在ICI治疗的RCC患者中显示显著预后区分度,与高危PD相比,低危和中危PD的风险比显著下降。外部验证证实该评分具有跨瘤种适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PD模式的生存预测模型。该风险分层系统与免疫治疗实体瘤患者的PPOS显著相关,可优化预后评估及临床决策,为接受免疫治疗的PD患者管理提供重要工具(JAMA Oncol. 2025 Feb 1;11(2):154-161.doi:10.1001/jamaoncol.2024.567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9113, encodeId=230622691136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af529065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a68f12e770e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D模式#</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7770, encryptionId=a68f12e770ea, topicName=PD模式), TopicDto(id=29065, encryptionId=daf52906537, topicName=免疫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n 12 23:19:19 CST 2025, time=2025-06-1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12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大咖谈 | 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经验分享

随着 ICIs 推广至治疗全程质量,慢性和迟发性毒性的管理亟待纳入日常流程。

肺癌治疗的突破与挑战,免疫治疗开启新希望

【医悦汇】有幸邀请到北京医院艾斌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聚焦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的免疫治疗现状与最新进展,深入探讨免疫治疗如何突破传统治疗瓶颈,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Nature Medicine:告别“碰运气”:粒线体基因T型,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提供精准决策

研究发现线粒体单倍群T型(HG-T)与黑色素瘤患者对PD-1抑制剂耐药相关,HG-T患者效应T细胞分化不足,ROS解毒基因高表达。血液检测HG-T可辅助预测疗效,为免疫治疗个体化提供新依据。

【NEJM】跨越25年,Ph阳性ALL的治疗发展史

Ph 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历经变革,TKI(如伊马替尼)联合免疫疗法(如贝林妥欧单抗)显著提升成人患者缓解率与生存率,部分患者可尝试停药,未来需优化监测及疗法。

STTT:同济大学苏春霞研究提出了一种临床可及的非侵入性模型来推定指导ES-SCLC患者的风险分层和免疫治疗策略

本研究为利用局部和全身免疫特征更好地对ES-SCLC患者进行分层提供了线索,以便对其进行免疫治疗和假定的联合治疗。

破解耐药难题:彭智教授谈胃癌免疫治疗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启示

【医悦汇】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彭智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入探讨了SHR-1701的双靶点机制、免疫治疗在胃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前景以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

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中,dMMR/MSI-H 对 ICI 敏感,pMMR/MSS 和 MSI-L 需联合治疗,溶瘤病毒、CAR-T 等新策略正发展,面临疗效和安全性挑战。

Nature Medicine:不再盲目“照搬”!中国肺癌患者一线治疗新思考:IMpower151试验重塑认知

这项研究的发现,虽然结果意外,却揭示了肿瘤治疗中区域差异的复杂性,并为我们提出了更深层的问题。

三联方案一线治疗“最毒乳腺癌”!超80%存活至少1年,PD-L1表达阴性患者也获益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难度大,ATRACTIB试验显示,阿替利珠单抗+紫杉醇+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TNBC疗效显著,中位PFS 11个月、OS 27.4个月,安全性可控,为患者带来新希望。

重庆大学张吉喜教授团队AHM:调制细胞内/外ROS空间分布的自适应复合材料用于肿瘤焦亡/免疫治疗

重庆大学张吉喜团队开发自适应复合材料 OC@CBCT,通过调控细胞内外 ROS 空间分布,诱导肿瘤细胞焦亡并增强免疫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模型中显著提升疗效,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