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探索:志愿者与医护人员的经验与观点分析

2025-06-09 宋安和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评估五国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实施效果,发现志愿者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提供了独特的人文陪伴与情感支持,显著改善患者临终体验,亦有助于缓解医护人员负担,支持该服务在医院体系中推广与制度化发展。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患有晚期疾病并面临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柳叶刀·全球健康》2020年数据,到2060年,预计将有超过4800万人死于严重健康相关痛苦(Serious Health-Related Suffering, SHS),其中大量患者将在医院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然而,医院环境常被批评为“去人性化”与“流程主导”,尤其在患者生命终末期,医疗机构往往更关注生理指标和干预措施,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情感与存在性需求。研究表明,许多患者在医院中死于“孤独”,缺乏熟悉的陪伴与情感慰藉,进而影响死亡质量及患者尊严。

志愿服务在临终照护领域已有较长历史,尤其在临终关怀病房和安宁疗护机构中,其提供的社会支持和人文陪伴已被证明可有效改善患者体验、提升满意度和缓解家属压力。然而,将志愿者正式引入医院环境,尤其是临终病房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此类服务在组织机制、角色边界、医患协作以及文化适配性等方面尚无统一规范,实证研究亦十分有限。

本研究作为欧洲“iLIVE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探索五国医院中实施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实际运行情况、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体验感受及潜在价值,为后续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了解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主观体验。研究地点为荷兰、挪威、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英国五个国家的五家急性综合医院。研究对象为参与该服务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共计招募40人,分别为20名接受培训后在病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和20名所在病区的医护人员。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聚焦小组访谈方法,各国分别对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录音并转录,非英语数据通过标准翻译程序译为英文。研究团队采用适应性框架分析法归纳主题,由经验丰富的跨国研究者小组协同开展分析与验证。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高度一致的主题:

1. 医院中的“社区式”支持角色

志愿者通过陪伴、交谈、倾听等方式,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重建“生活气息”,尤其在患者缺乏亲属探视时,弥补了情感空缺。医护人员亦反馈志愿者对患者与家属的情绪支持作用显著,增强了整体照护品质。

2. 急诊环境中的“在场”价值

志愿者强调“在场”本身即是价值,即使患者意识模糊或临终阶段也能传递情感支持。医护人员认为志愿者的稳定陪伴减少患者焦虑,也缓解了家属与临床照护人员的心理压力。

3. 个体化与灵活性

志愿者能够基于患者兴趣、宗教、习惯等特征开展个性化互动。医护人员认为此种个别化方式是临床团队难以实现的,志愿者提供了更人性化、更贴近生活的支持。同时,情绪负荷问题也在志愿者群体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定期督导与心理支持的必要性。

 讨论

研究证实,医院内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在临床照护之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人文补位者”角色,既能改善患者体验,也能缓解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压力。志愿者凭借其非正式身份和社区背景,更易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带来情感联结与存在性支持。此外,培训机制与角色界定至关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初期存在疑虑,但随着了解志愿者接受系统训练,合作逐步顺畅。研究强调,在制度层面应明确志愿者角色,避免其边缘化,并促进其与临床团队协同工作。

结论

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能够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提供宝贵的人文支持与社会陪伴,提升患者照护的完整性与尊严。但是本研究为定性研究,样本量小,结果不具普遍代表性。虽然涵盖五国,但无法全面反映欧洲各地文化差异。同时,由于跨语言翻译,部分文化语境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未来应扩大样本范围,并量化评估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实际影响。未来应推动此类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文化适应性模式,以拓展其实施范围与成效。该研究可为医院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来源: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692163251328197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mcglinchey-et-al-2025-ilive-volunteer-study-volunteer-and-healthcare-professional-perceptions-of-newly-developed.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53548813e17e,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五国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探索:志愿者与医护人员的经验与观点分析,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0,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本研究评估五国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实施效果,发现志愿者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提供了独特的人文陪伴与情感支持,显著改善患者临终体验,亦有助于缓解医护人员负担,支持该服务在医院体系中推广与制度化发展。,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50219/1739958428679_8538692.jpg, authorId=0, author=宋安和,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患有晚期疾病并面临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根据《<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s_id=47">柳叶刀</a>&middot;全球健康》2020年数据,到2060年,预计将有超过4800万人死于严重健康相关痛苦(Serious Health-Related Suffering, SHS),其中大量患者将在医院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 data-start="690" data-end="811"><span style="color: black;">然而,医院环境常被批评为&ldquo;去人性化&rdquo;与&ldquo;流程主导&rdquo;,尤其在患者生命终末期,医疗机构往往更关注生理指标和干预措施,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情感与存在性需求。研究表明,许多患者在医院中死于&ldquo;孤独&rdquo;,缺乏熟悉的陪伴与情感慰藉,进而影响死亡质量及患者尊严。</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 data-start="813" data-end="968"><span style="color: black;">志愿服务在临终照护领域已有较长历史,尤其在临终关怀病房和安宁疗护机构中,其提供的社会支持和人文陪伴已被证明可有效改善患者体验、提升满意度和缓解家属压力。然而,将志愿者正式引入医院环境,尤其是临终病房中,仍处于起步阶段。此类服务在组织机制、角色边界、医患协作以及文化适配性等方面尚无统一规范,实证研究亦十分有限。</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 data-start="970" data-end="1064"><span style="color: black;">本研究作为欧洲&ldquo;iLIVE计划&rdquo;的一部分,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探索五国医院中实施的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实际运行情况、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体验感受及潜在价值,为后续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 data-start="970" data-end="1064"><span style="color: black;"><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608/1749335160250_9633814.png" /></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研究方法</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了解志愿者与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主观体验。研究地点为荷兰、挪威、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英国五个国家的五家急性综合医院。研究对象为参与该服务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共计招募40人,分别为20名接受培训后在病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和20名所在病区的医护人员。所有参与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聚焦小组访谈方法,各国分别对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组织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录音并转录,非英语数据通过标准翻译程序译为英文。研究团队采用适应性框架分析法归纳主题,由经验丰富的跨国研究者小组协同开展分析与验证。</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结果</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研究结果显示三个高度一致的主题:</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1. </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医院中的&ldquo;社区式&rdquo;支持角色</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志愿者通过陪伴、交谈、倾听等方式,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重建&ldquo;生活气息&rdquo;,尤其在患者缺乏亲属探视时,弥补了情感空缺。医护人员亦反馈志愿者对患者与家属的情绪支持作用显著,增强了整体照护品质。</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2. </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急诊环境中的&ldquo;在场&rdquo;价值</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志愿者强调&ldquo;在场&rdquo;本身即是价值,即使患者意识模糊或临终阶段也能传递情感支持。医护人员认为志愿者的稳定陪伴减少患者焦虑,也缓解了家属与临床照护人员的心理压力。</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3. </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个体化与灵活性</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志愿者能够基于患者兴趣、宗教、习惯等特征开展个性化互动。医护人员认为此种个别化方式是临床团队难以实现的,志愿者提供了更人性化、更贴近生活的支持。同时,情绪负荷问题也在志愿者群体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定期督导与心理支持的必要性。</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nbsp;讨论</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研究证实,医院内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在临床照护之外扮演着不可替代的&ldquo;人文补位者&rdquo;角色,既能改善患者体验,也能缓解医护人员与家属的压力。志愿者凭借其非正式身份和社区背景,更易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带来情感联结与存在性支持。</span><span style="color: black;">此外,培训机制与角色界定至关重要。部分医护人员初期存在疑虑,但随着了解志愿者接受系统训练,合作逐步顺畅。研究强调,在制度层面应明确志愿者角色,避免其边缘化,并促进其与临床团队协同工作。</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结论</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black;">医院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能够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提供宝贵的人文支持与社会陪伴,提升患者照护的完整性与尊严。但是本研究为定性研究,样本量小,结果不具普遍代表性。虽然涵盖五国,但无法全面反映欧洲各地文化差异。同时,由于跨语言翻译,部分文化语境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未来应扩大样本范围,并量化评估其对患者<a href="https://m.medsci.cn/scale/show.do?id=4c862426ef">生活质量</a>的实际影响。未来应推动此类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文化适应性模式,以拓展其实施范围与成效。该研究可为医院<a href="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list.do?q=%E7%AE%A1%E7%90%86">管理</a>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文献来源:</span></p> <p style="color: #000000; font-weight: 400;"><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2692163251328197</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1696, tagName=临终关怀), TagDto(tagId=3346, tagName=人文关怀), TagDto(tagId=27018, tagName=现象学), TagDto(tagId=58840, tagName=志愿服务), TagDto(tagId=505312, tagName=多国比较)],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19, categoryName=老年医学,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梅斯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760, appHits=0, showAppHits=0, pcHits=29, showPcHits=759, likes=0, shares=0, comments=0,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Mon Jun 09 09:00:00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6-09,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56080, editor=老年医学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4, createdBy=26299633814, createdName=宋安和, createdTime=Sun Jun 08 06:27:50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Mon Jun 09 09:35:02 CST 2025,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mcglinchey-et-al-2025-ilive-volunteer-study-volunteer-and-healthcare-professional-perceptions-of-newly-developed.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qaList=[{id=544515, articleId=53548813e17e,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本研究有哪些局限性?, answer=本研究为定性研究,样本量小,结果不具普遍代表性;虽然涵盖五国,但无法全面反映欧洲各地文化差异;跨语言翻译可能导致部分文化语境的理解偏差。,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49405494022, updatedAt=1749405494022}, {id=544512, articleId=53548813e17e,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志愿者如何弥补患者的情感空缺?, answer=志愿者通过陪伴、交谈、倾听等方式,在高度医疗化环境中重建“生活气息”,尤其在患者缺乏亲属探视时,弥补了情感空缺。,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49405494022, updatedAt=1749405494022}])
mcglinchey-et-al-2025-ilive-volunteer-study-volunteer-and-healthcare-professional-perceptions-of-newly-developed.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401, encodeId=4d1a22684016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329230980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临终关怀#</a> <a href='/topic/show?id=8ebb249428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人文关怀#</a> <a href='/topic/show?id=cc80685e8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现象学#</a> <a href='/topic/show?id=513e520048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志愿服务#</a> <a href='/topic/show?id=d11612e6216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多国比较#</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098, encryptionId=33292309808, topicName=临终关怀), TopicDto(id=24942, encryptionId=8ebb2494283, topicName=人文关怀), TopicDto(id=127621, encryptionId=d11612e62167, topicName=多国比较), TopicDto(id=52004, encryptionId=513e520048d, topicName=志愿服务), TopicDto(id=68578, encryptionId=cc80685e8ce, topicName=现象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08 15:00:41 CST 2025, time=2025-06-0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怎样让临终患者有尊严地接受疗护?上海有了新规定!

日前,上海市卫健委官网根据《关于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国卫医发〔2017〕7号)、《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国卫办医发〔2017〕5号),结合上海市实际

【临床工具】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动机量表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临终关怀志愿者在向终末期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情绪、服务性支持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在中国临终关怀事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的背景下,这一领域的志愿者无论是规模还是受到的关注均要比其他领域小。

公共卫生姑息治疗干预措施对卫生系统结局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公共卫生姑息治疗对卫生系统结局的影响,发现目前证据有限,但初步表明其可能减少急诊入院和住院天数。未来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行医60年,他的最后心愿是……

每周都有一天,在四川省简阳市下属的乡村道路上,能够看到一位身穿白大衣的老人,五年多来,身边陪同他的人不停的在换,但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他都雷打不动的会出现在简阳市需要帮助的农村晚期癌症患者家中。这位老人叫周克明,今年已经82岁了,从76岁那年起,除了临床工作外,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帮助简阳市农村的贫困晚期肿瘤患者能够安详、有尊严的度过人生最后一程,并因此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从不满20岁就成为一

被忽视的 “临终关怀”:生命尽头 你想怎样度过?

死亡”,是中国文化中最忌讳的一个词。随之而来的,关于生命尽头的一系列话题,在大众中成了不能言明的存在。对于“临终关怀”,人们自然很是陌生。临终关怀,最早源于 1967 年英国护士桑德斯建立的圣克里斯多费临终关怀医院。之后的一些年 , 美国、香港等地区相继提出这一概念,并开展了相关服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并在第二年建立“临终关怀病房 ”。中国大陆地区

首项临终关怀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关注无效或过度免疫治疗

在细胞毒性化疗时代,终末期接受积极住院抗肿瘤治疗,与更差的死亡质量相关。然而,在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IO)时代,人们对于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对终末期(end of life ,EOL)治疗的影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终关怀治疗的疗效。

Semin Arthritis Rheu:风湿病的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

大多数患者被疼痛(81.4%)、厌食症(80.1%)和呼吸困难(77%)折磨。

Neurology:颅内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死亡原因及临终关怀的回顾性观察

临床肿瘤进展是我们患者群体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大多数患者死于家中的临终关怀或住院临终关怀机构。大多数患者被安排在临终关怀或非临终关怀基础上的舒适措施,并没有在生命末期复苏。

【协和医学杂志】死于癌症是最好的死亡方式吗?

本文结合笔者的个人经历,深入探讨什么是最好的死亡方式,并寻求提高临终关怀质量的有效途径,希望借此启发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共同为改善生命的最后阶段、提升其尊严与价值作出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