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科学筛查和主动预防降低肝癌风险?
2025-07-23 肝癌在线 肝癌在线 发表于上海
根据2025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肝癌在线”对肝癌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梳理,解答如何通过科学筛查和主动预防降低肝癌风险。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解毒、合成、储存等关键功能。然而,肝癌作为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往往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导致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根据2025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肝癌在线”对肝癌的高危人群、筛查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梳理,解答如何通过科学筛查和主动预防降低肝癌风险。
一 识别高危人群:七类人需警惕
肝癌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七类人群属于肝癌高危对象,需重点关注: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诱因。我国约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病毒持续复制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引发肝硬化甚至癌变。
肝癌家族史人群:遗传易感性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若直系亲属中有肝癌患者,需提前关注肝脏健康。
肝硬化患者:无论病因是血吸虫病、酒精性肝病还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硬化均是肝癌的“癌前病变”。据统计,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发生率达3%-6%。
药物性肝损伤者: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中药等)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增加癌变风险。
遗传性代谢病患者:如血色病(铁代谢异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代谢紊乱会直接损害肝脏。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肝细胞,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和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随着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流行,NAFLD已成为肝癌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
特别提醒: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人群,若符合上述任一条件,即属于肝癌高危人群,需定期筛查。
二 科学筛查:AFP联合B超,每半年一次
肝癌早期筛查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指南推荐高危人群采用“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B超”的联合筛查方案,每6个月进行一次。
甲胎蛋白(AFP):作为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AFP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癌变。但需注意,部分早期肝癌患者AFP可能正常,因此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肝脏B超:可发现直径1厘米以上的肝内占位性病变,评估肝脏形态、血流及是否有肝硬化迹象。B超操作简便、无创,适合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筛查意义: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而晚期肝癌的生存率不足20%。通过定期筛查,可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显著改善预后。
三 主动预防:五招降低肝癌风险
肝癌的预防需从生活方式和疾病管理两方面入手,故提出以下建议:
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手段,新生儿和未感染者应全程接种。
控制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抗病毒治疗,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纤维化进程。
戒酒或限酒:酒精是明确的致癌物,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建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避免肥胖;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如发霉的花生、玉米),其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是强致癌物。
管理代谢疾病:控制血糖、血脂和体重,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遗传性代谢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干预。
肝脏健康关乎生命质量。通过识别高危因素、坚持定期筛查、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主动呵护肝脏,为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肝癌#
9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