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临床特征与发病机制
23小时前 田医生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此次研究提供了关于IMNM详尽的信息,从病因学到临床表现再到治疗选择,为理解和处理这一复杂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一种以肌肉纤维坏死为特点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亚型包括抗信号识别颗粒(anti-SRP)抗体阳性和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anti-HMGCR)抗体阳性两种。国外学者探讨了IMNM的临床特征、病理机制以及相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研究指出anti-SRP阳性的IMNM在1990年首次被详细描述,这类患者表现出相对一致的临床表型,在炎症性肌病(IIMs)中的比例约为4%。2002年,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该病的病理学特征,即存在坏死的肌肉纤维但少见单核炎症细胞浸润。随后,基于病理标准,“IMNM”作为一个独立实体被确立,并于2010年发现了针对约200-kDa和100-kDa蛋白的新自身抗体,这些抗体的目标后来被确认为HMGCR。值得注意的是,63%的anti-HMGCR阳性的IMNM患者曾暴露于他汀类药物下,这表明他汀可能触发该疾病。
anti-HMGCR阳性的IMNM,它的流行率占IIMs的6%-10%,更常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中,但在儿童中也有报道。对于携带MHC II类等位基因DRB1*11:01的成人来说,存在强烈的免疫遗传倾向;而在婴儿中,这种风险与DRB1*07:01相关联。此外,不同地区的他汀暴露率差异较大,亚洲较低,欧洲适中,美国较高。
IMNM的病理学特征,如分散于整个肌肉活检中的个别坏死肌纤维、不同阶段的坏死、吞噬作用及再生现象、以巨噬细胞为主的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其他类型的肌病。
治疗方面包括使用皮质类固醇实现无复发缓解,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anti-HMGCR IMNM的有效性,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statin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肌病中的应用。此外,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抑制剂也被用于治疗他汀相关的IMNM。
研究强调了anti-SRP和anti-HMGCR自身抗体在IMNM诊断和分类中的重要性。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统计分析,可以将IIMs细分为四个类别:皮肌炎、抗合成酶综合征、包涵体肌炎(IBM)和IMNM。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IMNM的理解,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总之,此次研究提供了关于IMNM详尽的信息,从病因学到临床表现再到治疗选择,为理解和处理这一复杂疾病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鼓励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Yves, Allenbach,Olivier, Benveniste,Werner, Stenzel et al. 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clinical features and pathogenesis.[J] .Nat Rev Rheumatol, 2020, 16: 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感谢分享
3 举报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6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