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炎症性肠病(IBD)诊疗领域,欧洲以其深厚的研究积淀和成熟的临床实践,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生物制剂等先进疗法的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洞悉欧洲专家在高效新药涌现的时代下,对5-氨基水杨酸(5-ASA)这类经典药物的定位思考,以及基础疗法与先进疗法如何协同优化疗效的前沿策略,我们特邀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权威专家、德国库巴赫(Kuehbacher)教授,围绕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启动时机与停药考量,深度分享了其宝贵的临床经验与前沿治疗策略。
一、 认清本质:UC是一种全身性进展性疾病
IBD的本质是一种进展性、累及全身的系统性炎症疾病,其影响远超肠道本身,其中,UC患者占比较高1。高达30%的UC患者会伴随关节炎、皮肤病变或葡萄膜炎等肠外表现2,UC患者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也比普通人群高出2-3倍3。忽视炎症的全身性,可能导致累积性损伤,显著增加结肠切除风险、住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早期识别并干预系统性炎症至关重要。
二、 治疗目标:追求深度愈合,超越症状控制
UC的进展性本质决定了治疗不能仅满足于表面症状控制,应追求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愈合:黏膜愈合是UC的长期治疗目标,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直接相关4;组织学愈合尤为关键,标志着更彻底的微观炎症消退,是提示更佳预后的指标5;而深度缓解/疾病清除作为理想的治疗终点,需涵盖临床缓解、内镜下愈合和组织学愈合三个维度,以实现最大化的疾病控制。
三、 治疗启动:抢占狭窄的“机会窗”
明确了追求深度愈合的治疗目标后,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何时开始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这一目标? 答案在于识别并抓住疾病早期的“机会窗”。 UC起病初期炎症活跃,是治疗反应最佳的关键窗口期,若疾病进展导致并发症(如肠道狭窄),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需要外科干预。因此,把握早期窗口、及时启动分层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对于轻-中度活动性UC患者来说,5-ASA(美沙拉秦)是全球各大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6,7。在真实世界中,5-ASA也是主流的治疗方案,丹麦全国登记研究显示,91%-100%的UC患者起始治疗首选5-ASA类药物8(图1)。美沙拉秦上市时间较长,其疗效与安全性已经经过了大量临床实践的充分验证9,10,在预防结直肠癌方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11,作为维持缓解期的优选药物,也只需将其日剂量从诱导期的4-4.5g降至维持期的1.5-2g即可。一项重要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即使是广泛性结肠炎患者,使用美沙拉秦(3g/天)也能达到21.8%的疾病清除率(即深度缓解)12(图2)。
图1 欧洲UC患者起始药物治疗的5年累积使用率
图2 美沙拉秦可促进轻-中度UC患者的病情清除
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应采用“加速升级治疗”方案:激素与生物制剂可平行选择,在5-ASA治疗失败后可早期使用生物制剂13,14。生物制剂诱导初期通常联合使用美沙拉秦,利用美沙拉秦起效迅速的特性在生物制剂尚未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发挥充分疗效的数周至数月内,快速遏制炎症、及时改善临床症状、阻断疾病进展、改善长期预后,弥补生物制剂的起效延迟的问题。
四、 停药考量:谨慎评估与严密随访
通过早期积极的分层治疗策略, 许多UC患者能够成功诱导缓解并维持疾病控制。然而,在长期维持缓解后, 患者可能产生“是否可以停药”的疑问。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停药需极其慎重,通常不建议停止治疗。研究显示,停药后1年内,15%-60%的患者会复发15,且不同药物停药风险各异:抗TNF制剂等药物停药后可能因免疫原性导致再治疗失效;5-ASA安全性好,重启治疗通常有效,停药相对可行但仍需个体化评估。
若患者坚持停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获得客观的疾病缓解;②评估疾病活动程度,无高风险因素16;③患者有强烈停药意愿且充分理解并接受复发风险。停药决策需基于全面深度评估及医患共同决策,停药后必须严密随访(如每3个月),症状复发立即重启治疗。
五、案例分享: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治疗
上述关于治疗启动时机、药物选择以及停药风险的原则,最终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患者管理中。下面这个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如何基于疾病特征、患者个体因素以及药物特性综合权衡,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位59岁男性患者,肥胖且存在吸烟史及缺血性贫血,2000年诊断为UC,病情活动显著,每日血便约10次,并伴有IBD相关性关节炎,且因关节炎无法站立,丧失工作能力,急需恢复工作。患者正在服用泼尼松龙25mg/日及美沙拉秦3g/日,存在激素依赖,既往对生物制剂治疗均出现继发性失效。鉴于此,经与患者充分沟通治疗风险后,选择了起效相对较快的JAK抑制剂进行治疗。具体方案为:诱导期联合使用JAK抑制剂(30mg/日)及高剂量美沙拉秦局部治疗(4.5g/日),治疗半年后维持治疗采用JAK抑制剂(15mg/日)、美沙拉秦(3g/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均获得显著改善,并成功恢复了日常工作能力。(图3)
图3 患者治疗前后内镜检查情况对比
上述案例提示,IBD的个体化治疗需基于多维度因素综合决策。在药物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评估疾病相关特征,包括活动度、病变范围、严重程度、肠外表现(类型与严重度)及既往治疗反应模式;同时需考量患者特异性因素,如年龄、合并症、生育计划、职业需求与生活诉求、个人治疗偏好等;最后还需权衡药物特性以及经济负担与可及性。唯有系统整合这些关键维度,才能为患者制定精准且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六、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的管理核心在于精准把握治疗时机与强度,并在医患合作下实现长期获益。5-ASA作为经典基石药物不可或缺:在轻中度活动期,5-ASA是一线首选且局部应用可显著增效,避免过度治疗;在中重度活动期,5-ASA起效迅速的特性使之成为生物制剂或JAK抑制剂诱导初期关键的“桥梁”药物,快速控制炎症、弥补高级疗法起效延迟;在维持期,基于其明确的结直肠癌预防循证证据及长期安全性,5-ASA可作为维持治疗的优选主力。因此,在疾病管理的不同阶段,恰当使用5-ASA是实现有效疾病管理、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保障患者长期获益的核心策略。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阅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