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不仅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还给医疗资源带来沉重负担。随着对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早筛、早诊手段持续更新,亚甲蓝肠溶缓释片等创新辅助检查手段,正在驱动内镜筛查优化,有望开启结直肠癌防治新篇章。
基于此,梅斯医学特邀亚甲蓝肠溶缓释片中国III期研究主中心操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主任医师程芮教授,就结直肠癌预防、筛查及早期诊断等前沿进展与实践经验展开论述。
循证为基 | 亚甲蓝肠溶缓释片显著提升结肠镜检查非息肉样病变检出率
Q1:在DDW 2025,您及团队同事提交的研究成果“口服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在结肠镜检查中的有效性”,显示口服亚甲蓝肠溶缓释片能提高非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该研究成果及诊疗意义。
点击视频观看采访详细内容
程芮教授:在DDW 2025会议上,我们团队提交了一项关于口服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在结肠镜检查中应用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其在非息肉样结直肠病变筛查中的有效性。作为亚甲蓝肠溶缓释片(MB-MMX)在国内开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1。本研究基于欧洲已完成的III期临床研究(CB17-01/06),旨在进一步确证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在中国人群中用于结直肠肿瘤结肠镜筛查或监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研究于2022年1月至9月,由我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澍田院长带领的消化分中心牵头,全国19家知名医院共同开展,共纳入1802例受试者。在各分中心优选优秀内镜医师积极参与、协同配合下,研究得以高效、规范开展,为数据的可靠性和结果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该研究以非息肉样病变检出率为主要终点,结果显示,MB-MMX组非息肉样病变检出率(51.0% vs. 41.2%,P<0.0001)及非息肉样腺瘤检出率(39.1% vs.31.2%,P=0.000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值得一提的是,MB-MMX还可显著提高微小病变(<10mm的非息肉样结直肠病变)检出率(47.6% vs. 39.8%,P= 0.0003),且MB-MMX组人均非息肉样结直肠病变检出数目亦显著高于对照组(0.9 vs 0.7,P=0.0022)。研究结果表明,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可有效提高非息肉样结直肠病变及腺瘤检出率,有助于降低漏诊带来的结直肠癌发生及死亡风险,安全可耐受,对结直肠癌早筛、早诊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创新驱动 | 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助力结肠镜检查效能提升
Q2:请问该研究发现对于早期肠道疾病诊断具有哪些关键意义?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能带来哪些革新性突破?
点击视频观看采访详细内容
程芮教授:在国内外肠镜检查中,腺瘤漏诊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据既往文献统计表明,腺瘤漏诊率约为26%,尤其是扁平、凹陷或较小病变更易漏诊。“如何更好的发现”为早癌筛查诊断基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要发现异常病变。需凭借医生个人操作经验,时刻保持对早癌发现的高度警觉性,并借助增强镜下可视化的手段来发现隐匿性病变。而亚甲蓝肠溶缓释片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用更便捷的方式解决了肠镜检查中扁平病变隐匿的“老大难”问题,通过生物学靶向染色,解决了非息肉样病变“看不见、辨不清”的临床难点。
其次,需鉴别病变性质。借助色素内镜和电子染色内镜以及放大内镜等特殊内镜诊断方式进行性质诊断和组织类型判断。从机制上来看,亚甲蓝肠溶缓释片采用pH依赖的MMX控释技术,确保染色剂从回盲部开始精准释放。染料均匀覆盖黏膜皱襞后,可选择性沉积于病变区域的异常腺管开口,通过颜色对比增强细微结构差异。对于平坦型腺瘤的“不规则边界”和“紊乱的毛细血管网”可呈现深蓝色,与周围正常黏膜的浅染形成鲜明对比2。这种“主动示踪”的机制,使非息肉样病变检出率从传统高清白光肠镜41.2%提升至51.0%3,对10mm甚至是5mm以下的微小病变灵敏度更高4。传统染色内镜依赖医生术中喷洒染料,操作耗时长且效果受技术水平影响。而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口服染色技术将流程简化为“服药+白光内镜”,患者在肠道准备时服用亚甲蓝肠溶缓释片,作为一种增强剂染料,增加结直肠病变和健康粘膜之间的对比度,相比传统术中喷洒染色,不增加操作时间,安全性也经过严格验证。
最后,为评估治疗阶段,涉及病变范围与浸润程度诊断等。结直肠癌筛查流程各阶段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早癌筛查诊断的完整体系。其中,亚甲蓝肠溶缓释片显著提升了病变检出/鉴别能力,为提高检出率提供了便捷、有效的临床新方案。
Q3:亚甲蓝肠溶缓释片能够提升非息肉样腺瘤的检出率,这一成果将如何影响我们对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思路和策略?请详细阐述这类非息肉样腺瘤的临床特征,以及口服亚甲蓝制剂精准作用于这类病变以提升检出率的机制。
点击视频观看采访详细内容
程芮教授: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对早癌筛查策略的影响,可谓更早、更准、更普适。首先,在诊断思路上实现革新,从既往单纯依赖医生经验在肠镜检查中艰难寻找扁平病变,现在通过口服染色技术,让病变在肠镜下“自动显影”,增强非息肉样/较小病变粘膜可视化,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非息肉样腺瘤检出率可提升7.9%1。
其次,根据非息肉样腺瘤的临床特点,这类病变就像“草地里的变色蛇”——表面平坦或轻微凹陷,颜色与正常黏膜接近,但病理上多为高级别瘤变,甚至早癌。如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直径常超1cm却仅隆起1-2mm,极易漏诊。
最后,亚甲蓝肠溶缓释片的作用原理为,靶向回盲部开始释放亚甲蓝,凸显病变的“不规则边界”和“异常腺管开口”。就像给结肠黏膜铺了一层“显影地毯”,使原本肉眼难辨的微小凹陷、毛细血管紊乱“原形毕露”,有助于医生快速锁定目标,避免反复冲洗或喷洒耽误时间。
Q4: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展现的广泛适用性与临床用药潜力,将在实践中产生哪些影响?
点击视频观看采访详细内容
程芮教授:在III期临床试验中,MB-MMX组的非息肉样病变(NP-CRN)检出率及非息肉样腺瘤检出率(NP-AD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升9.8%和7.9%。MB-MMX组人均NP-CRN数量为0.9个,安慰剂组为0.7个。两组假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且MB-MMX与肠道准备药物一起口服时耐受性良好,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
在临床实践中,亚甲蓝肠溶缓释片的推广具有重要诊疗意义。首先,其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2% vs. 2.8%,P> 0.05)4,且无严重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这意味着其适用人群可以拓展至老年患者(>75岁)和轻度肾功能不全者(eGFR≥30mL/min),以及炎症性肠病缓解期患者,为更多样患者群体早癌筛查提供了新的安全选择。
其次,有助于提升诊疗效率。传统染色内镜操作复杂,需术中喷洒,而口服染色制剂在肠道准备步骤中服用,确保在进行肠镜检查时已完成结直肠染色,在增加结直肠病变检出率的同时,潜在地简化结肠镜检查程序,降低技术门槛,使结肠镜检查更高效,筛查效率更高。
精准协同 | 良好肠道准备筑牢早癌筛查临床根基
Q5:基于III期研究验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亚甲蓝肠溶缓释片的临床用药方案优化(如肠道准备阶段给药时机)与内镜操作协同策略方面,您有哪些关键实践建议?
点击视频观看采访详细内容
程芮教授:充分的肠道清洁准备是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发挥临床价值的重要前提,建议加强患者宣教,将肠道准备提前,从检查前两三天开始要求患者低残留饮食,有便秘风险或且清肠不佳高风险的人群,根据指南建议加大清肠剂用量,同时肠道准备过程中需要多喝水(≥0.8 L),多走动(≥5000步),多揉腹(顺时针≥5分钟/小时)5;在服用亚甲蓝肠溶缓释片时用2杯水送服药片,有助于药片充分崩解。
非息肉样/较小病变粘膜经亚甲蓝染色,可呈现散在的淡蓝色斑点,病变区域则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染色增强区,勾勒病变边界,增强对比,有助于凸显病变与周围正常黏膜的差异,较为理想的染色效果可有效帮助内镜下对病变部位的识别与定位,从而提高病变检出率,为结直肠癌的早筛早诊提供有力支持。
小结
结直肠癌早筛、早诊、早治对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程芮教授分享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有力证实了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在结直肠非息肉样病变筛查方面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非息肉样病变检出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优化筛查策略提供新的技术路径,为结直肠癌筛查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服药-染色-检查”的标准化流程有助于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筛查开展,对落实《健康中国 2030》癌症防治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程芮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副主任医师 博士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中国罕见病联盟消化病学分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 青年委员
北京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道出血学组 委员
主持及参与科技部十四五项目及消化协同中心特色项目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参与执笔消化疾病相关指南2部及专著6部
参考文献
1. Cheng R, et al. Poster presented at: Digestive Disease Week (DDW) 2025
2.Zhao S, et al. Gastroenterology.2019;156(6):1661-1674. e11.
3.SUNG J J, et al. Gut, 2015, 64(1): 121-132.
4.ClinicalTrials.gov NCT05120370, "Phase III Trial of Oral Chromoendoscopy Agent"
5.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3, 40(6): 42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