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刘光慧等绘制人体器官衰老时间表,30岁血管领跑老化

7小时前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上海

研究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

衰老,作为一项涉及多器官、跨越多重生物学层级的机体系统性退行性演变,其深层的分子机制至今仍是生命科学领域悬而未决的核心命题。在人类漫长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于:各器官系统是否遵循统一的衰老节律?是否存在调控系统衰老的分子时空枢纽?这些关乎衰老本质的核心关切,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实证解答。

当前科学共识指出,蛋白质稳态(Proteostasis)的失衡是衰老进程中标志性的分子特征之一。人类基因组编码超两万种蛋白质,作为细胞结构的基石,其构成的动态网络精密调控着生理稳态,是一系列生命活动的核心执行者。因此,系统绘制跨越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动态全景图谱,深入解析器官及系统尺度下蛋白质网络的重编程规律,对于精准识别衰老的核心驱动因素并确立干预靶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家印教授合作团队在Cell发表题为“Comprehensive Human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a 50-Year Lifespan Reveal Aging Trajectories and Signatures”的论文。研究首次融合超高灵敏度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系统构建了横跨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涵盖七大生理系统、13种关键组织,从蛋白视角呈现了机体增龄性演变的全景式动态景观。这部“人体衰老蛋白质分子编年史”揭示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的核心特征之一,其本质在于mRNA-蛋白质解偶联与病理性淀粉样沉积的协同作用导致蛋白质稳态网络的系统性崩解。此外,研究首次确立血管系统为衰老进程的“先锋组织”,其在生命早期即显著偏离稳态轨迹。衰老的血管系统通过特异性分泌GAS6等促衰蛋白(senoprotein),激活跨器官级联信号网络,发挥“衰老枢纽”(senohub)的核心调控功能,驱动并放大全身多器官的系统性衰老进程。 

蛋白质稳态调控网络作为维系细胞功能的核心精密调控轴,统筹蛋白质合成、折叠、修饰、转运与降解等关键生命过程。该研究首次在人类多组织层面确证,衰老伴随系统性蛋白质稳态失衡,其核心表征为:中心法则信息流断裂—表现为mRNA与蛋白质丰度相关性随增龄显著解偶联,导致遗传信息向功能性蛋白的精准转化普遍受阻;蛋白质量控制系统级联衰减—核糖体蛋白、分子伴侣及蛋白酶体亚基呈现跨组织普遍性下调,提示合成、折叠与降解通路的协同失能;以及病理性蛋白广泛沉积—淀粉样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在衰老组织中异常累积并交互作用,形成促炎性的“淀粉样-免疫球蛋白-补体”网络,构成炎症性衰老(inflammaging)的分子基石。尤为显著的是,血清淀粉样蛋白P (SAP)被鉴定为最具跨组织保守性的“泛组织年龄上调蛋白”(UUPA),在绝大多数衰老组织中一致性显著升高;其体外功能研究证实可损害年轻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诱导衰老表型及促炎因子表达,提示其作为驱动早期衰老的功能获得性信号分子的核心作用。 

人主动脉中GAS6随衰老表达增加,年轻个体(左),年老个体(右)

基于前沿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覆盖13种人类组织的特异性“蛋白质组衰老时钟”,首次从蛋白质时空维度,系统解析了器官衰老的显著异质性及其动态架构。深度分析揭示:30岁左右为衰老轨迹的初始分水岭—肾上腺组织率先呈现衰老特征,提示内分泌稳态失衡或为早期驱动力;同期主动脉亦出现稳态偏移,进一步印证了它作为“衰老哨兵”的先锋定位。45-55岁被确认为衰老进程的里程碑式转折点,绝大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在此阶段经历“分子级联风暴”,差异表达蛋白呈爆发性激增,标志其成为多器官系统性衰老的关键生物学转变窗口。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脉蛋白质组在此过程中的重塑最为剧烈,其分泌组与循环血浆蛋白质组动态谱呈现强共演变特征,提示衰老相关分泌因子(senokine)可能是介导衰老信号系统性传播的枢纽机制。 

为验证“血管衰老中枢”假说,团队锁定关键衰老相关分泌因子展开功能解析。代表性范例GAS6在衰老主动脉组织及循环系统中呈现跨尺度显著富集;体外功能研究证实,GAS6可直接驱动人类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衰老表型;动物模型进一步揭示,外源系统性给予GAS6显著加速中年小鼠运动功能衰退及多器官衰老进程。类似地,GPNMB、COMP、HTRA1、IGFBP7等衰老相关分泌因子亦被证实可直接诱导血管细胞衰老,其中外源注射GPNMB,模拟衰老血液GPNMB的累积,可重现系统性加速衰老表型。这些多维度、跨物种的因果性证据在机制层面确证了“衰老扩散”理论的核心原则—即局部衰老组织通过特异性分泌因子,驱动远端器官衰老级联,从而将衰老研究的范式从聚焦传统的“细胞内分子机制”拓展“器官间通讯网络”的系统维度。

综上,该研究整合蛋白质组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与多维度功能验证,首次提出蛋白质稳态失衡-血管衰老枢纽模型,为系统性衰老机制提供新范式。下一步,团队将依托生命周期蛋白衰老图谱,深挖关键驱动因子,推进无创衰老标志物检测与器官时钟临床应用,以精准重塑蛋白稳态网络,延长健康寿命,构建下一代衰老干预的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维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曲静研究员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家印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abstract/S0092-8674(25)00749-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4960, encodeId=df3d22e496043, content=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0321, encryptionId=4c239032154, topicName=衰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l 26 23:13:24 CST 2025, time=16小时前, status=0, ipAttribution=上海)]
    16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Nature Aging:逆转时光的魔术?解密RNA疗法如何改写衰老剧本

衰老是生命不可避免的过程,而RNA疗法作为新兴技术,正试图从根源重写衰老脚本。其通过靶向衰老的十二个关键特征,利用六大核心技术,在多种增龄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巨大潜力。

别再盲目“补铁”!补充剂“铁过量”或加速衰老,科学补铁与饮食抗老该怎么做?

这项横断面研究首次大规模证实了“从补充剂中摄入过量铁”如何通过炎症和氧化应激通路,加速生物学衰老进程,同时也揭示了抗炎/抗氧化饮食可能对抗这种危害的希望。

研究发现:当你开始这样睡觉,说明是真的老了

老年人早睡早起且难回笼觉,因年龄增长致生物钟相位提前,眼睛对光线感知力下降、视交叉上核功能减退,且睡眠结构改变,深度睡眠减少、睡眠碎片化。

研究发现:高温爆炒这些蔬菜,会使反式脂肪酸暴增,加快衰老

本研究聚焦了富含硫化合物的蔬菜在高温烹饪时对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生成的影响。

Nature Aging:基于脑部 MRI 的全新衰老速度指标,可预测多维度健康风险

本研究通过单次脑MRI影像数据,建立了一种具备生理学纵向衰老标志的、全身衰老步调预测指标DunedinPACNI。

Nutr J:辣椒竟能天然抗衰老?吃辣(每周3-5次)能延缓全身衰老尤其是代谢和肾脏衰老速度

每周吃辣3-5天的人群,其代谢系统和肾脏的生物年龄分别降低了0.76岁和1.89岁。这意味着,常吃辣不仅让味蕾得到满足,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延缓衰老进程。

专访刘幼硕教授:从细胞代谢到临床应用,全面解析NAD + 与衰老的 “不解之缘” | OCC 2025

在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在上,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刘幼硕教授为我们深入剖析NAD+与衰老的内在联系,层层揭开NAD+神秘面纱 。

Cell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团队建立灵长类细胞抗衰技术,逆转心血管衰老时钟

研究团队深入解析衰老调控机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对长寿基因通路进行重编程,成功构建了具有抗衰老、抗应激、抗恶性转化三重抗性的工程化人类抗衰型间充质祖细胞(SRC)。

Gynecol Endocrinol:血清Klotho水平与绝经后女性全因死亡率的关联 —— 基于NHANES 2007-2016年人群前瞻性队列分析

本研究首次通过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大样本人群数据,发现血清Klotho蛋白水平与绝经后女性全因死亡率呈现显著的L型非线性关联。

研究发现:喜欢吃肉,是真的会加快衰老,甚至折寿!

该研究揭示了高蛋白饮食如何加速衰老,尤其是在DNA修复功能受损的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