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zheimer’s & Dementia:从肠道菌群到血脑屏障,急性炎症如何重塑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免疫景观?

2025-06-08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急性结肠炎在5xFAD小鼠中引发肠道菌群失调和系统性炎症,导致单核细胞脑浸润增加,同时减少脑内β-淀粉样蛋白沉积并增加其血液流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阿尔茨海默病(AD)与系统性炎症、肠道异常及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肠道-脑轴的作用备受关注。AD患者不仅表现出神经退行性病变和认知障碍,还常伴随胃肠道并发症,如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和肠道通透性增加。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微生物及其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系统性炎症,进而影响大脑功能。此前的研究发现,AD患者粪便和脑脊液中炎症标志物钙卫蛋白水平升高,且与β-淀粉样蛋白负担呈正相关。此外,多项研究报道AD患者血液中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等)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进一步支持了肠道炎症与AD病理之间的潜在联系。然而,肠道炎症如何直接影响AD神经病理学仍不清楚。

为了探究肠道炎症对AD病理的影响,本研究使用5xFAD转基因小鼠模型,通过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实验性结肠炎。5xFAD小鼠在8周龄时即可表现出快速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因此适合用于研究早期AD病理。实验中,7周龄的雌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DSS处理组,后者接受3% DSS饮用水连续7天以诱导急性结肠炎。随后,研究人员收集了小鼠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以分析肠道菌群变化,同时通过ELISA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系统性炎症标志物、神经炎症反应以及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情况。此外,还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脑内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通过组织成像和Western blotting评估了内皮激活和血脑屏障功能。

研究结果显示,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显著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尤其是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增加,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降低。这种菌群失调伴随着系统性炎症的加剧,表现为血清内毒素水平和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的显著升高。此外,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比例减少,进一步证实了系统性免疫反应的激活。在脑组织中,急性结肠炎导致了内皮细胞激活,表现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上调,同时血脑屏障紧密连接蛋白(如ZO3、occludin)的转录水平降低,提示血脑屏障功能可能受损。

图1:急性结肠炎在5xFAD小鼠中导致结肠隐窝损伤并促进菌群失调

神经炎症方面,虽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总体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状态明显增强,表现为CD11b表达上调以及稳态标志物P2RY12的表达下降。此外,海马区IL-2和IL-6水平显著升高,表明急性结肠炎引发了局部神经炎症反应。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存在神经炎症,脑内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却显著减少。免疫荧光和ELISA分析显示,皮质和海马区的可溶性与不可溶性Aβ42和Aβ40水平均显著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减少可能与单核细胞脑浸润增加以及β-淀粉样蛋白从脑内向血液的流出增强有关。流式细胞术证实,DSS处理组小鼠脑内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同时血清中Aβ42和Aβ40水平升高,表明β-淀粉样蛋白可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

本研究揭示了急性结肠炎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和引发系统性炎症,进而影响AD病理的新机制。肠道炎症不仅导致单核细胞脑浸润增加,还可能通过增强β-淀粉样蛋白的血液清除减少其脑内沉积。这些发现强调了肠道-脑轴在AD发病中的重要性,并为探索肠道菌群调节和免疫干预作为AD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单核细胞在β-淀粉样蛋白清除中的作用,以及肠道炎症在不同年龄和疾病阶段对AD病理的差异性影响。

原始出处:

Navalpur Shanmugam NK, Zamudio F, Vijaya Kumar DK, et al. Acute experimental colitis in 5xFAD Alzheimer’s disease mice leads to enhanced monocyte infiltration into the brain accompanied by reduced β-amyloid deposition. Alzheimer’s Dement. 2025;21:e7029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424, encodeId=bee222684249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5d3e87627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炎#</a> <a href='/topic/show?id=95b2191933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β-淀粉样蛋白#</a> <a href='/topic/show?id=af1a8169e6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肠道炎症#</a> <a href='/topic/show?id=71b2e4364f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炎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9193, encryptionId=95b21919339, topicName=β-淀粉样蛋白), TopicDto(id=74364, encryptionId=71b2e4364f5, topicName=神经炎症), TopicDto(id=78762, encryptionId=f5d3e876276, topicName=结肠炎), TopicDto(id=81697, encryptionId=af1a8169e60, topicName=肠道炎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Jun 08 15:23:56 CST 2025, time=2025-06-0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Cell子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文/朱书等合作揭示加重结肠炎的致病新机理

该研究发现肠球菌来源的酪胺劫持肠干细胞中的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加重结肠炎。

PNAS:小分子抑制剂VS基因敲除?林合宁组揭示Sirt2抑制剂改善结肠炎的独特优势

该项研究表明Sirt2小分子抑制剂仍然是IBD治疗的一种潜在策略。

ESMO Open: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结肠炎的1年随访研究

ICI诱导的结肠炎的长期管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挑战。ICI诱发的结肠炎可能是一种独特的疾病,其发病机制难以确定,自然史也不确定。IBD样结肠炎患者可能需要早期和更积极的治疗。

Adv Sci:浙江大学余路阳等团队合作发现人羊膜上皮干细胞促进实验性结肠炎的结肠恢复

该研究中,证明了将它们封装在水凝胶中并通过肛门注射给药可增强由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在恢复期结肠粘膜屏障修复。

Nature Biotechnology:借菌造药:噬菌体巧用大肠杆菌打造活体药物车间

《Nature Biotechnology》研究将 T4 噬菌体改造成肠道 “微型制药厂”,能释放治疗蛋白,在结肠炎和肥胖小鼠模型中显效,突破口服生物制剂困境,开启肠道微生物新治疗范式。

APS:安石榴苷阻止PGAM5与NEK7“牵手”,或能抑制结肠炎

先天免疫中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被激活,迅速应对病原体入侵和组织损伤。NLRP3炎症小体作为一种典型的PRR,能够被感染或细

陆军军医大学最新《自然·通讯》:靶向递送Fc融合PD-L1,有效治疗急性和慢性结肠炎

PD-L1-Fc修饰的纳米颗粒可以为IBD的靶向治疗提供有效和安全的策略。

Adv Sci:温州医科大学吴建民/吴金雨发现circHIPK2在促进结肠炎和结直肠癌肠上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发现circHIPK2 (hsa_circRNA_104507)是一种真正的circRNA,在IBD和CRC中均持续上调,表明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Adv Sci:武汉大学赵秋等团队发现双氢青蒿素缓解结肠炎的作用机理

该研究发现DHA在恢复双肠屏障功能的同时显示出减轻肠道炎症的功效。

CMI:空军军医大学杨安钢、张瑞等团队发现METTL3小分子抑制剂治疗结肠炎

这项研究表明,m6A甲基转移酶METTL3在结肠炎的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示通过靶向METTL3减轻肠道炎症是治疗结肠炎的很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