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神经病理性疼痛『灼口综合征』:当前的药物治疗总结

19小时前 疼痛之声 疼痛之声 发表于上海

灼口综合征(BMS)是慢性神经病理性口面部疼痛障碍,全球患病率约 1.73%,与神经病变、激素、心理等因素相关,多模式抗抑郁药等药物可靶向其神经生物学机制治疗。

灼口综合征(BMS)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口面部疼痛障碍,其特征是口腔内持续性的灼烧感或感觉异常,且无可识别的器质性病因。全球患病率约为1.73%,在临床环境中可升至7.72%。

现有证据表明,中枢和外周神经病变以及激素水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均参与BMS的发病机制。情绪障碍、睡眠障碍和认知障碍常与BMS相关,这凸显了个性化和综合治疗的必要性。

虽然局部使用氯硝西泮和辣椒素在减轻症状方面显示出疗效,但近期的进展引入了更广泛的药物选择。这些药物包括多模式抗抑郁药(ADs),如沃替西汀 (VO)、三环类抗抑郁药 (TCA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以及抗癫痫药,它们都靶向BMS潜在的复杂神经生物学机制。

下表全面更新了当前和新兴的BMS药物治疗策略,重新审视了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以及在支持更有效、个性化治疗方法中的潜在作用。

缩写: 5-HT:5-羟色胺(血清素);ALA:α-硫辛酸;BMS:灼口综合征;DA:多巴胺;ECG:心电图;GABA:γ-氨基丁酸;GABA-A:GABA A型受体;H1:组胺H1受体;MT1/MT2:褪黑素受体亚型1和2;Nav1.7/Nav1.8/Nav1.9:电压门控钠通道亚型;NE:去甲肾上腺素;NF-κB:活化B细胞的核因子κ轻链增强子;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R间期:心电图PR传导间期;SARI:5-羟色胺拮抗和再摄取抑制剂;SERT:5-羟色胺转运体;SNRI: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P:P物质;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TCA:三环类抗抑郁药;TRPA1:瞬时受体电位锚定蛋白1;TRPV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1;α1:α-1肾上腺素能受体;α2-δ:电压门控钙通道的α-2-δ亚基。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587, encodeId=190f22e15875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2ae3e917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发病机制#</a> <a href='/topic/show?id=2e96669554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灼口综合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917, encryptionId=a2ae3e9175e, topicName=发病机制), TopicDto(id=66955, encryptionId=2e966695542, topicName=灼口综合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l 01 13:09:13 CST 2025, time=19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19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内囊预警综合征(ICWS)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少见的神经科急症,以反复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本文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强调预警意义,指出需精准干预防卒中。

最容易误诊的疼痛类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表现为超 6 个月疼痛且无器质性病变,常伴心理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及心理因素。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未来需深入研究机制与优化诊疗。

带您认识一种罕见病——硬皮病

本文将从硬皮病的定义、发病机制、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当前潜在的发病机制

通过对ALS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

女性型秃发治疗最新进展

女性型秃发(FPHL)虽不影响寿命,但影响容貌与社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性激素等有关,临床特点为头皮毛发稀疏。治疗以延缓进展、促毛发生长为目的,有一般治疗、药物、物理等多种疗法。

尴尬的“社交癌”:神经源性尿失禁(NUI)

神经源性尿失禁由神经病变引发,发病机制复杂,分多种类型。通过多方法诊断,采用药物、物理、手术等治疗及康复干预,未来聚焦精准诊疗与新疗法。

复杂的黄昏幻觉:大脑脚幻觉(Peduncular Hallucinosis, PH)

大脑脚幻觉是罕见神经系统症状,以复杂视幻觉为核心,病因多样,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环路等异常。其有独特临床表现,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以病因及对症为主,未来研究聚焦精准诊疗。

脑卒中与肩手综合征(SHS)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常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率高。其发病与多因素有关,分三期。西中医有多种疗法,联合疗法效果佳,综合康复需多措施,未来仍存挑战。

危重病人谵妄的治疗

谵妄症状多样,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发,诊断靠临床评估及辅助检查。治疗以非药物 ABCDEF 集束化策略为主,药物治疗需谨慎,未来应探索个体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