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的10类高血压患者临床应用及4个用药误区,你了解吗?

2025-02-27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陕西省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新型双机制降压药,有双机制降压、靶器官保护、适用人群广等优势,在 10 类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效果各异,使用时需注意换药、禁忌、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剂量调整等误区。

高血压治疗迎来新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类药)作为新型双机制降压药,不仅能强效降压,还兼具心肾保护作用。

核心优势

1、双机制降压

抑制脑啡肽酶:增强利钠肽作用→利尿、扩血管、抗交感。

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避免RAS系统激活,协同降压。→ 比传统沙坦类多降收缩压5-7 mmHg,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更优!

2、靶器官保护

逆转心脏重塑(降低左心室肥厚)、减少心衰患者心律失常风险。

改善代谢(降低血糖、尿酸)、稳定颈动脉斑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3、适用人群广

轻中度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心衰/肾病/代谢紊乱等患者均适用。

10类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应用

1.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

临床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200 mg较传统降压药物(如奥美沙坦20 mg)降压效果更强,可使平均坐位收缩压多降低2.33 mmHg、舒张压多降低1.24 mmHg。

建议:可作为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对降压效果要求较高的患者。

2. 重度高血压患者

临床应用:200 mg/天的用药方案,经过8周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均明显降低。

建议:可作为重度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方案,但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调整剂量或联合其他降压药物。

3. 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

临床应用:400 mg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首次给药后6小时、24小时的累积钠排泄量显著高于缬沙坦320 mg,利钠、利尿和降压作用更明显。

建议:对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优先选择沙库巴曲缬沙坦,并建议低盐饮食,以增强降压效果。

4. 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临床应用:诊室血压控制率为74.2%,24小时动态血压控制率为53%,日间和夜间血压控制率分别为68.2%和51.5%。

建议:可作为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替代治疗方案,尤其适用于已使用多种降压药物(包括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但血压仍未达标的患者。

5. 盐皮质激素受体抵抗型高血压患者

临床应用:第4、16周时收缩压降低值均明显优于缬沙坦组,第16周时收缩压控制率更高,血清钾和肌酐水平更平稳。

建议:可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但需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6. 高血压伴心衰患者

临床应用:可替代普利类和沙坦类降压药用于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显著降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减少心律失常和心血管事件。

建议: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尤其是射血分数降低的患者,可改善心脏重构和预后。

7. 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

临床应用:治疗12周和52周时,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使左心室体积显著下降,延缓心肌肥大和纤维化发展。

建议:优于传统缬沙坦,可作为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的首选药物,有助于逆转心脏重构。

8. 高血压伴终末期肾病患者

临床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降低清晨和夜间家庭收缩压,利钠肽水平下降,耐受性良好。

建议:适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但需谨慎评估剂量,建议从100~150mg/天开始,避免过高剂量。

9. 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患者

临床应用:对于合并糖尿病和心衰的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胰岛素治疗需求,同时降低尿酸水平。

建议:适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和心衰患者,可改善代谢指标,减少心血管事件。

10. 高血压合并卒中患者

临床应用:可有效降低夜间动态收缩压,最高可达16.14 mmHg,有助于稳定颈动脉斑块,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建议:适用于高血压合并卒中患者,尤其是夜间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有助于改善心脑血管预后。

误区1:看好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忽视换药

高血压患者如果从普利类降压药物转换成沙库巴曲缬沙坦,必须在停止普利类药物治疗至少36小时(相当于大多数普利类降压药物的2~3个消除半衰期)之后才能开始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以降低发生潜在的血管性水肿的风险,同时又不易导致心衰恶化或血压明显波动。

误区2: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没有禁忌

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并注意禁忌证。

切记以下人群禁用:

重 度 肾 功 能 损 害[eGFR<30 ml /(min·1.73 m2)]、肾动脉狭窄及中度肝功能损害者应慎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妊娠者禁用。

误区3:忽视不良反应

在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时,需要重视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临床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低血压、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

同时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和普利类降压药物治疗时,血浆缓激肽水平升高会增加血管水肿的风险。

当患者基线血压低,尤其是合并心衰时,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比例较高,当存在上述情况时不建议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

误区4:联合用药不会调整剂量

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呋塞米治疗高血压伴慢性心衰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用药方法: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呋塞米片初始剂量20 mg,必要时6~8小时后追加20~40 mg,每天1次。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起始剂量25~50 mg,每天2次,根据耐受情况每2~4周调整剂量,直到达到目标维持剂量50~100 mg,每天2次。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疗效。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869, encodeId=ecb92253869d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c171026511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高血压#</a> <a href='/topic/show?id=afc4644e0f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沙库巴曲缬沙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4470, encryptionId=afc4644e0f0, topicName=沙库巴曲缬沙坦), TopicDto(id=102651, encryptionId=1c1710265113, topicName=高血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Feb 27 17:28:55 CST 2025, time=2025-02-2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27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Hypertens Res:Esaxerenone与trichlormethiazide治疗高血压的非劣效性比较

不论基线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是ARB还是CCB,Esaxerenone与噻嗪氯噻吨在降低晨间家庭血压方面具有非劣效性。

Lancet:内窥镜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有望同时治愈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仅需20分钟

微创消融术有望作为全肾上腺切除术替代方案,治疗单侧分泌醛固酮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大病理类型之一),且在消融大部分醛固酮腺瘤的同时,还可能完全治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高血压。该研究结果发表于权威医

Lancet:这种微创消融法,有望实现高血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治愈

在左侧分泌醛固酮腺瘤(APA)的治疗中,内镜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EUS-RFA)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显示了其在实现生化和临床治愈方面的潜力。

全球13亿高血压患者新希望?新研究:降压潜在新选择,值得临床关注

该分析结果显示,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具有安全可耐受的特征,但需注意监测高钾血症发生风险。

HYPERTENSION:种族歧视对产后血压的影响

本研究揭示了种族主义在孕产妇健康中的潜在作用,并强调了解决种族健康不平等问题的必要性。

【盘点高血压指南】最新策略 为高血压治疗指明方向!

【盘点高血压指南】最新策略 为高血压治疗指明方向!

JAMA Netw Open:美国高血压疾病和心血管严重孕产妇发病率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关注血压变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适当措施降低风险。对于已确诊为 HDP 的孕妇,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管理,尤其是 HELLP 综合征和重度子痫前期患者。

《柳叶刀》:仅需20分钟微创消融,有望同时治愈高血压和原酮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常见继发性高血压病因,传统治疗方式存在局限。FABULAS 研究探索内窥镜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该微创疗法对单侧分泌醛固酮腺瘤安全有效,或成新治疗标准,更大规模试验正在开展。

Hypertension: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高钾血症风险的增加需要仔细监测。

Circ Res:江南大学马鑫团队研究表明内皮细胞TRPC1缺失诱导主动脉收缩过度和高血压!

该研究表明内皮细胞TRPC1缺失诱导主动脉收缩过度和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