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乳腺癌等致死并发症治疗新突破!从存活几周到几个月,ADC有望延长患者寿命

2025-06-09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脑膜癌病治疗手段有限,TUXEDO-3 研究显示,HER3-DXd 治疗实体瘤脑膜癌病患者,3 个月生存率 65%,部分中位 OS 达 10.5 个月,改善症状且耐受良好,为该病症提供新选择。

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软脑脊膜与蛛网膜下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脑膜癌病。数据显示,近10%的实体瘤患者患有脑膜癌病,多见于肺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脑膜癌病是晚期癌症患者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但治疗方式非常有限。既往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仅4~6周,对可用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位OS也不过2~6个月。

HER3-DXd(patritumab deruxtecan)是一种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HER3)受体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既往在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而HER3信号通路在癌细胞脑转移中起关键作用。

近日,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TUXEDO-3研究2期试验结果显示,HER3-DXd可使65%的脑膜癌病患者实现3个月生存,部分患者中位OS可达10.5个月。颅内临床获益率为50.0%,治疗期间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或维持平稳或改善,为这一临床难题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

图片

截图来源:Nature Medicine

2024年1月至7月期间,研究纳入可评估脑膜癌病患者20例,原发肿瘤类型中,60%为乳腺癌、30%为肺癌、5%为黑色素瘤、1%为卵巢癌。所有患者每3周静脉输注一次5.6 mg/kg的HER3-DXd。

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治疗3个月后,65%患者存活。生存曲线预估的3个月和6个月OS率分别为69.6%和58.9%。部分患者中位OS为10.5个月(95%CI:2.1~NA)。

整体缓解率为26.3%,其中颅内和颅外总缓解率分别为11.1%和30.8%。整体临床获益率为47.4%,其中颅内和颅外临床获益率分别为50%和38.5%。

治疗期间,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生活质量趋于稳定或有所改善,且未观察到新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安全性方面,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40.9%)、恶心(31.8%)、中性粒细胞减少(27.3%)等,整体耐受性良好。

这些结果初步证实了HER3-DXd在实体瘤脑膜癌病患者中的疗效,有望为这类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

[1] Preusser, M., Garde-Noguera, J., García-Mosquera, J.J. et al. Patritumab deruxtecan in leptomeningeal metastatic disease of solid tumors: the phase 2 TUXEDO-3 trial.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744-1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8566, encodeId=6d032268566f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5de551816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体偶联药物#</a> <a href='/topic/show?id=3347850649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膜癌病#</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5181, encryptionId=85de5518160, topicName=抗体偶联药物), TopicDto(id=85064, encryptionId=33478506493, topicName=脑膜癌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n 09 13:12:59 CST 2025, time=2025-06-0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DC连接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文介绍 ADC 连接子近年进展,强调其作用。详细讲多种新型连接子,包括原理等。小结指出新连接子可获更高肿瘤选择性,有望促进 ADC 发展。

Nature Medicine:抗癌战场迎来"智能导弹"!B7H3靶向药物改写晚期实体瘤治疗困局

《Nature Medicine》研究显示,YL201 作为 B7H3 靶向 ADC 药,对小细胞肺癌、鼻咽癌等晚期实体瘤疗效佳,安全性好,其独特技术平台有突破,III 期试验已启动。

引领未来:双抗ADC的前沿进展

本文介绍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BsADCs),阐述其设计要点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构建、连接子、有效载荷等,列举多种靶向不同抗原的 BsADC,分析其面临挑战及意义,提及相关参考文献。

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考量因素

本文介绍抗体偶联药物(ADC)构成及非临床安全性评估策略,通过案例阐述动物实验物种相关性、抗体靶标表达、药物和 / 或抗体生物活性、脱靶毒性机制、连接子化学等方面对 ADC 安全性影响,总结相关要点。

ADC的迭代史

本文回顾 ADC 过去十年发展,介绍其构成、各代 ADC 特点、不同形式、新靶标及释放系统、新型细胞毒药物等,探讨毒性、耐药机制,指出虽有局限但前景乐观,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点击化学:开启ADC的“黄金时代”

2022 年诺贝尔化学奖让点击化学受关注,它是高效精准分子合成技术,能赋能 ADC,具精准靶向等优势,介绍其在 ADC 合成中的应用、面临挑战及前景,已有超 20 款相关 ADC 进入临床。

详解ADC:从payload、linker到抗体偶联技术

抗体偶联药物(ADC)由三部分构成,本文介绍其有效载荷(如微管破坏药、DNA 损伤药)、连接子类型及生物偶联技术的研究进展,展现该领域突破与发展前景。

中国原研ADC药物YL201实现晚期实体瘤治疗重大突破!

中山大学团队开展的全球多中心 1 期 / 1b 期临床试验显示,国产原研药 YL201 治疗晚期实体瘤疗效显著,安全性可控,为相关肿瘤患者提供新选择。

ADC的耐药机制

ADC 在肿瘤治疗中有进展但晚期患者易耐药,耐药机制可按结构分类,包括抗原表达变化、摄取加工异常及有效载荷相关问题,优化治疗或可克服耐药,扩大疗效。

双抗ADC药物:抗癌治疗的下一次革命?

抗体偶联药物(ADC)有挑战,双抗 ADC 结合双抗与 ADC 优势,可精准靶向、克服耐药等。当前 4 款国产药领先,也面临拓宽靶点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