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刘哲教授团队《ACS AMI》:近红外介导的热电催化用于持续生成ROS/RNS及可注射水凝胶的癌症治疗

2025-02-12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陕西省

生物电可调节肿瘤相关生理过程,外源性电刺激有望成肿瘤治疗新策略。天津大学刘哲团队构建 BAG 复合物,能热电动力产 ROS/RNS,体外及小鼠实验显示其抑癌效果好,生物相容性与安全性佳。

生物电是生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进展过程中能够调节组织修复与新生血管生成。因此,基于干扰电微环境和独特的生物学效应,包括钙波动、肌动蛋白重组和活性氧(ROS)生成,外源性电刺激调节生物电平衡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热电催化分解水分子产生ROS被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并因其高特异性和精确时空选择性的内在优势而备受关注。ROS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内稳态调节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中大量产生ROS可攻击肿瘤细胞,使其成为癌症治疗的有用工具。另一方面,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内源性信使,负责下调耐药蛋白的表达以逆转多药耐药(如p-糖蛋白),并在癌症治疗中发挥凋亡和细胞毒性诱导剂的作用。光动力与光电动力治疗(PDT和PEDT)可与NO气体治疗相结合,热电动力产生的超氧离子(•O2-)可以与NO反应生成过氧亚硝酸盐阴离子(ONOO-),与ROS相比,活性氮ONOO-的产生通过硝化生物分子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更强。

天津大学刘哲教授团队构建了负载精氨酸(ARG),热释电BPR纳米粒子的可注射水凝胶纳米粒子复合物BPR-ARG@Gel(BAG),用于热电动力促进一氧化氮产生级联反应清除肿瘤。研究发现,在808 nm激光照射下,该材料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产生显著的热电效应产生超氧自由基(•O2-)和羟基自由基(•OH)。体外细胞与活体小鼠治疗研究证明,在激光照射下显著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该协同治疗显示出较高的肿瘤抑制率(高达89.9%),呈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相关工作以“NIR-mediated Pyroelectric Catalysis for Sustained ROS/RNS Generation and Advanced Cancer Therapy In Vivo via Injectable Hydrogel”为题发表在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图片

图片

【文章要点】

本课题组通过钛酸钡改性,制备了热释电水凝胶纳米粒子复合物(BAG),由于激光引发温度变化,进一步促进带正电的空穴和带负电的电子分离,原位产生微电场。在非中心对称的钛酸钡晶体中,自发极化导致表面累积大量电荷催化水分子产生ROS。图1A-B表明纳米粒子(BPR)与精氨酸(ARG)被负载在水凝胶,构建BAG水凝胶纳米粒子复合体物的实物图,以及成胶前后的紫外吸收变化。水凝胶的稳定性和流变实验验证了BAG复合物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注射性(图1C-F)。此外,在808激光照射下,BAG复合物表现出明显的温度升高的能力(超过46 ℃),在三次重复循环光照射的温度升高实验中,BAG复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光稳定性(图1G-I)。在激光照射引发的温度变化中,温差导致电子-空穴分离,产生氧化还原反应,诱导产生羟基自由基 (•OH)和超氧阴离子(•O2)活性氧(ROS)(图 1J-K)。

图片

图1.水凝胶纳米离子复合物(BAG)的构建及其热释电效应活性氧产生评价。

将BAG与MCF-7细胞共孵育,激光照射后,观察BAG对MCF-7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抗肿瘤效果。BAG在肿瘤细胞周围的持续释放BPR纳米粒子,促进肿瘤细胞的积累和内吞,光热和热电动力效应有助于肿瘤细胞的消除(图2A)。为此,将MCF-7细胞与BPR、Gel、NIR、BAG和BAG+NIR共孵育,通过CCK-8法检测不同BPR浓度下MCF-7细胞生存率。BPR浓度达到1.2 mg/mL时,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毒性(图2B)。然而,激光照射后BAG+NIR组只有20%的MCF-7细胞存活,提示显著的NIR诱导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图2C)。相比之下,BPR组、NIR组和BAG组几乎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calcein-AM/PI对MCF-7细胞的染色评估肿瘤细胞的生存状态。在BAG+NIR组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红色的死亡细胞,表明NIR介导的肿瘤细胞死亡(图2D)。激光照射后,BAG+NIR组的ROS产生量最高,有显著的绿色荧光信号,代表细胞中有相当多的ROS存在(图2E)。如图2F所示,在没有激光照射时,活细胞保持高水平。激光照射后BAG+NIR的凋亡水平高达58.5%,定量分析显示,BAG+NIR组的肿瘤细胞凋亡比其他组强5倍(图2G)。

图片

图2.水凝胶复合物BAG在激光照射后的MCF-7肿瘤细胞的毒性评价。

根据热释电机制,BAG水凝胶被认为是一个良好的药物池和热场,在激光照射时持续产生ROS/RNS,抑制热休克蛋白(HSP 70)的过表达(图3A)。治疗前,对含有不同浓度BPR(0.5、1.0、1.5、2.0 mg/mL)的BAG样本进行成像,以筛选荧光灵敏度最强的最佳注射剂量。随后将BAG注射到MCF-7荷瘤裸鼠瘤体内,荧光成像监测BAG的原位缓释和降解情况。实验表明,荧光强度在注射后24 h达到最大荧光强度,之后BAG水凝胶复合物在肿瘤区域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图3B)。同时,肿瘤经激光照射后,BAG+NIR组温度显著升高,表明BAG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果(图3C)。在15天的治疗周期中,记录裸鼠的体重和肿瘤大小,结果显示BAG+NIR组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比BAG组和NIR组更明显(图3D-E)。在裸鼠体重方面,BAG+NIR组相较于控制组无明显不良反应。通过分析离体组织样本评估肿瘤生长抑制效率,如图3F和3G所示,BAG+NIR组的肿瘤增殖抑制显著(高达89.9%)。

为了深入研究抑瘤机制,我们对选定的生物标志物、免疫细胞及代表性细胞因子进行了分析。活性氧(ROS)的生成通常诱发肿瘤内部的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即II相酶)的过表达,以及线粒体超氧化物生成或膜去极化功能的紊乱。作为经典的II相酶,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BAG组和NIR组相比,BAG+NIR组的HO-1表达上调最为显著,这突出了肿瘤内存在显著的氧化应激状态(图3H)。热休克蛋白(HSPs)被视作反映肿瘤增殖、肿瘤细胞坏死及自我防御状态的典型生物标志物,BAG+NIR组中HSP70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其他组(0.369 vs. 0.646, 0.954和1.0),验证了其耐热性的显著降低及肿瘤生长抑制的增强(图3H)。在光动力治疗(PDT)过程中,单线态氧(1O2)的生成常伴随显著的氧消耗及HIF-1α表达的上调。然而,BAG+NIR组中HIF-1α的表达仍维持在较低水平,这可能与H2O热电催化生成羟基自由基(•OH)有关,即ROS的主要来源为H2O而非O2的消耗(图3H)。这一发现表明了BAG+NIR策略的优势,其克服了传统O2依赖性ROS生成的限制,并通过肿瘤微环境中的水热电催化生成ROS,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此外,我们对血常规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等免疫细胞进行了检测。如图3I所示,BAG+NIR组中多数免疫细胞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治疗后出现了免疫细胞的募集及免疫系统的激活,为BAG+NIR的肿瘤治疗提供了辅助支持。代表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分析表明,BAG+NIR组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约为其他组的5倍,这进一步支持了通过免疫增强途径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图3J)。

图片

图3. 近红外激光照射下瘤内注射BAG水凝胶复合物的肿瘤治疗与免疫机制。

【结论与展望】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可注射水凝胶BPR-ARG@Gel (BAG),作为一种先进的癌症治疗模式用于体内ROS/RNS的持续生成和热电催化。这些热电生物材料利用了热引发电子-空穴分离产生开路电压,从而促进了H2O的催化和大量ROS的产生。该模式克服了缺氧微环境的限制,实现了一种高效的活性氧生成途径。同时,产生的活性氧可以氧化ARG进一步产生NO来协同治疗肿瘤。我们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热释电产生的活性氧对肿瘤产生强大的氧化应激效应,这种氧化应激能够抑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对热的耐受能力。此外这种氧化应激没有提升乏氧因子的表达,表明该热电催化产生的活性氧不会加剧肿瘤乏氧的微环境。这种治疗模式促进了免疫细胞的募集及免疫系统的激活,增强了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能够极大促进肿瘤的治疗效果,为肿瘤的治疗干预提供了温和、微创的有效途径。

【课题组简介】

天津大学刘哲教授:天津大学“北洋英才”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士(FRSM)、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研究中心(MIPS)、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亥姆霍兹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聚焦智能疾病诊疗、可视化医学、影像导航手术等方向,开展基于智能医学材料的疾病干预与治疗新方法、新策略研究,主编中、英、德文学术专著6部(Springer Nature、Elsevier、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等临床医学指南三项,兼任Intelligence-Based Medicine(Elsevier)、VIEW(Wiley)、Cancer Letters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ami.4c0583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1618, encodeId=623422516188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555829842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肿瘤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bdea1241487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生物电#</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148, encryptionId=bdea12414878, topicName=生物电), TopicDto(id=82984, encryptionId=c5558298426, topicName=肿瘤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Feb 12 14:56:58 CST 2025, time=2025-02-12,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12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为何美国放疗普及率高达70%,是中国的三倍?

对比中美肿瘤治疗中放疗差异,分析国内放疗普及不高原因,包括公众认知不足、医疗资源不均等,介绍放疗适用情况及周期,强调提高放疗普及率的重要性。

澳门大学王瑞兵团队JACS:乏氧诱导的超分子自由基实现胞内聚合介导的肿瘤精准治疗

澳门大学王瑞兵团队构建乏氧引发超分子自由基体系,其 PDI+2CB [7] 复合物可在肿瘤乏氧还原环境下引发 HEMA 聚合,具细胞毒性,可诱导凋亡等,动物实验有效,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Mol Cancer:中南大学陶永光等团队研究发表肿瘤进展中调节细胞死亡及其表观遗传修饰的机制和串扰的综述

该综述将总结细胞死亡途径的机制和相应的表观遗传调控。将探索这些途径之间的广泛相互作用,并讨论表观遗传学中为肿瘤治疗带来益处的细胞死亡机制。

南京邮电大学晁洁教授团队JACS:智能模块化DNA LYTACs纳米装置用于肿瘤精准治疗

南京邮电大学晁洁团队开发智能模块化 DNA LYTACs 纳米器件,可在肿瘤微酸环境降解致病蛋白,实现 EGFR 和 PDL1 协同降解用于肿瘤治疗,为创新疗法提供新思路。

天津大学刘哲教授《Biomaterials》:基于“热电材料-医用激光-微电场”药械场整合的线粒体功能失常及肿瘤治疗研究

通过分析线粒体复合物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特异标志物,阐明了线粒体功能紊乱与免疫激活的抗肿瘤机制,发展了药械场整合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哈工程杨飘萍团队Nano Letters:双调制AIE-ESIPT光敏剂和UCNPs的共组装用于增强的NIR激发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疗法是癌症治疗新选择,有机光敏剂开发成热点,AIE光敏剂有优势但受激发波长限制,杨飘萍团队开发双调制AIE-ESIPT型光敏剂,通过共组装策略实现NIR激发治疗,介绍研究过程和成果。

聂广军团队最新《自然·通讯》:程序化纳米药物对胰腺癌代谢异常的双重矫正

聂广军等设计纳米系统包封 TPCA-1 和特定 siRNA,该系统可在肿瘤微环境响应释放,纠正 PDAC 细胞和 PSC 代谢异常,抑制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在小鼠模型中显抗 PDAC 效力。

南开大学JACS:基于光敏释放一氧化碳的双重途径可治疗肿瘤

南开大学团队发现光释放 CO 的双重途径机制,制备出 Ce6-MCO 纳米粒子,能实现红光驱动 CO 释放以抑制肿瘤生长,成果发表于 JACS,为气体肿瘤治疗开辟新途径。

中山大学JACS:自组装纳米分子胶,可在癌症治疗中实现GSH/H₂O₂触发的靶向蛋白质降解

中山、暨大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开发自组装纳米分子胶(nano - mGlu),可在肿瘤微环境中释放分子胶,特异性降解癌细胞靶点,具良好抗肿瘤活性与安全性,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合成致死癌症治疗策略的研发进展

合成致死性是重要遗传现象,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PARP 抑制剂已获临床成功,现多种靶向 DDR、代谢、表观遗传途径合成致死相互作用的药物处于研发中,合成致死策略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