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 BAP1 基因突变与恶性间皮瘤:家族性病例的临床特征与新认知
8小时前 吾乃喵大人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研究重点解决了BAP1+/-诱发的间皮瘤与散发性间皮瘤的区别、生物学行为、诊断特点及患者预后,试图为相关患者提供精准诊疗路径。
研究亮点 该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携带异质合成生殖系BAP1突变(BAP1+/-)家庭中发展恶性间皮瘤(MM)的临床与病理特征,结论认为BAP1+/-诱发的间皮瘤在生物学、组织学及临床表现上均区别于散发性间皮瘤,提示临床管理需个性化定制。 发现BAP1+/-携带者发生多发癌症风险明显升高,推荐实施年度筛查以实现早期诊断,提高患者生存率。 提出“低级别生殖系突变BAP1相关间皮瘤(L-BAM)”新病理分型,说明该类型病变多数具有低侵袭性,需警惕避免误诊为晚期转移性间皮瘤导致过度治疗。 恶性间皮瘤(MM)是一种侵袭性强、预后差的胸膜恶性肿瘤,发病往往与石棉暴露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约8-16%的MM病例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生殖系BAP1基因异质合突变(BAP1+/-),Roushdy-Hammady等人早在2001年即揭示间皮瘤存在家族遗传倾向,Testa等于2011年发现BAP1基因突变与MM的遗传易感性。BAP1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子,其缺失或功能缺陷损伤DNA修复和细胞稳态,促进肿瘤发生。 携带BAP1+/-的患者不仅风险大幅升高,且多能发展多种伴随肿瘤,包括葡萄膜黑色素瘤(UVM)、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
5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