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的双向关联,中美跨文化纵向研究揭秘

2025-07-09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间始于婴幼儿时期、贯穿至早青春期的动态双向关联,填补了学界对情绪与睡眠发展纵向互动机制的认知空白。

儿童睡眠健康是保障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大量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学业表现下降、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及肥胖风险升高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幸福感作为主观幸福度的核心指标,涵盖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积极负面情绪的均衡,已被证实对成人的慢病预防及寿命延长具有积极作用。儿童时期的幸福感不仅指向当下的心理健康,还关联其认知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

已有研究显示,日间情绪状态和夜间睡眠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这一双向关系是否贯穿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是否保持稳定尚未有定论。此外,父母尤其是孕期母亲的心理社会支持被视为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及情绪健康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但其对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轨迹的持续影响仍需深入探讨。

近日,发表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儿童从婴儿期至青春早期幸福感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以及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对这一联系的长远影响。该研究基于中国儿童队列(CJCC)和美国健康脑行为研究(HBBS)两个大型纵向队列,共纳入1300名11-12岁儿童的回顾性数据,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对异常变量间的动态演变与预测机制进行精准捕捉。

本研究基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纵向队列数据,分别为CJCC(中国)和HBBS(美国),采用母亲回顾法收集儿童不同时期(0-1岁、1-3岁、3-5岁、5-11岁、11岁至当下)的幸福感与睡眠质量评分。孕期母亲的心理社会支持通过结构化访谈评估,涵盖计划妊娠、情绪反应及社会支持等维度,形成综合评分。利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分解变量间的个体内动态变化与个体间稳定性,检验双向因果效应,并控制儿童性别、年龄、母亲年龄及教育水平等潜在混杂变量。此外,采用多组分析比较中美两队列的模型差异,确保结果的跨文化适应性。

研究结果

1,幸福感和睡眠质量的轨迹差异

CJCC(中国)儿童的幸福感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略有缓慢下降趋势;而HBBS(美国)儿童的幸福感在0-3岁期间略有上升,随后下降趋势明显。

睡眠质量方面,两组儿童均在0-5岁间呈上升趋势;之后,CJCC儿童睡眠质量在5-11岁间继续提升,11岁后略微下降;HBBS儿童睡眠质量则在5岁后持续下降。

轨迹差异经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均达统计学显著,反映出中美文化社会环境对儿童情绪与睡眠发展的深刻影响。

图:儿童幸福感持续变化趋势(CJCC与HBBS对比)

2,幸福感和睡眠质量的双向相关

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在各年龄点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个体内自相关强于同时刻相关,表明变量在个体层面的稳定性和渐进性变化明显。

联合两队列分析显示,幸福感对后续睡眠质量的正向预测效果贯穿全部五个时间点(标准化回归系数0.086-0.154,均P<0.01)。

睡眠质量对后续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则表现为从1-3岁至11岁阶段显著,提示睡眠对早期至童年幸福感起作用,而青春期阶段影响减弱。

具体生长阶段和文化背景分组的RI-CLPM表明,这种双向关系在CJCC中更为稳定和显著;而HBBS组中,睡眠对幸福感的预测仅在部分时间段显著,双向关系不完全对称。

图:儿童睡眠质量发展轨迹对比(CJCC与HBBS)

3,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

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评分与儿童幸福感(β=0.072, P<0.001)及睡眠质量轨迹(β=0.056, 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充足的孕期心理及社会支持不仅保护母亲免受妊娠应激,更对儿童情绪健康和睡眠习惯的长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图: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示意图及效应值(联合队列)

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间始于婴幼儿时期、贯穿至早青春期的动态双向关联,填补了学界对情绪与睡眠发展纵向互动机制的认知空白。通过中美两大文化截然不同的人群对照分析,明确了文化因素在情绪睡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强调了针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制定个性化健康促进策略的必要。

此外,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作为易干预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其对子代幸福和睡眠的持续影响提示,社会和医疗体系应更加注重孕期女性的心理关怀和社会支持建设。该发现对公共卫生提升及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策略制定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同时提供证据基础,支持幸福感教育及睡眠卫生调控作为提升儿童整体福祉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未来跨学科联合开展基于文化敏感性的心理睡眠干预研究,进一步探讨家庭与社会层面长期支持对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的正向促进效应。

梅斯编辑点评

“这项研究系统整合了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儿童队列数据,采用先进的统计模型深入分析情绪与睡眠的双向发展动态,为儿童健康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孕期母亲支持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提示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需强化孕产期心理社会支持体系。”——梅斯张博士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引入客观睡眠监测和儿童自评幸福感数据,结合生理指标,揭示更深层的生物-心理-社会交互机制。同时,不同社会经济层面及更多文化背景的对比报道,有助于提升研究的普适性和应用价值。”——梅斯小编

原始出处

Dai Y, Cui N, Ji X, Raine A, Richmond TS, Liu J.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happiness and sleep quality and the predictive role of prenatal psychosocial support: results from U.S. and China cohort studies.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519-025-00903-9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s12519-025-00903-9.pdf)] GetArticleByIdResponse(id=913a885e7044, projectId=1, sourceId=null, title=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的双向关联,中美跨文化纵向研究揭秘, articleFrom=MedSci原创, journalId=7273, copyright=原创, creationTypeList=[1], summary=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间始于婴幼儿时期、贯穿至早青春期的动态双向关联,填补了学界对情绪与睡眠发展纵向互动机制的认知空白。,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41211/1733879532275_8538692.jpg, authorId=0, author=,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儿童睡眠健康是保障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大量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学业表现下降、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及肥胖风险升高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幸福感作为主观幸福度的核心指标,涵盖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积极负面情绪的均衡,已被证实对成人的慢病预防及寿命延长具有积极作用。儿童时期的幸福感不仅指向当下的心理健康,还关联其认知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p> <p>已有研究显示,日间情绪状态和夜间睡眠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这一双向关系是否贯穿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是否保持稳定尚未有定论。此外,父母尤其是孕期母亲的心理社会支持被视为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及情绪健康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但其对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轨迹的持续影响仍需深入探讨。</p> <p>近日,发表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儿童从婴儿期至青春早期幸福感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以及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对这一联系的长远影响。该研究基于中国儿童队列(CJCC)和美国健康脑行为研究(HBBS)两个大型纵向队列,共纳入1300名11-12岁儿童的回顾性数据,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对异常变量间的动态演变与预测机制进行<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B2%BE%E5%87%86">精准</a>捕捉。</p> <p><img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07/1751896684259_8624274.png" /></p> <p>本研究基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纵向队列数据,分别为CJCC(中国)和HBBS(美国),采用母亲回顾法收集儿童不同时期(0-1岁、1-3岁、3-5岁、5-11岁、11岁至当下)的幸福感与睡眠质量评分。孕期母亲的心理社会支持通过结构化访谈评估,涵盖计划妊娠、情绪反应及社会支持等维度,形成综合评分。利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分解变量间的个体内动态变化与个体间稳定性,检验双向因果效应,并控制儿童性别、年龄、母亲年龄及教育水平等潜在混杂变量。此外,采用多组分析比较中美两队列的模型差异,确保结果的跨文化适应性。</p> <p><strong>研究结果</strong></p> <p>1,幸福感和睡眠质量的轨迹差异</p> <p>CJCC(中国)儿童的幸福感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略有缓慢下降趋势;而HBBS(美国)儿童的幸福感在0-3岁期间略有上升,随后下降趋势明显。</p> <p>睡眠质量方面,两组儿童均在0-5岁间呈上升趋势;之后,CJCC儿童睡眠质量在5-11岁间继续提升,11岁后略微下降;HBBS儿童睡眠质量则在5岁后持续下降。</p> <p>轨迹差异经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均达<a href="https://www.medsci.cn/search?q=%E7%BB%9F%E8%AE%A1">统计</a>学显著,反映出中美文化社会环境对儿童情绪与睡眠发展的深刻影响。</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07/1751896684272_8624274.png"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808080;">图:儿童幸福感持续变化趋势(CJCC与HBBS对比)</span></p> <p>2,幸福感和睡眠质量的双向相关</p> <p>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在各年龄点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个体内自相关强于同时刻相关,表明变量在个体层面的稳定性和渐进性变化明显。</p> <p>联合两队列分析显示,幸福感对后续睡眠质量的正向预测效果贯穿全部五个时间点(标准化回归系数0.086-0.154,均P&lt;0.01)。</p> <p>睡眠质量对后续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则表现为从1-3岁至11岁阶段显著,提示睡眠对早期至童年幸福感起作用,而青春期阶段影响减弱。</p> <p>具体生长阶段和文化背景分组的RI-CLPM表明,这种双向关系在CJCC中更为稳定和显著;而HBBS组中,睡眠对幸福感的预测仅在部分时间段显著,双向关系不完全对称。</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07/1751896684285_8624274.pn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808080;">图:儿童睡眠质量发展轨迹对比(CJCC与HBBS)</span></p> <p>3,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p> <p>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评分与儿童幸福感(&beta;=0.072, P&lt;0.001)及睡眠质量轨迹(&beta;=0.056, P&lt;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p> <p>说明充足的孕期心理及社会支持不仅保护母亲免受妊娠应激,更对儿童情绪健康和睡眠习惯的长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p> <p><img style="display: block;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src="https://img.medsci.cn/20250707/1751896684300_8624274.png"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808080;">图: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示意图及效应值(联合队列)</span></p> <p><strong>研究意义与价值</strong></p> <p>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间始于婴幼儿时期、贯穿至早青春期的动态双向关联,填补了学界对情绪与睡眠发展纵向互动机制的认知空白。通过中美两大文化截然不同的人群对照分析,明确了文化因素在情绪睡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强调了针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制定个性化健康促进策略的必要。</p> <p>此外,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作为易干预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其对子代幸福和睡眠的持续影响提示,社会和医疗体系应更加注重孕期女性的心理关怀和社会支持建设。该发现对公共卫生提升及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策略制定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p> <p>研究结果同时提供证据基础,支持幸福感教育及睡眠卫生调控作为提升儿童整体福祉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未来跨学科联合开展基于文化敏感性的心理睡眠干预研究,进一步探讨家庭与社会层面长期支持对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的正向促进效应。</p> <p><strong>梅斯编辑点评</strong></p> <p>&ldquo;这项研究系统整合了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儿童队列数据,采用先进的统计模型深入分析情绪与睡眠的双向发展动态,为儿童健康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孕期母亲支持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提示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需强化孕产期心理社会支持体系。&rdquo;&mdash;&mdash;梅斯张博士</p> <p>&ldquo;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引入客观睡眠监测和儿童自评幸福感数据,结合生理指标,揭示更深层的生物-心理-社会交互机制。同时,不同社会经济层面及更多文化背景的对比报道,有助于提升研究的普适性和应用价值。&rdquo;&mdash;&mdash;梅斯小编</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原始出处</span></p> <p><span style="color: #808080; font-size: 12px;">Dai Y, Cui N, Ji X, Raine A, Richmond TS, Liu J.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happiness and sleep quality and the predictive role of prenatal psychosocial support: results from U.S. and China cohort studies.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5.&nbsp;<a style="color: #808080;" href="https://doi.org/10.1007/s12519-025-00903-9"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https://doi.org/10.1007/s12519-025-00903-9</a></span></p>, belongTo=, tagList=[TagDto(tagId=7000, tagName=睡眠质量), TagDto(tagId=18424, tagName=幸福感)],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13, categoryName=精神心理,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18, categoryName=儿科,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4, categoryName=研究进展,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20656, categoryName=梅斯医学,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0, articleKeyword=,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0, guiderKeyword=, guiderKeywordNum=6, opened=1, paymentType=1, paymentAmount=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1076, appHits=7, showAppHits=0, pcHits=44, showPcHits=1069, likes=0, shares=0, comments=0,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Wed Jul 09 10:32:00 CST 2025, publishedTimeString=2025-07-09,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6556123, editor=儿科新前沿, waterMark=0, formatted=0, deleted=0, version=3, createdBy=98af8624274, createdName=清泉心田, createdTime=Mon Jul 07 22:00:37 CST 2025, updatedBy=92910, updatedName=rayms, updatedTime=Tue Jul 08 09:33:23 CST 2025,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s12519-025-00903-9.pdf)], guideDownload=1, surveyId=null, surveyIdStr=null, surveyName=null, pushMsXiaoZhi=true, qaList=[{id=823251, encryptionId=7d798232518c, articleId=913a885e7044,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该研究采用的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相比传统方法有何优势?, answer=RI-CLPM能分解变量间的个体内动态变化与个体间稳定性,更精准捕捉幸福感与睡眠质量间的双向因果关系,避免了传统方法可能产生的混淆。,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1938426822, updatedAt=1751938426822}, {id=823253, encryptionId=89ec82325389, articleId=913a885e7044, userName=administrator, question=为什么青春期阶段睡眠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会减弱?, answer=研究者推测这可能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有关,如激素水平变化、社交压力增大等因素可能使睡眠对情绪的影响机制发生改变,但具体原因仍需深入研究。, clickNum=0, type=article, createdAt=1751938426822, updatedAt=1751938426822}])
s12519-025-00903-9.pdf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2463, encodeId=85a422e24635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87de3038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睡眠质量#</a> <a href='/topic/show?id=0f9749055d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幸福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9055, encryptionId=0f9749055d7, topicName=幸福感), TopicDto(id=73038, encryptionId=e87de303850, topicName=睡眠质量)],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l 08 09:33:23 CST 2025, time=2025-07-0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08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论文解读| Hee-Jeong Jin教授团队揭示血液转录组学标记与免疫异常和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该研究通过血液转录组分析,揭示了睡眠质量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遗传因素对睡眠质量及炎症状态的影响,为个性化医学在改善睡眠质量和抑制炎症相关疾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JAMA Netw Open:不良童年经历(ACEs)与成年睡眠质量的关系

研究发现回顾性的不良童年经历(ACEs)与睡眠质量差显著相关,而前瞻性的ACEs与睡眠质量差的关联则不显著,这一结果已考虑到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影响。

研究速递|碎片化睡眠如何会加速痴呆?

论述睡眠质量与痴呆风险关联,聚焦中年睡眠碎片化对认知的影响,介绍相关研究,探讨其与痴呆症的关系及未来研究方向。

JAMA Pediatrics:家长管理睡前屏幕使用时间干预对幼儿睡眠和注意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减少幼儿睡前使用屏幕时间是可行的,并显示出轻微的初步有益效果,有助于改善睡眠。

想睡个好觉?新秘方是睡前4小时进行抗阻运动!BMJ子刊:睡前进行规律的3分钟抗阻运动可以显著延长自由生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BMJ子刊:与长时间“瘫着”相比,睡前4-5小时里规律性地进行3分钟的轻至中度抗阻运动,不仅能有效延长近30分钟的睡眠时间,还不会破坏睡眠质量以及随后的24小时体育活动模式。

研究揭秘:为什么人越老,觉越少?

通过揭示Hcrt神经元的变化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了改善老年人睡眠的希望,也为未来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路。

睡眠质量评分(SQSS)问卷表

睡眠质量评分(SQSS)问卷表

Integr Cancer Ther:比较指压法和足部反射疗法对白血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比较临床试验

研究表明指压法和足部反射干预可以提高白血病患者的睡眠质量。这些发现支持了这些补充疗法的有效性,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缓解和放松。

探索未来睡眠:仿生睡眠技术的革命

介绍仿生睡眠技术,包括原理、应用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该技术有望提高睡眠质量、改变睡眠障碍治疗方式并推动相关产业创新。

研究建议:睡前做好这件事,能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这项研究揭示了简单的晚间体重阻力运动会如何帮助健康成年人延长睡眠时间,并为我们提升睡眠质量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