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这几种性格的人,年纪大了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2025-06-26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自然-心理健康》研究依九项心理特征划分性格画像,发现良好平衡性心理特征者痴呆风险低,但因果关系待证,为痴呆预防与干预提供线索 。
痴呆症,作为一种逐步侵蚀认知功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悄然影响着全球数千万人的生活。
它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多种类型,患者往往经历从轻微记忆衰退到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漫长过程,不仅考验着患者的身心,也深刻影响着家人的生活质量。
民间常有一种说法:“性格内向、不爱动脑的人更容易患痴呆症”,这背后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2025年1月,《自然-心理健康》刊登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为这一疑问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聚焦于中老年人群,通过分析1105名认知功能正常的参与者心理特征,探讨了个体性格与痴呆风险、大脑衰老速度以及睡眠质量之间的关联。
参与者来自两个独立队列——巴塞罗那脑健康倡议(BBHI)和Medit-Ageing,涵盖了从37岁到83岁的广泛年龄层。
研究团队运用潜在剖面分析(LPA),围绕九项心理特征:沉思、担忧倾向、神经质、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和生活目标感,将个体划分为三种“性格画像”:
1.低保护性心理特征群体:担忧和神经质水平较高,缺乏开放性、外向性和责任感,生活目标感淡薄。
这类人群在认知功能和大脑健康方面表现较差,脑萎缩迹象在中年便显现,且健康生活方式执行力不足。
2. 高消极危险心理特征群体:思维消极、沉思过度,伴随较高的担忧和神经质,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睡眠障碍普遍,认知障碍风险显著提升。
3.良好平衡性心理特征群体:适度沉思,低担忧与神经质,且自我反省、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和生活目标感均处于较高水平。
这类人群认知能力较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且随着时间推移认知衰退速度较慢。
简而言之,那些“不仅思考适度,同时拥有积极社交、责任感与生活目标”的人,更可能拥有较低的痴呆风险。
他们心态积极、充满活力,乐于接纳新事物,对生活保持热情,且懂得自我反省与善待他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尚未证实这些心理特征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且研究的纵向分析仅局限于BBHI队列,未纳入阿尔茨海默病等特定痴呆生物标志物,这些因素都为结果的解释增加了谨慎的必要性。
然而,这项研究为痴呆症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宝贵线索。
未来,针对高风险心理特征的人群开展心理行为干预,有望降低认知衰退的风险;
同时,对已有认知障碍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评估和治疗,或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研究团队也期待通过调整“性格画像”引导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遏制痴呆的发生。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0-024-00361-8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