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物 | 指南速递

2025-05-08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发表于陕西省

随着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病(AD)成重大健康挑战。本文介绍 AD 现状、多种治疗药物(对症、疾病修饰等)及研究新发现,强调需提高早期预防意识,减少社会对 AD 的歧视。

论坛导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年性疾病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中国的AD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医疗保健系统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严重智力致残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也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如何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现今健康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病因复杂、严重智力致残的神经变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患者从轻度记忆与认知障碍进展至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且至今尚未发现长期有效或可治愈的治疗方法,这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心理和社会负担。

图片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日益延长,AD的影响在全球也迅速扩大。目前全世界有 4000多万名患者,而到 2030 年时这一数字预计将增加到 7000 万。2015 年,全球与AD相关的费用超过 8000 亿美元,这相当于全世界排名第 18 的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据预测,到2050年美国AD患者数将达到1300万。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2023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指出,预计到2030 年,AD相关的诊治费用将增加一倍以上,从2019年的每年1.3万亿美元增加到2.8万亿美元,而癌症和糖尿病相关医疗费用增长较AD缓慢。

图片

对症治疗药物

01、胆碱酯酶抑制剂

作用机理是增加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水平。

【推荐意见】

1.明确诊断的AD患者可以选用ChEI治疗(A级证据,I类推荐)。

临床实践中使用的ChEI药物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和石杉碱甲。

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出现腹泻(多奈哌齐)、恶心呕吐(卡巴拉汀)、食欲下降(加兰他敏)和眩晕等。

2.既往参加AD临床试验的患者可能未经分子影像或生物标志物确诊,存在非AD痴呆误诊为AD的偏倚风险,因此可能削弱其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重新评估(C-EO级证据,I类推荐)。

3.应用某一种ChEI药品治疗无效或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治疗时,可根据患者病情及出现不良反应的程度,调换其他ChEI药品或换用贴剂进行治疗(B-R级证据,a类推荐)。

4.ChEI存在量效关系,中重度AD患者可选用高剂量的ChEI作为治疗药物,但应遵循剂量滴定的给药原则,并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A级证据,I类推荐)。

02、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盐酸美金刚,恶心、眩晕、腹泻和激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推荐意见】

1.明确诊断的中重度AD患者可以选用美金刚或美金刚与多奈哌齐、卡巴拉汀联合治疗,对出现明显精神行为症状的重度AD患者,推荐ChEI与美金刚联合使用(A级证据,I级推荐)。

2.必须与患者或知情人充分地讨论治疗获益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A级证据,I级推荐)。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眩晕、腹泻和激越,发生率较低。

3.既往参加AD临床试验的患者可能未经分子影像或生物标志物确诊,存在非AD痴呆误诊为AD的偏倚风险,因此可能削弱其临床疗效,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重新评估(C-EO级证据,I级推荐)。

03、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目前,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存在争议。几乎所有的指南均指出,只有当症状危险、严重和/或对患者和照护者造成严重痛苦时,非药物干预与抗痴呆药治疗无效时,或者遇到以下严重且紧急的情况,建议合并使用抗精神药物:

1.重性抑郁发作伴或不伴自杀观念;

2.造成伤害或有极大伤害可能的精神病性症状;

3.对自身和他人安全造成风险的攻击行为。

【推荐意见】

1.针对BPSD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推荐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应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低剂量开始,定期评估治疗利弊,减轻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A级证据,Ia级推荐)。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推荐利培酮、阿立哌唑、奥氮平、喹硫平治疗BPSD症状,但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A级证据,Ia级推荐)。

3.对激越症状,推荐优先考虑使用布瑞哌唑进行治疗,以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A级证据,I类推荐)。

疾病修饰治疗

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症形式,AD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70%,会给患者带来认知功能衰退、记忆丧失和行为改变等多种症状。AD典型的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斑块,以及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随着人类寿命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A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健康挑战。在AD中,早发型AD主要与致病基因突变相关,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相比之下,多发生于65岁以后的晚发型AD有着截然不同的致病机制——他们通常并未携带家族性和原发性AD致病突变,并且只有不到半数的患者携带APOE4或TREM2风险等位基因。

01、Lecanemab

Lecanemab是一种针对Aβ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能高亲和力地结合可溶性Aβ原纤维,这些原纤维已被发现比单体或不溶性纤维更具神经毒性。

【推荐意见】

明确诊断的AD源性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的患者可以选用Lecanemab治疗。暂无临床数据表明中重度AD患者可从Lecanemab治疗中获益。必须与患者或知情人充分地讨论治疗获益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ApoE s4基因型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尤其需要关注ApoE ε4携带人群的不良反应(A级证据,I级推荐)。

02、Donanemab

Donanemab是一种针对Aβ的IgG1单克隆抗体,其临床前研究表明其可有效减少Aβ沉积水平。

【推荐意见】

明确诊断的AD源性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患者可以选用Donanemab治疗。暂无临床数据表明中重度AD患者可从Donanemab治疗中获益。必须与患者或知情人充分地讨论治疗获益及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ApoE s4基因型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尤其需要关注ApoE ε4携带人群的不良反应(A级证据,I类推荐)。

其他药物治疗

01、甘露特纳(GV-971)

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抑制异常氨基酸产生及外周免疫细胞向大脑的浸润,从而改善大脑神经炎症,减缓AD进展。

【推荐意见】

对于轻至中度AD患者,GV-971作为一种创新的中国原创药物,推荐在符合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900 mg的GV-97作为治疗方案之一,也应注意到GV971在总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症状方面的改善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A级证据,Ⅲb级推荐)。

02、中医药物治疗

传统中医认为AD虽病位在脑,但功能分属五脏,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尤以肾精亏虚为要。AD中医治疗,虚症不外肾、脾、心的亏虚,实证以血瘀、痰浊、肝郁为主。

【推荐意见】

1.肾精亏虚型是AD的基本证型,补益肾精治疗应贯穿AD治疗的始终(C-EO级证据,Ⅲ级推荐)。

2.心气虚证可采用补益心气、心阳的治疗(C-EO级证据,Ⅲ级推荐)。

3.脾虚证可选用健脾养心治疗(C-EO级证据,Ⅲ级推荐)。

4.有血瘀证可选用活血通窍治疗(C-EO级证据,Ⅲ级推荐)。

5.有痰浊证可选用豁痰开窍治疗(C-EO级证据,Ⅲ级推荐)。

6.有肝郁证可选用疏肝解郁治疗(C-EO级证据,II级推荐)。

研究速递

最新一项发表在Cell期刊研究论文揭示了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在AD病理调控中的全新作用。研究发现,PHGDH在星形胶质细胞中促进两种促炎基因的转录,从而加速Aβ的沉积。研究揭示了与晚发型AD密切相关的PHGDH酶通过转录调控作用促进AD的发病机制,展示了PHGDH-IKKa-HMGB1调控轴对于AD的治疗潜力。NCT-503等靶向PHGDH转录调控的药物分子,有望为晚发型AD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图片

虽然目前有关AD早期预防效果的明确证据还不是非常充分,但对于老年人群必须提高早期预防意识,加强AD早期预防的技能训练,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开展AD的早期预防工作。一级预防亦称为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2024 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显示,尽管对痴呆症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相关耻辱感仍然严重,影响着患者和照顾者的生活。需要从公众、结构和个人层面采取综合措施,减少耻辱感,提高对痴呆症的认识和理解,为患者和照顾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2024).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4, 7(3): 168-17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6-5516.2024.03.002.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 23(03): 219-256

阿尔茨海默病体液标志物临床应用中国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35):3292-3306. DOI:10.3760/cma.j.cn112137-20240523-01174.

J.C.Chen et al.,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by PHGDH drives amyloid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Cell(2025).DOI:10.1016/j.cell.2025.03.045.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蓝皮书(精简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29):2701-2727. DOI:10.3760/cma.j.cn12137-20240416-00883.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3):269-283. DOI: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1.03.001.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指南[J].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2025,8(1):8-16. DOI:10.3969/j.issn.2096-5516.2025.01.00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225, encodeId=cd0222642259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cbe9e7892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阿尔茨海默病#</a> <a href='/topic/show?id=4f0a64698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治疗药物#</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4698, encryptionId=4f0a6469837, topicName=治疗药物), TopicDto(id=97789, encryptionId=3cbe9e7892e, topicName=阿尔茨海默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May 09 15:33:55 CST 2025, time=12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阿尔茨海默病:超早期诊断与筛查策略

阿尔茨海默病超早期诊断成研究热点,中国实现症状前 18 年精准诊断,介绍核心技术、重点人群、筛查策略,分析现存问题并展望其向慢性病管理转变前景。

Neurology: 一滴血预测老年痴呆——德国万人研究揭示惊人关联

随着检测技术的普及,这些曾经只能在科研中测量的指标正走向临床。

Molecular Psychiatry: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警信号,主观认知下降的独特分子特征及其预测价值

A+SCD患者血浆p181水平显著升高且增速快于A+CU,与A+MCI相似,同时NfL水平介于A+CU和A+MCI之间。基线p181可预测A+SCD的认知衰退和向MCI的转化风险。

一举两得,痴呆风险降低33%~43%!JAMA子刊:新型降糖药或成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新策略

JAMA Neurology研究显示,GLP-1RA和SGLT-2i分别使2型糖尿病患者ADRD风险降33%和43%,且二者效果无显著差异。

【今日分享】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应用专家共识

本文总结国内外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共识,旨在充分认识ApoE ε4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价值并合理应用,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

Nat Aging:阻断 IL-12 信号通路或成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靶点

研究探讨了白细胞介素(IL)-12信号通路在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阻断该信号通路能显著减轻AD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降低大脑中淀粉样β(Aβ)沉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调节神经炎症反应等

Brain:唐氏综合征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中内侧颞叶结构的顺序性变化

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内侧颞叶结构体积和皮质厚度随阿尔茨海默病进展呈非线性减少,内嗅皮层和后海马最早出现变化。后海马体积与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显著相关,多变量模型对症状性患者的预测准确率达96.38%。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中国学者揭示髓鞘碱性蛋白(MBP)在衰老与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

CSF MBP水平随年龄呈非线性变化,51岁后下降,62岁后再次升高。AD患者的MBP水平显著增高,与tau病理正相关,且APOE-ε4携带者MBP水平更高。

Alzheimer’s & Dementia:唐氏综合征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希望

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元外泌体中proNGF/CD81比值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且在AD症状出现前20年已开始上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症状和症状组DS患者的proNGF水平显著更高(p<0.001)。

Nat Aging:血浆 p-tau217 与 tau-PET 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谁更胜一筹?

这项研究比较了血浆p-tau217和tau-PET在预测认知未受损(cognitively unimpaired,CU)个体未来认知下降方面的价值,并探讨了它们在临床试验中的潜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