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治疗策略(25年PCI指南)
2025-07-17 心血管时间 心血管时间 发表于上海
2025年新版PCI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本文将结合最新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大家详细解读STEMI的策略选择。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作为最危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其急诊处理策略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
我们都曾面对过那些胸痛剧烈、大汗淋漓的STEMI患者,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为他们选择最优的再灌注策略,不仅考验着我们的专业水平,更关乎患者的生命质量。2025年新版PCI指南进行了全面更新,本文将结合最新指南推荐和临床实践经验,为大家详细解读STEMI的策略选择。(文章结尾有详表)
直接PCI:STEMI治疗的金标准
根据2025年指南明确规定,所有发病12小时内的STEMI患者均首选直接(急诊)PCI以改善预后(Ⅰ,A)。这一推荐基于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的证据,包括DANAMI-2研究、PRAGUE-2研究等,这些研究一致显示直接PCI在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率和中风发生率方面均优于溶栓治疗。
时间就是心肌:严格的时限要求
STEMI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时间窗"概念。指南对急诊PCI的时限要求极为严格:
首诊于有条件行急诊PCI医院的患者:从确诊STEMI至PCI时间必须<60分钟(Ⅰ,A)
院前转运或非PCI医院转入患者:确诊STEMI至PCI时间需<90分钟(Ⅰ,A)
这些时限并非任意设定,而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显示,每延迟30分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患者1年死亡率就会增加7.5%。

💡 笔者提示
时间管理是STEMI救治的最大挑战。建议建立标准化的STEMI救治流程,包括院前识别、绿色通道、导管室24小时待命等。对于基层医院,应建立与上级医院的转诊网络,确保患者能在时间窗内得到有效救治。
超窗患者的策略选择
对于发病超过12小时的患者,指南给出了更加细化的处理建议:
12-24小时患者
发病在12~24小时,即便病情稳定,也可考虑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有可能获得明显获益(Ⅱa,A)。这一推荐基于OAT研究(Occluded Artery Trial)的亚组分析,显示在这个时间窗内开通IRA仍能改善左心室功能和临床预后。
24-48小时患者
对发病后24~48小时,无缺血症状、证据,病情稳定且ST段基本回落的患者,原则上不建议行直接PCI,因为获益/风险不可预测(Ⅱb,A)。
48小时以上患者
对发病超过48小时,已无症状和无ST段抬高且血液动力学稳定者,不建议行急诊PCI,即使开通闭塞IRA也未必有益甚至可能有害(Ⅲ-Hm,B-R)。
💡 笔者提示
临床实践中,对于超窗患者的处理需要个体化考虑。我曾遇到发病18小时的患者,虽然胸痛缓解,但持续的ST段抬高提示心肌仍处于缺血状态,最终行急诊PCI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因此,症状、心电图动态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比单纯的时间更重要。
多支病变STEMI患者的复杂决策
约40-65%的STEMI患者合并非梗死相关动脉的显著狭窄,如何处理这些病变是临床决策的难点。
急诊期策略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合并低复杂程度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不考虑行CABG者),急诊PCI同台对非IRA完成支架置入可能优于分期治疗。这一观点得到了COMPLETE研究的支持,该研究显示完全血运重建较仅处理IRA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
心原性休克患者的特殊考虑
对于心原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急诊PCI只开通IRA,对非IRA推荐择期行PCI或CABG(Ⅰ,B-R)。这是因为在休克状态下,过度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 笔者提示
对于多支病变患者,我的经验是首先评估非IRA病变的复杂程度和患者的整体状况。如果非IRA为简单病变且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同台处理;但如果病变复杂或患者状况不稳定,应坚持"救命第一"的原则,优先开通IRA。
院前转运与转诊策略:构建区域救治网络
院前识别与快速转运
建立区域急救网络并联通是STEMI救治的基础。所有区域内急救系统、医疗中心急诊科、导管室和冠心病监护病房均应依据STEMI指南,与区域急救网络联网,共享有条件PCI中心的24小时/7天的急诊响应服务。
转诊时限与策略
无PCI条件医院转入与转诊:若患者就诊于或被转运至无PCI条件的医院时,如预计转运或转诊后能在<120分钟开通IRA,应于30分钟内转出至有条件医院行急诊PCI(Ⅰ,B-R)。
溶栓治疗的定位
如预计至急诊PCI的时间>120分钟,对无禁忌证患者,应于STEMI确诊后10分钟内给予溶栓治疗,包括院前或院内溶栓再转运(Ⅰ,A)。

💡 笔者提示
在建立区域STEMI救治网络时,最大的挑战是各个环节的协调配合。建议定期进行多学科演练,包括120急救、基层医院、PCI中心的联合培训,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无缝衔接。
溶栓后的PCI策略
溶栓成功后的处理
对溶栓治疗成功者,宜在早期(2~24小时)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Ⅱa,B-R)。TRANSFER-AMI研究显示,溶栓后早期PCI较单纯溶栓治疗能进一步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补救性PCI
对溶栓治疗临床判断未成功再通患者,应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补救性PCI(Ⅰ,A)。临床判断溶栓失败的标准包括:溶栓后60分钟ST段下降<50%或仍有胸痛。
我国溶栓后PCI的实践经验
我国小样本RCT显示,溶栓后早期实施PCI的患者30天病死率与直接PCI患者无显著差异,但其ST段回落率明显提高,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提示心肌灌注更好。这为我国偏远地区STEMI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特殊情况的处理策略
机械并发症的处理
STEMI患者并发心原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时,均应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有适应证的患者行直接PCI。直接PCI不可行或失败且有大面积心肌受累,或合并机械性并发症时,可考虑急诊CABG或外科修补术,推荐在机械循环支持下,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Ⅱa,C-EO)。
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狭窄的处理
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支血管均无显著狭窄的STEMI患者(包括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不可行PCI(Ⅲ-Hm,C-EO)。这类患者需要寻找其他原因,如冠状动脉痉挛、斑块破裂后自发再通等。
新技术在STEMI中的应用
腔内影像学指导
对于解剖复杂病变,特别是左主干病变、真性分叉病变和长病变,推荐应用腔内影像(包括IVUS或OCT)指导PCI以减少缺血事件(Ⅰ,A)。ULTIMATE研究显示,IVUS指导的PCI能显著改善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
血栓抽吸的合理应用
虽然TASTE和TOTAL试验得到了阴性结果,不应常规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Ⅲ-NB,A),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支架内血栓以及血栓性静脉桥血管病变仍应使用,以降低冠状动脉栓塞和无复流的风险(Ⅱa,C-EO)。
择期完全血运重建的时机选择
对于所有多支血管病变的STEMI患者,传统急诊PCI仅处理罪犯病变,需择期处理非IRA,达到冠状动脉完全血运重建,以改善患者的预后(Ⅰ,A)。
择期PCI的时机
病情稳定患者: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安全的前提下,于出院前(发病后>1周)或出院后45天内完成择期PCI或CABG(Ⅰ,B-R)。
并发症患者:对于并发了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或心功能明显降低(LVEF≤40%)的病情危重者,建议先出院待心功能稳定或改善后,于术后3~6个月再择期行PCI或CABG(Ⅱa,C-EO)。
💡 笔者提示
在选择择期完全血运重建时机时,我倾向于采用个体化策略。对于年轻患者或心功能良好者,可相对早期完成;而对于高龄、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应充分评估获益风险比,必要时可延后进行。
质量控制与团队协作
建立心脏团队模式
对于复杂、高危、CABG极高危或禁忌而又有PCI指证患者,需要在机械循环支持下完成,以确保患者安全(Ⅰ,C-EO)。这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协作。
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
STEMI患者PCI术中应常规使用新一代DES,血栓性病变或无复流高风险时例外。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PCI术中首选比伐芦定抗凝,并采用桡动脉入路(Ⅰ,A)。
总结
直接PCI仍是发病12小时内STEMI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但对于超窗患者、多支病变患者以及合并并发症的患者,需要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指南的持续更新,我们对STEMI的认识和处理策略也在不断完善。最重要的是,无论采用何种策略,都应以"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为核心理念,确保每一位STEMI患者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适宜的治疗。
附表:
STEMI患者急诊再灌注治疗和院前转运、转诊策略推荐意见
治疗策略 |
推荐意见 |
推荐类别 |
证据水平 |
---|---|---|---|
直接(急诊)PCI | |||
基本适应证 |
对于发病12h以内的所有STEMI患者,均应给予直接PCI |
Ⅰ |
A |
扩展适应证 |
对于ST段抬高不明显,但存在以下1项及以上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也应给予直接PCI: |
Ⅰ |
C-EO |
时间要求 |
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直接PCI优先于溶栓治疗 |
Ⅰ |
A |
超时间窗-高危 |
对于发病时间>12h(超窗),仍存在心肌缺血的症状或体征、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极高危患者,也应考虑在机械循环辅助下,给予直接PCI |
Ⅱa |
A |
超时间窗-稳定 |
对于发病时间为12~24h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行PCI开通闭塞的IRA可能是有益的 |
Ⅱa |
A |
超时间窗-晚期稳定 |
对于发病时间24~48h,无缺血症状、证据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原则上不建议给予直接PCI,因为获益/风险不可预测 |
Ⅱb |
A |
超时间窗-极晚期 |
对于发病时间>48h,无缺血症状、ST段回落到等电位线且病情稳定的患者,不建议给予PCI,因为即使开通闭塞的IRA,可能有害 |
Ⅲ-Hm |
B-R |
时间目标 |
对于首诊于有条件行急诊PCI的医院的患者,确诊STEMI至PCI时间应<60min;对于院前转运来院患者,确诊STEMI至PCI时间应<90min |
Ⅰ |
A |
支架选择 |
直接PCI开通IRA需常规置入DES,血栓性病变或无复流高风险时例外 |
Ⅰ |
A |
多支病变处理 |
对于伴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STEMI患者,急诊PCI只开通IRA,非IRA原则上行择期PCI或CABG |
Ⅰ |
A |
同期PCI适应证 |
对于部分病情稳定、多支病变的STEMI患者,低风险的简单非IRA病变,也可考虑同期PCI |
Ⅱa |
A |
心原性休克 |
对于STE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只开通IRA,对非IRA不行PCI |
Ⅲ-Hm |
A |
心原性休克例外 |
对于极少数心原性休克患者,只在非IRA严重狭窄已影响供血(狭窄≥90%、血流<TIMI 3级),且为非CTO病变时,才有同期PCI的强指征 |
Ⅰ |
C-EO |
溶栓后PCI | |||
基本原则 |
对于所有溶栓治疗后患者,均应送至有条件行PCI的中心,及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
Ⅰ |
A |
溶栓成功后常规PCI |
溶栓成功后24h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必要时对IRA行PCI |
Ⅱa |
B-R |
高危患者 |
心原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溶栓后,应常规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闭塞的IRA行PCI |
Ⅰ |
A |
补救性PCI |
对临床判断溶栓失败者(溶栓后60min ST段下降<50%或仍有胸痛)应行补救性PCI |
Ⅰ |
A |
再发缺血 |
溶栓成功后出现再发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或有再次闭塞证据时需行急诊PCI |
Ⅰ |
A |
稳定患者 |
溶栓成功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在2~24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对IRA行PCI |
Ⅱa |
A |
院前急救转运和转诊 | |||
转运原则 |
STEMI患者院前转运:应基于区域急救网络,将患者快速就近转运至有条件的中心行急诊PCI |
Ⅰ |
B-NR |
网络建设 |
建立区域急救网络并联通:所有区域内急救系统、医疗中心急诊科、导管室和冠心病监护病房均应依据STEMI指南,与区域急救网络联网,共享有条件PCI中心的24h/7d的急诊响应服务,随时实施急诊PCI |
Ⅰ |
C-EO |
绕行急诊室 |
急救转运绕行:将患者转运至有PCI资质的中心,在能安全对接条件下,可绕行急诊室直接送到导管室行急诊PCI |
Ⅰ |
B-NR |
转诊时间要求 |
无PCI条件医院转入与转诊:若患者就诊于或被转运至无PCI条件的医院时,如预计转运或转诊后能在<120min开通IRA,应于30min内转出至有条件医院行急诊PCI |
Ⅰ |
B-R |
溶栓指征 |
院前或院内溶栓治疗:STEMI患者在院前或无条件行PCI的医院,若预计转运或转诊至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的时间>120min,只要无出血等禁忌证,则应进行院前和院内溶栓治疗,并需<10min启动溶栓 |
Ⅰ |
A |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