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曾木圣/钟茜团队发现EBV感染“钥匙”——R9AP受体,或开启病毒攻防新篇章

2025-06-24 梅斯小智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R9AP的生物学特性、在人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潜在的副作用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临床应用的路途尚远,但其意义已毋庸置疑。

近年来,随着对病毒学与免疫学研究的深入,Epstein-Barr Virus(EBV)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致瘤潜力的γ疱疹病毒,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EBV的持续感染率高达90%以上,虽绝大多数携带者终生无明显症状,但其潜在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它不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单核细胞增多症”)密切相关,还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多种B细胞瘤和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密不可分。每年因EBV引起的癌症案例高达20万例,其中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和胃癌等。 一、EBV感染机制:旅途中的“复杂迷宫” 理解EBV感染的机制,是研究病毒致病性和开发疫苗的基础。EBV的感染过程极其复杂,尤其是在宿主细胞的选择和侵入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 在B细胞中,EBV的主要进入方式依赖于病毒糖蛋白gp350与补体受体2型(CR2,也称CD21)或CD35的结合。此复合物的结合触发一系列信号传导,促使病毒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粒子得以侵入。这一过程还依赖gH/gL和gB两个核心融合蛋白的协同作用。此外,病毒的gp42蛋白在B细胞的感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I类结合,激活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608, encodeId=9f7a22e06089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ce364635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EBV#</a> <a href='/topic/show?id=14c6e05578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疱疹病毒#</a> <a href='/topic/show?id=81be12e957f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R9AP受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463, encryptionId=cce3646351, topicName=EBV), TopicDto(id=127957, encryptionId=81be12e957ff, topicName=R9AP受体), TopicDto(id=70557, encryptionId=14c6e055789, topicName=疱疹病毒)],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n 24 03:12:39 CST 2025, time=2025-06-24,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2025-06-24 梅斯管理员 来自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NBT:Angela Wahl/姚文博构建首个无菌人源化小鼠模型揭示常驻菌群对EBV和HIV感染的作用

该研究成功开发了无菌免疫人源化小鼠模型,为直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人类特异性病原体感染的易感性和致病机制提供了可能。

JNNP: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自身免疫和预后——基于组织检测的回顾性研究

病毒性脑炎发病时会出现自身免疫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中的EBV增加了GFAP自身免疫的风险。

Blood:表观遗传重编程使EBV+淋巴瘤对病毒免疫治疗敏感

注释:EB病毒(EBV)感染人后,该病毒有4个潜伏程序(潜伏期0、I、II和III)。

Nat Genet:什么EBV亚型和我国鼻咽癌高风险相关?

已有的研究显示,EBV感染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并且与多种癌症相关,包括鼻咽癌(NPC)。 EBV病毒基因组变异在NPC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南方的引人注目的流行病学一直未得到充分研究。

Blood:典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病!

典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病(HVLPD)患者血液T细胞和/或NK细胞中通常携带高水平的EB病毒(EBV) DNA,阳光照射可引起皮肤损伤,损伤的皮肤中有EBV感染的淋巴细胞浸润。虽然HVLPD在美国和欧洲罕见,但在亚洲和南美很常见。该疾病可进展成全身性疾病,导致致死性淋巴瘤。Jeffrey I Cohen等人11年来收治了16位HVLPD患者(美国人和英国人),发现与非白种人相比(5/6)

PNAS:EBV感染影响你的表观修饰

已有的研究显示,爱泼斯坦 - 巴尔病毒(EBV)诱导组蛋白修饰以调节参与EBV驱动的肿瘤发生的信号传导途径。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于所涉及的监管机制知之甚少。

PNAS:EBV增强KSHV诱导淋巴瘤能力

EBV的EBNA-1通过增加KSHV病毒载量和LANA表达在PEL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Histopathology:全球首次报告!EBV感染T细胞淋巴瘤又有新发现

该研究扩大了目前公认的EBV阳性结内滤泡辅助性T细胞淋巴瘤的范围。

Cancer Cell:中山大学徐淼等通过TCR测序解码鼻咽癌免疫监视密码,突破早期诊断瓶颈

该研究首次通过大规模T细胞受体免疫组库测序,锁定鼻咽癌特异性T细胞克隆,构建可提前6-12个月预警鼻咽癌发生的T-score模型,并揭示EB病毒与肿瘤抗原双重识别的免疫监视机制。

中山大学《自然·通讯》:靶向关键进入糖蛋白的鸡尾酒纳米疫苗,可引起高中和抗体水平以对抗EBV感染

鸡尾酒纳米疫苗显示出强大的免疫原性,是进一步临床试验的有希望的候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