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顺利召开,2025版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在会上正式发布。新版指南结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方面的循证医学进展,以期为临床CTIT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导。在肿瘤治疗领域,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手段不断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一个隐匿的并发症正悄然威胁着治疗进程——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500万肿瘤患者因CTIT面临治疗中断、出血风险甚至死亡威胁。2025年最新版《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治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系统的管理路径。
梅斯医学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和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围绕2025版最新指南更新要点进行解读。
可否请您谈一谈目前我国CTIT的防治现状以及管理都面临哪些挑战呢?
马军教授:
1、CTIT流行病学
血小板减少症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之一,也是肿瘤治疗中常见且可能限制治疗剂量的血液学不良反应[1]。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血小板减少的发生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细胞毒化疗,还广泛见于免疫治疗(如PD-1/PD-L1抑制剂、CAR-T等)、小分子靶向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多种精准治疗手段。
尽管已有一定数据支持,但我国仍缺乏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国外数据显示,在超过1.5万例实体瘤患者中,3个月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达13%[1]。根据临床观察,CTIT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发生率约为10%–30%,会导致原本治疗方案减量或停药,甚至引起致命性出血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CTIT目前已成为制约肿瘤综合治疗效果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2、CTIT管理复杂,亟需规范化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快速发展,其相关血小板减少的识别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针对CTIT的管理起步较晚,直至2022年才在多学科专家共同推动下,出台首部中国CTIT防治指南,标志着我国CTIT管理从经验型走向规范化。新指南明确将化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小分子及大分子靶向治疗等均纳入CTIT范畴,反映出CTIT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广泛问题。
CTIT的干预手段相对有限,目前中国大陆仅有两种药物获批用于CTIT治疗: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
您认为此次指南更新对临床实践最关键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军教授:
2025版指南[2]遵循循证学以及欧美等国的指南和共识内容,从各个角度对CTIT管理进行规范,包括药物推荐、治疗策略、预防体系及监测管理等多个维度,还在二级预防的应用方面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
具体来看,指南对二级预防的适应证和用药策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层管理。rhTPO作为已经在临床上应用近二十年的选择,其疗效较好,可有效促进肿瘤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快速恢复,且毒副反应较少,属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例如,对于上一个化疗周期中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⁹/L的患者,指南给予I级推荐,建议在化疗结束后12天内使用rhTPO和/或rhIL-11(2B类)。若患者已知血小板最低值的出现时间,则可在该时间点前10-14天皮下注射rhTPO,300U/(kg·次),每日或隔日一次,连续7-10天(2B类)。这些精准推荐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的可预期性,也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个体化用药。
同时,指南特别强调了对CTIT预防性治疗的重视,尤其是在接受多周期治疗的患者中,rhTPO作为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不影响干细胞动员,避免干细胞枯竭,安全性良好且可控。通过加强对CTIT发病高峰期和高危因素的识别与管理,rhTPO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避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的化疗延迟、中断或剂量调整,从而保障治疗连续性和患者预后。
这轮更新体现了CTIT领域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快速进展,通过“证据—推荐—实践”的闭环路径,推动了血小板减少管理从传统反应性治疗向系统预防性管理的转变,不仅优化了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支持治疗策略,也为提升患者整体生存期甚至达到更高临床治愈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临床依据。
您认为,夯实rhTPO的一级推荐地位在医疗资源利用和成本效益方面,会对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马军教授:
1、 rhTPO用药历史悠久,基石地位不可动摇
rhTPO获批历史悠久,20年来已广泛应用于百万人次,同时具有坚实的循证基础。在循证和用药经验双重保证下,rhTPO地位不可动摇。
2、标准化用药,减少不规范流程
CSCO指南将rhTPO列为CTIT一级推荐,明确了其在治疗中的应用路径,减少了诊疗决策的时间,并降低了总体管理成本。rhTPO的一级推荐地位的夯实,结合“疗效-成本-流程”的多维优化,推动了医疗资源的高效配置。通过百万人次的临床试验数据,rhTPO的安全性和疗效得到了充分验证,进一步巩固了其治疗地位。标准化用药的推荐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还推动了医疗流程的优化,为患者提供了更加规范的治疗方案。
此次指南更新了肿瘤多周期治疗中CTIT的管理,并特别强调了rhTPO在多周期治疗患者中的重要价值。您能否结合临床案例或循证医学证据,详细阐述一下rhTPO的应用策略?
赵东陆教授:
在此次指南的更新中,特别强调了rhTPO在多周期化疗患者中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它在CTIT方面的作用。rhTPO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特异性升血小板药物,已获批用于多个适应症。在最新更新的指南中,rhTPO被推荐用于多个化疗周期的预防性治疗,尤其是在二级预防中[2]。
一项国内研究探索了预防性使用rhTPO的效果,该研究纳入了30多名消化道肿瘤患者(如胃癌、结肠癌),这些患者在先前的化疗周期中出现了CTIT。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个化疗周期使用rhTPO可以显著降低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减少挽救治疗和化疗中断的时间[3],从而确保患者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维持相对剂量强度(RDI)[4],临床上肿瘤患者预防性使用rhTPO能够及时避免化疗延迟,并最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rhTPO的应用策略有助于在多周期化疗过程中预防和减轻血小板减少症,优化治疗路径并保证患者的疗效。
在肿瘤多周期治疗中,作为治疗CTIT的一级推荐药物,rhTPO除了能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还能在减少出血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带来哪些综合获益?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有没有典型案例能够体现这些获益?
赵东陆教授:
rhTPO能够快速提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风险,帮助缩短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并提高血小板的最低值。此外,rhTPO还可缩短中性粒细胞和贫血的持续时间。通过特异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rhTPO有助于预防严重出血,保障患者能够持续接受后续抗肿瘤治疗,减少血小板下降的程度,降低对血小板输入的需求,确保患者按照治疗计划顺利完成治疗。
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复发的实体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类患者通常会因为血小板的急剧下降而面临暂停治疗的风险,甚至需要通过输血来补充血小板,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和强度。但是在一些案例中,患者在肿瘤复发后,通过使用rhTPO治疗,血小板的计数得到了有效提升。TPO通过特异性刺激造血干细胞,促进血小板的生产,避免了血小板过低的风险。这样一来,患者就能够按计划继续进行后续的抗肿瘤治疗,不需要频繁中断,也能维持治疗的强度,保证疗效。这类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肿瘤治疗,还显著提升了长期生存的机会,因为治疗的强度和疗效得到了保障,血小板的补充问题不再成为限制因素。
在CTIT的长期管理中,rhTPO如何实现疗效安全的双向优化呢?
赵东陆教授:
在CTIT的长期管理中, rhTPO主要通过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特征实现了疗效与安全的双向优化:
机制[5]:rhTPO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由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并提纯制成的全长糖基化TPO,其与天然TPO的同源性达到99%。当rhTPO与TPO受体的胞外段结合后,引起TPO受体的构象改变,进而激活三条下游信号通路:JAK/STAT、RAS/MAPK和PI3K/AKT。这些信号通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巨核祖细胞和多倍体巨核细胞的发育和成熟,最终促进血小板生成。
疗效[2]:rhTPO通过提高血小板生成,减轻了化疗后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显著缩短了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从而减少了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需求,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局。
安全性[6]:rhTPO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它不会干扰化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或白细胞系的恢复进程;其次,具有双重安全性特征:一方面,rhTPO不影响血小板功能;另一方面,它也不会影响肾功能。在耐受性方面,rhTPO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轻微,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全身不适、乏力、关节痛、头痛、头晕和血压升高等,对症治疗通常可以得到缓解。值得一提的是,rhTPO在儿童、老年以及妊娠人群等特殊人群中的应用也未发现明显的预期外不良反应,进一步证明了其广泛的安全性。
因此,通过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特征,rhTPO在化疗后的长期管理中,成功实现了疗效和安全性的双向优化,确保了患者在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中获得有效且安全的支持。
专家简介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赵东陆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
血液科二病房(淋巴系统疾病) 主任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 副主委 秘书长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副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国医药学会 血液学分会 淋巴瘤学组 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淋巴瘤分委会 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内科委员会 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 骨髓瘤委会 常委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业委会 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淋巴瘤及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2014年-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学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