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解读|李刚教授团队揭示微小RNA-378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调控作用

11小时前 Genes and Diseases Genes and Diseases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miR-378在卵巢切除(OVX)模拟骨质疏松模型中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调节作用。

绝经后骨质疏松(OP)病理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分子调控机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小RNA(miRNA)是一类小型非编码单链RNA家族,已经被发现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个保守的miRNA,miR-378已被发现对成骨能力有抑制作用,然而其对OP的调控作用及内在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运动系统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李刚教授,联合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团队,在本刊发表了题为 MiR-378 mediates the ovariectomy induced bone loss via exaggera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mpaired osteogenesis 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了miR-378在卵巢切除(OVX)模拟骨质疏松模型中对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调节作用(图1)。

研究显示,miR-378转基因(Tg)小鼠在接受OVX手术后表现出明显的骨量流失和骨质减少。miR-378通过激活经典与非经典的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促进骨髓单核细胞(BMNC)向破骨细胞的分化,增强骨吸收作用。同时,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raf3)是miR-378直接调控的靶基因,其在破骨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地位尤为关键。进一步研究发现miR-378还通过抑制Traf3,加剧了骨质疏松病理条件下的体内炎性TGFβ升高导致的成骨抑制,从抑制骨生成和促进骨吸收两个方面加剧了骨质疏松的破坏作用。在体内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静脉注射anti-miR-378慢病毒,显著缓解了OVX引起的骨质流失和骨微结构破坏,验证了miR-378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该研究首次揭示了miR-378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新作用,为开发基于miR-378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推动骨质疏松患者的个性化治疗。

图片

图1 miR-378通过靶向抑制Traf3调控骨质疏松中的骨代谢平衡:促进破骨分化与抑制成骨活性的双重作用机制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李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的Micky Tortorella教授,香港创新研究院的冯琭教授和阳正盟博士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李刚 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运动系统再生医学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终身(荣休)教授。研究方向:干细胞的生物学,骨折愈合及肢体延长技术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以通讯、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Bioactiv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等杂志发表330余篇论文,被引超过 21 000次, H index 83。兼任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执行副主编, Bone and Joint Research、 Bone、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等杂志编委。获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21)和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会亚太地区杰出科学家奖(2024)。 2021年当选为美国骨科研究学会会士。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人工多细胞体系活体材料设计与构建”首席科学家(2025–2030)。

Micky D Tortorella教授:帝国理工大学肯尼迪风湿病研究所博士,曾任Pharmacia(制药)公司资深研究员、项目主管(联合生物学)和Pfizer资深研究员、项目主管(炎症性疾病)。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首席技术官,致力于研究治疗癌症、炎症及疼痛、老年痴呆症和传染性疾病等多个尚未满足医疗需求领域的创新药。承担着国家/省/市包括国际,粤港合作项目共26项,申请中外专利36件,授权 20件,发表顶级文章多篇。202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再生医学与健康创新中心担任“药物研发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

第一作者:

冯琭 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从事miRNA和lncRNA等非编码RNA和药物小分子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方面的机制和应用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非编码RNA和药物小分子在干细胞分化及骨折愈合、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作用。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主持香港医疗卫生研究基金 (HMRF) 1项 (Co-I),香港科学园科创基金1项。担任多个骨科和干细胞领域杂志审稿人。

阳正盟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矫形外科及创伤学系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博士后。具体研究方向包括,非编码RNA和天然小分子在干细胞分化及骨折愈合、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炎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中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作用。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与香港医疗卫生研究基金(HMRF) 1项。

免费全文下载链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04225002430

引用这篇文章:

Feng L, Yang Z, Hou N, et al. MiR-378 mediates the ovariectomy induced bone loss via exaggera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mpaired osteogenesis. Genes Dis. In press.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3560, encodeId=464022e3560f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92ee8896d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绝经后骨质疏松#</a> <a href='/topic/show?id=13a7118944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miR-378#</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894, encryptionId=13a7118944c, topicName=miR-378), TopicDto(id=78896, encryptionId=d92ee8896d8, topicName=绝经后骨质疏松)],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l 16 09:11:09 CST 2025, time=12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12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JCEM:阿巴帕肽vs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骨折风险降低的影响。

ACTIVE研究已经证实了阿巴帕肽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抗骨折疗效。ACTIV进一步研究显示阿仑膦酸钠可降低ACTIVE患者接受阿巴帕肽治疗的持续骨折风险。

更年期女性“隐患”? 居家自测骨质疏松法请收下!

据统计,每两位女性中就有一位发生骨质疏松,面对这个无声杀手,要如何尽早揪出TA呢?

JAMA Intern Med:绝经后女性创伤性骨折、非创伤性骨折与后续骨折风险研究

对于绝经后女性,无论初次骨折为创伤性或非创伤性骨折,后续的骨折风险都显著增加。

中外制药:骨质疏松症治疗产品艾地罗®在中国上市的通知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的是预防骨折,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spine:维生素D缺乏增加PKP术后椎体再骨折发生风险

    老年人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往往会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椎体成形术出现之前,这类病人往往都采取保守治疗,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因而病死率较高。随着微创化手术技术的进展,椎体成形术开始成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用术式。椎体成形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便,对病人的要求较低,在局麻下即可完成等优点。手术后患者疼痛可以立刻缓解,并在术后

Am J Transl Res:中国学者发文替勃龙联合唑来膦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骨代谢和疼痛的影响

该研究探讨替博龙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