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止泻药,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蒙脱石散,但对付小儿腹泻,光靠它可不够。其实,从预防脱水的补液盐到调节肠道的益生菌,从纠正电解质紊乱的补剂到针对性的抗感染药物,还有不少 “帮手” 能科学应对各种情况。
腹泻病是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指病程在2周以内,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即可诊断急性腹泻病,有发热等感染表现者,应首先考虑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高、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明显全身中毒症状。
中型。胃肠道症状较重,并出现轻、中度脱水和/或有全身中毒症状。
重型。胃肠道症状重,重度脱水和/或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目前,针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原则为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继续适量饮食,合理用药。
脱水 “灭火器”:补液类药物
宝宝腹泻最危险的是脱水,及时补液比止泻更重要。目前临床首选的是口服补液盐 Ⅲ(ORSⅢ),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轻、中度脱水,效果和静脉输液相当,却更方便。
适用情况:从腹泻开始就可以用,尤其适合大便次数多、尿量减少的宝宝。
用法用量
预防脱水:每次稀便后补充,6 个月以下每次 50ml,6 月~2 岁 100ml,2~10 岁 150ml,10 岁以上按需喝,直到腹泻停止。
治疗轻中度脱水:按体重计算,公式是 “体重(kg)×(50~75ml)”,4 小时内分次喝完,之后再评估脱水情况。
注意:如果宝宝频繁呕吐、腹胀明显,可能需要静脉补液。
电解质 “调节器”:纠正紊乱的补剂
腹泻时,宝宝容易丢失钾、钠、钙等电解质,出现乏力、抽搐等问题,这时候需要针对性补充。
氯化钾:对付低钾血症(表现为精神差、腹胀、心律乱)。
轻度可口服 10% 氯化钾,每天 100~200mg/kg,分多次吃;严重时静脉补充,浓度要稀释到 0.15%~0.3%,千万不能直接静脉推注,且一定要在有尿后才能补。
3% 氯化钠:用于严重低钠血症(血钠 < 120mmol/L),能快速提升血钠水平。静脉滴注时速度要慢(1~2ml/kg・h),避免纠正太快引发神经问题。
葡萄糖酸钙、硫酸镁:应对低钙、低镁血症(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低钙时用 10% 葡萄糖酸钙,0.5ml/kg 缓慢静脉推注;低镁时可肌肉注射 25% 硫酸镁,严重时静脉滴注,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
抗感染 “狙击手”:针对性消灭病原体
腹泻不一定都要 “消炎”,得看病因,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是常见元凶,这类腹泻是自限性的,不用抗病毒药,也不用抗生素,强行用反而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
细菌感染:黏液脓血便(提示侵袭性细菌感染)或伴有高热、精神差时可能需要。
图: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常用抗菌药物
比如志贺菌、沙门菌感染,可根据病情用头孢克肟、阿奇霉素等;霍乱弧菌感染可用多西环素(8 岁以上)、阿奇霉素。
寄生虫 / 真菌:蓝氏贾地鞭毛虫、阿米巴感染可用甲硝唑;真菌性肠炎可能需要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必要时用抗真菌药。
肠道 “修复师”:辅助恢复的帮手
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有助于缩短急性水样便患儿的病程,减少腹泻次数和量。用法和用量:<1岁,1g/次,1~2岁,1~2g/次,2岁以上2~3g/次,餐前口服,每日3次口服。
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可能缩短腹泻时间和住院天数,比如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等。
锌剂:在锌缺乏高发地区或营养不良宝宝中,补锌能缩短病程。6 个月以下每天补 10mg 元素锌,6 个月以上 20mg,持续 10~14 天(相当于硫酸锌 100mg 或葡萄糖酸锌 140mg)。
中医 “调理方”:辨证选药更精准
中医讲究对症用药,不同证型的腹泻用药不同。
湿热泻(大便黄臭、肛门红、口渴):可用葛根芩连类中成药。
伤食泻(大便有奶瓣、酸臭、腹胀):保和丸类中成药合适。
风寒泻(大便清稀带泡沫、肠鸣):藿香正气类中成药可选用。
小儿腹泻用药讲究 “按需选择”,蒙脱石散只是其中一种。家长们了解这些药的作用和用法,遇到情况时能更冷静,配合医生治疗,才能让宝宝更快康复。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 (2020 年版).
来源 | 梅斯医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