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 | 肿瘤免疫逃避的特征

2025-03-11 iCombo iCombo 发表于陕西省

本文综述了“3C”模型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来分类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详细揭示了肿瘤细胞如何通过基因改变、表观遗传等机制组成更为复杂的调控网络。

导读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突破,在多种晚期癌症中显著延长生存期,与手术、放化疗并列为核心治疗手段之一。然而免疫治疗临床获益常常受到免疫细胞功能耗竭与分化异常、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形成、肿瘤异质性与抗原逃逸等限制。肿瘤免疫逃避作为恶性肿瘤进展的核心特征,其分子机制解析已成为当前癌症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抑制免疫识别(如下调MHC分子)或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等方式,使肿瘤逃逸杀伤。靶向免疫逃逸环节可解除肿瘤防御,增强治疗响应。因此,解析逃逸机制对开发联合疗法、实现精准免疫治疗具有关键指导价值。

受经典模型启发,本文综述了“3C”模型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来分类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详细揭示了肿瘤细胞如何通过基因改变、表观遗传等机制组成更为复杂的调控网络,同时探讨了针对这些免疫逃避机制所形成的潜在靶点及药物联用的治疗前景(Cancer Cell. 2024 Nov 11;42(11):1825-1863. doi: 10.1016/j.ccell.2024.09.010)。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681, encodeId=19a022556811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af529065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2aa912501e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肿瘤免疫逃避#</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65, encryptionId=daf52906537, topicName=免疫治疗), TopicDto(id=125017, encryptionId=2aa912501e15, topicName=肿瘤免疫逃避)],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Mar 12 00:00:29 CST 2025, time=2025-03-12,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香港理工大学邢本刚讲席教授《Angew》:酶激活正交蛋白水解嵌合体用于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免疫调节

香港理工大学邢本刚团队设计酶激活的可点击 PROTACs,可原位合成降解 BRD4,下调 PD-L1,提升肿瘤渗透性和治疗效果,为肿瘤治疗提供新途径。

免疫治疗“六剑客”:O药、K药、T药、I药、B药、Y药如何重塑癌症治疗格局?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特点、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带您全面了解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揭秘癌细胞“死对头”:每个人都有,癌症自愈真相曝光

免疫细胞与癌细胞激烈对抗,其具强大 “反制系统” 和超能力。医学界正进行三大革命激活免疫细胞,个人也可通过小事提升免疫,免疫细胞是抗癌关键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杨蕊梦/袁友永团队Biomaterials:免疫/代谢双调控的胞外靶点纳米递药体系助力胶质瘤免疫治疗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胞外靶点药物递送策略,利用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生物正交原位组装的纳米载体递送免疫调节药物,解决了传统胞内递药策略制约膜上靶点药物在胞外发挥作用的难题。

重磅!唐本忠院士、陈小元院士、宁峙彭教授等最新JACS: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TNBC 免疫治疗易免疫逃逸,本文用吡啶盐转子策略制 TBTP-Bz,构建 AMFL 靶向肿瘤,可多模态成像,激活 STING 通路,实现光热免疫治疗,有临床转化前景。

Cell:儿童实体瘤的全局免疫监测:精准免疫治疗的新视角

 本研究基于191名患有不同类型实体瘤的儿童队列,采用全局免疫监测技术,分析免疫反应的年龄和肿瘤类型差异,探索肿瘤突变率、免疫细胞浸润及T细胞克隆扩增的关系。

Nature Medicine:九个月后的基因叛变:多组学解析CAR-T细胞"黑化"之路

《Nature Medicine》研究揭示CAR-T细胞疗法存在致瘤风险,追踪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现CAR-T细胞“叛变”成外周T细胞淋巴瘤,剖析基因层面突变及演变,为免疫治疗安全性监控敲响警钟。

肿瘤患者从免疫治疗药物里获益的比例仅为12%,什么原因?怎么办?

恶性肿瘤治疗手段多样,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人员经多中心回顾性分析发现,住院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中位总生存时间仅 1.55 个月,该结果或影响住院患者免疫治疗政策。

Immunity:曾泽贤/潘登/高志冬团队开发肿瘤免疫靶点鉴定平台ICRAFT,解析A20抗肿瘤机制

在本研究中,作者开发了ICRAFT,一个基于CRISPR组学的肿瘤免疫靶点鉴定平台,并系统性揭示了能在肿瘤和免疫细胞中具有双重免疫调节作用的关键基因,为提高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策略。

Cancer Cell:靶向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重塑脑转移微环境,增强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反应

本研究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黑色素瘤脑转移中的双重作用机制,即在肿瘤早期具有抗肿瘤作用,而在肿瘤进展过程中则转变为促肿瘤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