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astroenterology:产colibactin大肠杆菌对结直肠癌的影响

2025-07-02 eGastroenterology eGastroenterology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通过对内镜收集的结直肠息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pks+E. coli的存在可能与FAP患者的癌症发生发展有关,但与息肉密度无关。

导读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APC基因突变引起,表现为结直肠多发腺瘤。与一般人群相比,FAP患者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产colibactin大肠杆菌(pks+E. coli)因其能制造colibactin(一种细菌产生的具有遗传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而受到关注。这种细菌可以定植于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周期停滞,进而促进CRC的发生。

近日,来自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和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的研究团队e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了题为“Contribution of colibact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to colonic carcinogenesis”的短篇报道,探讨了pks+E. coli在FAP患者中对CRC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内镜收集的结直肠息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pks+E. coli的存在可能与FAP患者的癌症发生发展有关,但与息肉密度无关。此外,吸烟可能是pks+E. coli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片

研究原理 

pks+E. coli产生的colibactin能够进入肠道上皮细胞,导致DNA损伤和细胞凋亡,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研究人员通过分析FAP患者和健康个体的结肠样本,评估pks+E. coli的存在及其对CRC发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  

样本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共收集了75名FAP患者的结肠息肉样本。

细菌培养:将冷冻的息肉组织解冻后,进行PCR检测以确认pks+E. coli的存在。

免疫组化:使用CD3、CD5、γ-pAX以及IL-6等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评估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状况。

研究亮点

1. pks+ E. coli与FAP患者发生癌症相关

研究发现,在未接受过结肠手术的FAP患者中,有CRC病史的患者pks+E. coli携带率显著高于无CRC病史的患者(风险比=3.250,95% CI:1.336-7.907)。这表明pks+E. coli可能在FAP患者的癌症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 吸烟影响pks+E. coli感染

吸烟者的pks+E. coli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p=0.004),这提示吸烟可能是pks+E. coli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吸烟已被证明能促进息肉形成,但其与pks+E. coli的具体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3. 炎症反应机制

pks+E. coli阳性组织显示出更多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提示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在colibactin相关的癌变中起到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研究还发现,暴露于colibactin的细胞会产生IL-6等促炎因子,从而加重炎症反应。

图片

图1:息肉的典型免疫组织病理学表现。展示了携带pks+E. coli(A-D)和未携带pks-E. coli(E-H)相关的息肉病变。(A)CD3免疫染色显示:淋巴细胞浸润粘膜固有层。(E)CD5免疫染色显示:阳性细胞浸润粘膜固有层。(B和F)γ-pAX免疫染色。(I)显示腺瘤细胞核γ-pAX阳性率(%)。(C和G)IL-6免疫染色。(J)通过免疫反应评分(IRS = 染色百分比评分 x 染色强度评分)评估IL-6表达,并显示IRS值。(D和H)IL-1β免疫染色。(K)显示IL-1β的IRS评分。比例尺:50 μm

4. 研究人群特征

研究纳入了未接受过结直肠手术的FAP患者,避免了手术对肠道菌群的干扰,为探究pks+E. coli对CRC发生的影响提供了更真实的研究背景。

图片

表1:10名未接受结直肠手术且有既往腺瘤癌变病史(均为非吸烟者)的FAP患者中,携带pks+E. coli患者的腺瘤表现出略高的肿瘤细胞核异型性,以及更多的上皮内炎症细胞浸润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揭示了pks+E. coli在FAP患者CRC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可通过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验证pks+E. coli与CRC之间的关联性或因果关系。此外,应重点解析pks+E. coli的突变特征(如SPS88或APC基因的反复变异),以阐明其长期致癌效应。同时,还需进一步探究吸烟与pks+E. coli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具体机制。

引证本文

Hideki Ishikawa, Ryogo Aoki, Michihiro Mutoh, Shingo Ishiguro, Takuji Tanaka, Noriyuki Miyoshi, Shingo Miyamoto, Takahiro Hamoya, Naohisa Yoshida, Keiji Wakabayashi, Kenji Watanabe - Contribution of colibact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to colonic carcinogenesis: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77.

https://doi.org/10.1136/egastro-2024-10017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1832, encodeId=298022e18321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93ae86920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直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c9801282990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olibactin#</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8299, encryptionId=c98012829901, topicName=colibactin), TopicDto(id=78692, encryptionId=493ae869206, topicName=结直肠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ul 03 00:44:59 CST 2025, time=2025-07-0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7-03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Gut Microbes:L-丝氨酸助力产生大肠杆菌促进结直肠癌的致癌效应新机制解析

一项最新发表在权威期刊《Gut Microbes》上的研究揭示,肠道致癌大肠杆菌(colibact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简称CoPEC)通过重新编程肠上皮细胞的代

大咖谈 | 晚期结直肠癌三线治疗选择

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二线治疗目前大多以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为主,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和OS,但对于无法治愈或NED的患者而言,在一线、二线标准方案耐药之后还会面临接受三线治疗及后线治疗。

NEJM:死亡风险降低51%,无进展生存期近乎翻倍!这类结直肠癌一线治疗新突破

BRAF V600E突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BREAKWATER研究显示,encorafenib+西妥昔单抗+mFOLFOX6一线治疗较标准治疗显著延长PFS和OS,安全性可控。

死亡风险降低1/3!结直肠癌发病年轻化,26万人数据支持40岁开始筛查

一项纳入26万人的大型队列研究表明,采用免疫法粪便潜血检测(FIT)的情况下,将结直肠癌的筛查起始年龄从50岁提前至40-49岁,可使发病风险降低25%,死亡风险降低34%。

Gut:首次明确结肠息肉切除后不同风险患者的结直肠癌监测需求

本研究系统探讨了基于英国2020年结肠息肉切除后监测指南的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分层,重点评估了首次随访结肠镜(SC1)后不同风险组的患者是否需进行持续监测。

JAMA:基于ctDNA 的液体活检筛查或可为结直肠癌筛查提供新选择!

在这项评估结直肠癌筛查测试的大型诊断准确性研究中,基于血液的测试证明了在平均风险人群中检测结直肠癌的准确性是可接受的,并为结直肠癌筛查提供了额外的选择。

逆转早发性 CRC 趋势需要的不仅仅是降低建议的筛查年龄

全球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攀升,其侵袭性强、确诊多中晚期,筛查是关键,需优化筛查策略、完善预防体系以应对。

肠镜“视”界新突破 | 亚甲蓝肠溶缓释片助力结直肠癌精准筛查

梅斯医学特邀亚甲蓝肠溶缓释片中国III期研究主中心操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主任医师程芮教授,就结直肠癌预防、筛查及早期诊断等前沿进展与实践经验展开论述。

大咖谈 | 免疫+策略在MSS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探索

晚期MSS型肠癌占结直肠癌95%左右,传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疗效差,近年进行了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探索。

Gut:结合粪便隐血、缺铁性贫血及年龄提升结直肠癌风险预测准确性

本研究验证并细化了早期文献结论,明确f-Hb、年龄与IDA对预测结直肠癌风险的重要性及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