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秘:米饭、面条、粗粮和豆类,到底哪种主食更健康?
2025-06-24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个体对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应差异显著,传统升糖指数(GI)无法反映这种差异,且缓解剂效果与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提示需基于代谢特征制定个性化饮食。
众所周知,升糖指数(GI)长期以来被视为衡量碳水化合物对血糖影响的“黄金标准”,指导着无数人挑选饮食方案,尤其是减肥和养生人士。
按照传统观点,高GI食物如米饭、面包,因其迅速提升血糖,被贴上“不友好”标签;而低GI食物如豆类和浆果则被奉为“控糖圣品”。
然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最近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却颠覆了这一认知,揭示了血糖反应的个体差异性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研究招募了55位无糖尿病病史的志愿者,采用连续血糖监测(CGM)技术,严格控制摄入碳水化合物含量,涵盖米饭、面包、土豆、意大利面、豆类、浆果和葡萄七种餐食。
通过深入的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微生物组学分析,科研团队不仅全面描绘了参与者的代谢特征,还测定了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等关键指标。
结果显示,血糖反应并非统一模式,而是“因人而异”的独特指纹。
35%的参与者对米饭血糖反应最强烈,24%对面包敏感,22%对葡萄敏感,且无一人将豆类或浆果列为血糖峰值最高的食物。
这一发现说明,简单依据食物的传统GI值来指导饮食,忽略了个体代谢差异,可能导致误判甚至适得其反。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膳食纤维、蛋白质和脂肪三种“缓解剂”对米饭餐后血糖的影响。
缓解剂普遍能降低血糖峰值,但效果显著依赖个体的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敏感者获益明显,而胰岛素抵抗者则效果有限。
这暗示,血糖调控不仅仅是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更涉及复杂的胰岛素分泌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同敏感类型对应不同的代谢特征:
土豆敏感者伴随较高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面包敏感者血压较高且相关代谢物含量上升,米饭敏感者多为亚裔人群。
这与微生物组的差异亦密切相关,某些淀粉降解酶家族与血糖反应正相关,而部分细菌则表现出负相关。
这项研究深刻揭示了传统升糖指数的局限,呼吁我们重新审视个性化饮食的重要性。
没有绝对的“高GI敌人”或“低GI救星”,只有适合自身代谢特征的碳水化合物选择。
对于追求健康和减重的人来说,盲目跟风某一类饮食方案,未必奏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未来,借助连续血糖监测和多组学分析,个性化营养将成为新趋势,帮助我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控糖密码”。
升糖指数不应是饮食是否健康的唯一标准,而应成为理解自身代谢复杂性的起点。
毕竟,饮食之道,始终是一门“因人而异”的艺术。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5-03719-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升糖指数# #血糖反应#
9 举报